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1日是第18个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日,9月份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全市各医疗机构将围绕“三减三健”主题内容进行科普宣传,减糖是“三减三健”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此,市疾控中心就如何科学减糖作详细科普。
大量研究表明,高糖饮食易导致肥胖、动脉硬化、糖尿病、骨质疏松、近视、龋齿、脂溢性皮炎、青春痘、色斑等。但糖是人类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其对人体的重要程度是其他营养物质不能代替的,一旦完全剔除饮食中的糖类,会引发营养不良。此外,如果长期不吃糖类,耐糖能力(血糖升高时,将其控制在正常范围能力)就会下降,从而导致血糖难以降低。因此,糖类不能不吃,也不宜多吃,而是要有节制地吃。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成人每人每天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糖摄入量控制在总摄入能量的10%以下。添加糖是指人工加入食品中的糖类,生活中常见的白砂糖、蔗糖、冰糖、红糖等,都属于添加糖。
如何科学减糖?日常生活中的减糖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要注意饮食,减少添加糖摄入,少吃甜点、糖果,少喝饮料等;婴幼儿食品或制作辅食时应避免人为加糖;烹饪过程少加糖,尝试用辣椒、大蒜、醋和胡椒等为食物提味,减少味蕾对甜味的关注;购买零食时要看营养标签,关注营养成分;在外就餐时少选糖醋排骨、鱼香肉丝、红烧肉、拔丝地瓜等含糖较多的菜品;多喝水少喝饮料,建议在温和气候条件下,成年男性每日最少饮用1700毫升水,女性最少饮用1500毫升水。
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把“减糖”曲解成“减主食”。健康人群需保证每天主食的摄入量在250~400克,包括杂粮、谷类、薯类等。不吃主食的做法容易造成机体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造成糖类供能不足,影响人体多项生理活动,甚至会影响脂肪代谢,严重时产生酮症酸中毒。而且糖分摄入严重不足,若一旦动用到蛋白质来供能,势必要消耗肌肉、肝脏、心脏和肾脏中的蛋白质,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减糖”也不代表不吃糖,而是“会吃糖、管理好该吃多少糖”。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养成良好习惯,科学控制糖的摄入量,避免“高糖”危害。
编辑:徐元振
二审:陈云
终审:王中华
推荐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