难忘激情燃烧的岁月——纪念上海警备区1500名东阳籍战友入伍50年
歌画东阳客户端讲述人:陈林桂
2024-07-31 11:185450阅读

50年前,东阳(含尚未分开的磐安县)1500名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的青年坐上军车,到上海警备区服役。

1、1500名青年应征入伍

参军是一件光荣的事,1974年11月,我怀着奉献青春、保家卫国的心情,积极报名参军。12月14日,东阳下发了1500份入伍通知书。12月21日,我们以区为单位集结,领到军装、鞋帽、棉衣棉裤、被褥后,晚上参加了区委召开的欢送会。

12月23日凌晨4点整,54辆“解放”“噶斯”、救护车、吉普车载着我们1500人,浩浩荡荡前往上海。

我乘坐的是第12号车,背包整齐排列当凳子坐,每车30人,加一位带兵排长。天亮后,我看见长长的军车车队,好壮观。

车队行进得很慢,每行进2小时停车休息10分钟,中午时分到达萧山吃中饭。

那时的公路用黄沙铺就,车队开过,黄尘滚滚。我们的棉帽、眉毛、睫毛、脸上全是泥灰。后来我们这批东阳战友约百人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在越南20多天,更是没有水洗脸刷牙。

饭后继续行进,车队到了海边休息时,排长问路边一放牛小孩,“这是哪里?”小孩答:“海盐。”

我们连的排长问13号车排长:“离乍浦还有多远?”13号车排长答:“还有不少路,估计到乍浦天黑了。”

上车后,我问排长:“咱这是去哪当兵?”排长答:“上海啊,你不知道吗?”排长拿着茶杯,指着茶杯口打着比方:“这是整个上海,咱们这些兵,将分到上海各个地方,有市区、有郊区、有海岛。”

进入上海地域后,54辆军车就分开了,各自去了警备师、一师、二师,还有警备团、警卫营、警备区船队。那时我们师还有榴炮团、高炮团、吴淞独立营。

车队晃晃悠悠开了很久,半夜时分开进了一个很大的军营。我们排队进入礼堂,点名、分兵。一个多月后,我们新兵到这个军营看师文艺小分队演出现代京剧《杜鹃山》,才知是师部大院。后来我有两年左右时间在这个师部大院度过,也有一段时间借用在警备区政治部文化处。

点名、分兵后,上车继续行进。24日凌晨,我们这一拨车队终于到达目的地:暮紫桥新兵营。部队借用了一个地方农场作为新兵部。又是点名、分连、分班,班长带领我们来到一间平房,里面已用稻草铺成地铺。

放下行囊后,班长带领我们去饭堂吃晚饭。饭堂很大,可容纳几百人,新兵三连司务长朱文彪拿着个很大的铝盆给大家分菜,饭自己打,吃的是菜油煮大白菜,无荤菜,米饭是陈早米,吃惯了新双季稻米和猪油炒菜的我,吃不惯这种饭菜,没吃几口就难以下咽了。不可思议的是,班里有位安徽兵,一顿早餐吃下16个馒头,加11碗稀饭,一个月体重增加了36斤。

要命的是,原在区里集结时认识的很多隔壁村人不见了,千祥公社只剩3人。城关镇一个兵发现他们公社只剩他一人后,一把鼻涕一把泪,呜呜呜大哭起来。

我心里正难受,本公社的胡龙潭悄悄告诉我:“听说其他人都去西沙群岛了!”我大吃一惊!才发生过“西沙之战”,那不是直接去打仗吗?他们枪还不会打啊!几个星期后我才知道,那些人不是去了西沙,而是分到了崇明岛!在没出过远门、才19岁的胡龙潭认知里,祖国海岛除了台湾,就剩西沙了。

服役期间,每月津贴第一年6元,第二年7元,第三年8元,第四年10元,第五年15元,第六年21元,第七年26元。我同村人陈兆金次年给家里寄了80元,那时是巨款了。津贴费主要用于购买牙膏牙刷、信封信纸邮票。我花钱最多的地方是买书,每次去南京路、福州路,都直奔新华书店和旧书店,那时的书便宜,一本《共产党宣言》价格0.18元。

2、艰苦却欢乐的新兵营

12月24日起床后,班长教我们叠被子,被子要叠成豆腐方块般整整齐齐。班长是桐乡县人,从一营抽来的,对人和蔼有耐心。

叠好被子后,我问班长,去哪洗脸刷牙,班长说:“去河浜,小心别掉下去。”我拿着茶杯毛巾等洗漱用具,与战友一起来到河浜。河浜有些地方结有薄冰,几块乱石铺成狭窄的小台阶,我踩着石块下到河面洗漱。先用茶杯舀了河水漱口刷牙,河水太冰,牙齿直打颤。随后就着河水洗脸。这是我第一次用这么冰冷的河水洗脸,满脸刺痛。

艰苦生活锻炼人的意志,要是打仗,战场上哪有热水给你洗脸刷牙,又哪有美味佳肴给你饱食享受,一段时间后,我就习以为常。

早饭后开始队列训练,齐步走、正步走、跑步走。上课学习军队三大条令,了解如何从一个普通百姓到军人的蜕变。练习步枪瞄准时,班长教我们在步枪刺刀上挂一块砖头练习臂力,到后来实弹射击时,没了砖头,照样举得稳。

第三天上午,突然有人通知我,打好铺盖带上生活用品去连部报到,到了才知是叫我担任新兵一连通信员。

连部在晒谷场边,房间不大,4张用竹子搭成的床铺,分别由连长、指导员、文书还有我使用。对我来说,从打地铺到睡上这样的床,相当于享受现在五星级酒店了。当时很多东阳战友得知我当上了连部通信员,不用睡地铺,羡慕极了。

