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高铁走读东阳山水之一|一溪碧水入画来
歌画东阳客户端记者 任旦雯
2024-09-11 09:026191阅读


开栏的话:9月6日,杭温高铁正式通车。从此,一条条“钢铁巨龙”载着万千乘客穿山钻洞,飞驰在东阳的山水间。都说旅行的意义不完全在于目的地,更在于沿途的风景,有着“歌山画水”美称的东阳自然不缺美景,更不缺人文故事。今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跟着高铁走读东阳山水》,追随“巨龙”的脚步深入东阳腹地,听山川轻吟、古村低诉,感受东阳独有的美。

由杭州西开往温州的高铁,从位于东阳西部的画水镇画塔村方朱自然村附近入境,穿越该镇北部山岭,一头扎进位于画溪村的里山隧道,往东而去。

与之相反的是,画水的母亲河——画溪,自东南向西北徐徐流淌,千百年如一日地流经画溪村、方朱自然村,到义乌后汇入东阳江,奔向滔滔大海。

从古至今,文人骚客为画溪留下了不少珠玑墨宝,当地的历史文脉也在溪水的滋养下枝繁叶茂。

画溪:千年流淌 润泽一方

“风生秦少游,笔蘸王摩诘。载得辋川图,江天写秋色。”清代著名文学家、邑人楼上层曾赋诗赞叹画溪山水清嘉、人文毓秀。

“白露盈盈忽又霜,婺州芳草未全黄。澄波纡径成文彩,碧水翻澜炫墨光……”这是明代东阳县令俞允撰笔下的画溪。

……

悠悠画溪水,滋养了画水大地,见证了村镇兴衰,激发了文人墨客的灵感。说画溪是画水镇的灵魂,想必不为过。

画溪从何处出发,奔流千年,润泽一方?根据道光《东阳县志》记载,“大盆山,在县东南一百三十里……东阳江出其北,画溪出其西”。此处的画溪,其实指整条南江。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巍山高中教师华柯曾翻阅大量史书,研究画溪的正确标段,结论是一个字,“乱”。各种史书中,除了将整条南江当作画溪外,还有将横溪当作画溪,又或是把画溪误作东阳江,甚至东阳江也曾被称作画溪。

而根据新编《东阳市志》的记载,南江从大盘山出发后蜿蜒流转,途经磐安县、马宅镇、湖溪镇、横店镇、南马镇,纳螺溪后,开始被称作画溪。在画水镇,画溪流经黄田畈村、画溪村,最后从画塔村南岸自然村出境,进入义乌市。

至于画溪名字的来历,康熙《东阳县志》作了交待:“下黄墈头,接义安寺前斗潭水,流入石壁,两山相夹,卉木蓊蔚,是谓画溪。古云‘清溪澄碧,宛如抹蓝’,谓此。”另外,《明统一志》中也有记载:“画溪,在东阳县西南三十五里,群山萦连,草木如画,因名。”

方朱:伴溪而生 因水而兴

方朱自然村地处义乌、东阳交界,很多东阳人可能都没去过。其实,这个村是方塘、朱店两个小村的“合体”。村庄往北是连绵的山峦,杭温高铁在山间呼啸而过;南边紧挨画溪,曾有繁华的埠头位于此。

据方志记载,也据村民相传,古时东阳侬走水路,可一路坐船从防军经南马到方塘埠头,再到义乌佛堂,直到金华、兰溪,后可至安徽屯溪、休宁。由于方朱紧邻义乌,加上画溪流经此处变得清澈静美,两岸青山层峦叠嶂,如画的风光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方塘这一水上交通枢纽。

一首题为《乐登东阳船筏》的诗,记录了作者在方塘登船时的场景:“岸绿水鸟天蓝蓝,告别方塘登船筏。东阳画溪流千里,船曰长城稳如山。”

由于水运发达,加上地处永康到杭州的“官道”,方塘一度人来舟往、热闹喧嚷,拥有正埠头、上埠头、下埠头3个埠头。民间相传村里有十八铺店,一度形成了盐市等市场,还有不少客栈。后来随着陆路交通的不断发展,水运逐渐萧条,加上村里遭遇水灾、火灾侵袭,繁华景象不再,埠头也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虽然埠头归于尘埃,但村中上了年纪的老人依然记得,正埠头的位置就在村里“新屋”正门前不远处的溪边。与过去一样,这里依旧草木葱茏,远山青绿,溪流潺潺。而名为新屋的这间房屋,其实是村里最老的房子,建于清乾隆晚期,已有200多岁,是市文物保护单位。

新屋前厅后堂,大厅三开间,前有大天井、门楼,厅后亦有天井,左右厢房,规模宏大。古人云:“无刻不成屋,有刻斯为贵。”屋内雕饰之华丽,令人叹为观止。牛腿上雕有狮鹿、龙纹,雀替、斗拱、桁梁等则雕刻了花鸟瑞兽和传说故事,门窗以几何纹、方格纹、万字纹等装饰。经岁月风霜洗礼,新屋身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却也因此增添了古朴之美。

如此华美的建筑,自然不是寻常人家能够建起的。它最初的主人被村民尊称为“人伯”,本名王若山,进士出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根据村里宗谱的记载,其人“彝教启迪,耕读风遗,田园拓辟,华屋轮奂,谋贻燕翼,人品无瑕”。