房间靠窗有个枪架,立着一排冲锋枪和半自动步枪,还有手枪。以前我爸当民兵营长时家里有把卡宾枪,不许我摸,现在见到这么多新式真枪,我手痒痒的,趁连长和文书不在,偷偷拿了把步枪玩了起来,谁知一拉枪栓,卡住了,无法回位。我急得直冒汗,怕被发现会挨批。万幸的是,我研究了一会儿,发现了卡住枪栓的保险销,把枪栓拉回一点,一按,回位了。

连长、指导员人很好,连长周开渠,江苏人;指导员陈阿竹,萧山人,后调到武装部,是上海市“雷锋式好干部”。今年4月他来横店参加战友聚会,我与他见了面,这是50年后见的第一面。

当通信员,就是帮连首长上传下达,分发报纸,每天晚上去各班通知当日口令,我还会利用空余时间出墙报、黑板报。

团电影组常到晒谷场放电影。3个连队集中看电影,电影放映前每个连队高唱革命歌曲,连队与连队之间“哗啦哗啦”拉歌比赛,滑稽又热闹,气氛真是欢乐。

一天上午,全营正在晒谷场开大会,突然开来一辆吉普车,下来两位首长,分别是团长昝隆富、政委王经文,王经文是“南京路上好八连”命名时的原指导员!我们全体立即热烈鼓掌欢迎。

一个多月后,发领章帽徽。我们班有个从崇明前哨农场入伍、长得很帅的上海兵吴汝勇,拿到领章帽徽后迫不及待地拿出小圆镜,手托着领章放到领口,对着镜子自我欣赏起来。

当了一个月通信员后,我下到三班参加训练和学习。因为长时间不参加学习训练的话,会落伍。

三班班长杨伟福,是上海市区人,歌唱得很好,《闪闪的红星》就是他教会我们的。班长脾气也好,很有耐心。我不擅说话,每天班务会要每人发言,我总是不知说什么好,每次人家发言完了,我还没想好说什么。班长总是很耐心地等我发言,从不催我。

今年年初,杨伟福班长看到我去年12月摄制的一条机炮连聚会视频,认出了我,他通过东阳战友张德朝联系上我,我才知道他退伍后到上海手表厂工作,当年紧俏的上海牌手表就是他们生产的。

经过2个多月的新兵营训练,我们于1975年3月5日下连队,来接兵的三营营长叫张大志,告诉我们乘坐“11号汽车”去营房,没想到所谓的“11号汽车”是双腿走路!我们背着背包和行囊,走了20多里路,下午3点左右到达营房。

至此,1500名东阳籍战友分散在了上海警备区每个基层连队,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3、初到连队的生活

营房很大,正大门在东南角,我们连值守西大门,中间是个大操场,驻扎着4个连队和1个营部。东北角是马舍,营房四周有四五米宽的壕沟。

我第一天站岗,看见大门外不远处立着一挺对空值守的重型机枪,觉得好奇,便背着步枪走过去看,一问才知是我们连的。不到一分钟,岗亭边有位高个首长呼唤我,我立即握着枪跑回去,向首长敬礼后。首长问我叫啥名字,我回答后,首长先是一愣,然后和蔼地说:“你是新兵吧!站岗可不能离开哨位哦。”我立即承认错误。后才知道他是营教导员,与我同名不同姓。

我所在的连有个马班,养了很多高大威武的军马,每星期五下午是遛马时间。出发前,军马在操场排成长长的一排,上了公路后,清脆的马蹄声好听极了。

4、不平凡的一九七六

1976年,是中国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我们送走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朱德总司令、毛泽东主席,经历了唐山大地震。这一年,我们除了正常军事训练,时刻保持着一级战备。

我所在的机炮连,当年被总政治部确定召开“全军基层连队图书工作现场会”,我们从年初开始,就把主要精力放在筹备现场会的工作中。为了重新整理书籍、登记造册、修补破损、增加新书、布置环境、准备各种文字材料,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

总政治部、南京军区、警备区各级首长频繁前来检查筹备工作,提出指导意见。原“南京路上好八连”指导员、时任团政委王经文长期驻扎在我们连。总政治部一位老部长,不肯睡专为他腾出的房间,非要跟我睡一个被窝。

10月,中共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上海市举行盛大游行,我们连队作为陆、海、空三军代表走在队伍最前列。天刚蒙蒙亮,我们就在延安西路原中苏友好大厦集结,这是一次美好的记忆。

5、各领风骚的东阳兵

从军,是人生最不后悔的选择,是1500名东阳战友一生最辉煌的亮点之一。部队是个大学校、大熔炉,是个大浪淘沙的地方,每个人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军队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1981年1月,我光荣退伍。

不完全统计,当年一起赴上海的1500人中,1000多名东阳籍战士入了党,85人提了干;31人退伍后提任了市、县、乡镇正处、副处和科级干部;8人在退伍后或在部队考上了大学;17人转为志愿兵;金品旗等数百人荣立过二等功、三等功和各级嘉奖;无数战友评为学习雷锋积极分子、神枪手、神炮手、各种标兵;24人转业留在上海,多为正团;3人从警备区退休,享受正师、副师、正团待遇;退伍后担任过村支书、村主任的约有200人;一些战友退伍回家乡后办起了企业,造福家乡百姓;还有很多战友虽然默默无闻,也都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500名东阳籍战友都非常优秀,每个人都是闪光亮点,都值得我们学习、致敬!

编辑:厉欢欢
二审:陈云
终审:吴旭华

我说两句…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