据说,当年王若山建造新屋时,规划中的规模比现在要大,但因为涉及的土地非该村所有,王若山便许诺用铺满该地块的银元买地,无奈该地的主人不答应。

方塘新屋厅堂梁桁上的木雕

关于新屋,还有一奇——厅堂梁桁上的木雕会变色。70岁的村民王春花和丈夫王天华至今依然生活在新屋内。王春花说,50年前她刚结婚搬进新屋时,厅堂正中的梁桁上,仅有中间部分的木雕颜色变浅。如今,变色区域向两边蔓延,可以清楚地看见“白”狮戏球的图案。

新屋的北边紧邻一口方正的池塘,据说由村民的老祖宗挖掘而成,村庄因此得名“方塘”。

画溪村:幽深古村 古建众多

最近,《黑神话:悟空》游戏掀起了一股古建筑热,带火了木构古建筑大省——山西省。如果你也痴迷古建筑,但暂时不打算出远门,其实完全可以趁着周末在东阳“village walk”,看看本地古民居,比如杭温高铁经过的画溪村。

翻开新编《东阳市志》,在第五十七卷“人文遗产”中,收录了东阳各地的古建筑群,其中就有画溪古建筑群。书中提到,该村是王姓聚居地,遗存古建筑众多,并着重介绍了8处古建筑。为什么这一带“藏”了这么多古建筑?那就要追溯整个村庄的历史。

村里的宗谱记载,画溪王氏源出太原。唐咸通年间,王式担任安南都护,曾以浙东按察使身份讨“裘甫之乱”,子孙散居越地中部。到了五代时,王安担任禁阵大将军,镇守洪州(今江西南昌),兼镇婺州,巡视东阳时卒于画溪,安葬于画溪之浒。王安生有五子,长子王望是个孝子,为替父亲守墓而安家于画溪。由于他的住所位于画溪之滨高而长的黄泥坎上,所以画溪村从前被称为“黄坎头”,后又改为“王坎头”。

王望之后,画溪王氏渐渐开枝散叶。元至正庚子年(1360)王氏重修家谱时,一代大儒陈樵在谱序中写道:“聚族而居者以千万计,瓜瓞云礽联属……每见其庐舍连比,炊烟四起,壮哉一大都会,为婺东望族规模也。”由此可见,那时画溪村庄规模足以与当时的大都会媲美,画溪王氏堪称婺东望族。

靠着雄厚的家产和诗书传家的家风,王氏人才辈出,自宋代以来登仕宦者代不乏人。如生于南宋淳祐四年(1244)的王庭槐,弱冠之年即中举,与许谦并称“咫尺两贤”,曾创办王氏义塾;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王鈇进士及第,后任江苏常熟知县,为抗倭殉国。

与此同时,王氏族人竞相聿屋舍、新堂构,使得村里民居鳞次、厅堂栉比,到元初已蔚为大观;明代时,村里的民居在空间上可以说前后接踵、左右摩肩,挤挤挨挨到“密不泄风”。纵横交错的巷路、外观雷同的房屋,构筑起一座庞大的“迷宫”,外人入村常迷失其间。可惜到了咸同兵燹时期,村内民居大部分遭毁,之后又掀起重建高潮。

画溪厅堂之多,曾有“三步一厅、五步一堂”的形容。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该村被登记为普查登录点的厅堂有18处,加上被列为文保对象的厅堂12处,共计30处。2017年在历史文化建筑调查中,又发现41处有较高价值的古建筑,一半左右为厅堂。其中,绝大部分建造于清代。

这些厅堂多为三进,以俗称的“廿四间头”居多,实际房屋间数往往超过廿四间,达到三十二间。在建筑营造上,这些厅堂多用料精良,梁柱壮硕,装饰精美。建筑装饰涉及木雕、石雕、堆塑、墨画等工艺门类,尤以木雕为最,简繁有致,大气雄浑。其木雕图案多取材自三国、水浒等,寓意福禄寿喜的神仙人物、祥禽瑞兽木雕也较为多见。屋顶梁架多采用彻上露明造,进深多为四椽,檐廊两端多开门与厢房连通。

画溪村广业堂内的花格窗

在佛画线画溪五村自然村段东沿,双德路的最西端,有一座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厅堂——广业堂。从空中俯瞰,整组建筑就像一个“日”字。堂内雕饰精美,据说雕花工资当年足以另造一幢“十八间”建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有人出资百万元想买下此堂,被村民拒绝。

沿着广业堂正门前的巷弄往东走,便能找到三重厅,也叫滋德堂。三重厅建于明后期,于清代重建,现存有堂匾“滋德堂”,落款为“戚麟祥书”。此建筑原为前后二进加左右厢房,现仅存前院。遗憾的是,或许是出于防盗考虑,记者到访当日,该厅大门紧闭并上了锁。

更多古建筑如世美堂、敦睦堂、锄经堂、华萼堂等散落在画溪村不同方位,需要来访者耐心寻找、细细品味。

“南来秀水朝如画,北峙英山俨若狮”,热爱“山系生活”的人,还可以去画溪村西北的画狮岩(又称狮山)登山远眺,将远山近水、村庄田园尽收眼底。这座山并不高,仅200米,爬起来相对轻松。山间有岩崖凌空而出,状若狮子开口,画狮岩因此得名。

编辑:傅雯君
二审:陈云
终审:陈一点

推荐专题

圆梦高铁

推荐新闻

平均年龄61岁 这群“音乐练习生”声声不息

1万+
175
8月14日 09:25

东阳老城中轴线 南北中通一线横

8833
143
8月21日 09:39

两年在《咬文嚼字》发文17篇——中学语文教师化身“挑错侦探”

7059
152
8月28日 10:02
我说两句…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