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温高铁自杭州出发,在画水镇入东阳境,经由里山隧道穿行于大山之腹,在南市街道横城村洗马塘自然村后的水泉山重现天日。但只是一瞬间,列车就又进入隧道。
杭温高铁与义东高速在洗马塘自然村后的山谷交错
这段露天路径,处于一道山谷之内。令人震撼的是,在这处山谷,你可以看到高铁与高速交错的壮观场景——杭温高铁东西向而行,其下,义东高速南北向而行。
水泉山上的“两朝义塾纪念馆”,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幕。
两朝义塾纪念馆
八百多年前,因为横城义塾,各地学子纷至沓来洗马塘求学,塘畔的古道上,脚步声、车马声,交织出弦歌般动人的旋律。
一座“豪横”的“城池”
顾名思义,横城义塾之名源于“横城”地名。但在历史上,横城是一片区域而非村庄。
“横城之名来历,最初是因为南溪。”洗马塘自然村党支部书记蒋文明翻开宗谱,里面清晰记载:“南溪为溪,源于西岘南麓之天井,自东向南,因称南溪。横城为城,乃南溪之堤坝横亘如城,因称横城。”发源于西岘峰南麓天井的南溪,从东向南流淌,溪道两侧的堤坝,厚实如城墙,因此有横城之称。沿溪有感山、鹤岩、黄金坞等胜迹。
洗马塘
由此可见,历史上的横城是一片广袤的区域,大致范围东起潘坞,南至安儒,西至上朱。蒋氏迁居此地后,随着人口繁衍,将聚居地划分为上宅、中宅、下宅,其中上宅就是洗马塘自然村一带。
蒋氏发族于河南弋阳,至四十七世蒋横助刘秀创立东汉。蒋横后遭诬陷,其第九子蒋澄率族南下,后裔居于仙居介溪。唐代,蒋澄一支裔孙从仙居迁至东阳怀德乡高沙,即现今的画水镇陆宅村一带。宋代,第七世蒋仁山看到此地后依岘峰、前挹南溪,古木苍松,茂林修竹,得天地山川之灵美,于是在此定居。
这片区域后来又有贾氏居住。在两大家族的经营下,逐渐形成了“溪上有街,街上有市”的繁华之境,陆续又吸引了杜、潘、乔、杨、沈、李等诸姓加入。杜氏、潘氏后来迁居附近村庄,但在修谱、做戏时仍以“横城杜氏”“横城潘氏”自称。
元至正十七年(1375)二月,括苍饥民起义,波及东阳。蒋伯康兄弟召集村民组建民团以自我防卫,沿南溪从东南角至西南隅筑起长达百几十丈的围墙,沿墙用枣木搭起六角寨。在鹤岩左边建造“依山桥”以供村民往来,桥头与村庄的东北隅、西南隅,各建造哨楼1间,白天开启供商贸往来,夜晚关闭以防盗贼。溪上设置了闸门,蓄水形成壕沟,防止外界窥视。再在西南隅从北往西建起高墙,高14尺,下部宽7尺,上部宽4尺,用削尖的竹子覆盖;城墙上面和下面都堆满石头,用于平时训练。一时间,整个村庄成为一座固若金汤的城池。
明正统七年(1442),生长于横城的杨敬臣曾作《南溪盛衰记》,详细记载了这段历史。
道光《东阳县志》关于横城义塾的记载
“当年为了练兵备战,蒋伯康大量购买马匹,每天训练结束后,就在村中大塘边洗刷马匹,这口占地20多亩的池塘因此被称为洗马塘,清末称厉马塘。”年已八旬的退休教师蒋德鱼说,蒋伯康就是横城义塾的第四代创办者。这座义塾由蒋伯康的曾祖父蒋沐始建,位于洗马塘之畔的塘头住宅西面,计有房屋40间,包括大厅1座、左右斋舍12幢。现已被列为东阳市级文保单位的怡和堂,就是当年义塾大厅的遗存。“从这个角度来说,横城义塾是洗马塘自然村的文化标识。”蒋德鱼特意提及,蒋沐虽居于上宅塘头,但义塾以横城冠名,《东阳市志》主编王庸华为此在2014年《晋陵洗马塘蒋氏宗谱》的序言里高度评价:“义塾不以一村一氏命名,而以地域‘横城’之名为名,反映了蒋沐的义举初衷,也反映了蒋沐其人的胸怀和思想境界。”一个“义”字,点出蒋氏家族的“豪横”所在——摒弃一宅一族之念,将氏族精神融入地域文化,融入社会,成为东阳人文精神和婺地“小邹鲁”极具代表性的物化标识。
四世三朝的坚守
近千年过去,曾经的“城”已然不存,横亘绵长的溪塍也已经失却昔日模样,就连它拱卫过的义塾也已被岁月无情抹去,唯有洗马塘自然村内怡和堂的“两朝义学”牌匾和宗谱里的记载,见证着一段历经四世三朝而百折不挠的坚守。
洗马塘自然村内的怡和堂
蒋沐何以会创办横城义塾?根据家谱记载,此事和其父亲蒋元广有关。蒋元广善于理财,为人侠义,虽以捐官方式获授迪功郎从九品虚职,但他天性恬淡,以教育子孙为要事,意欲办学并免费招纳弟子入学,惠及一乡子弟,但此事未付诸实施即去世。富于才干、倜傥尚义的蒋沐决定继承父亲遗志,于宋景定元年(1260)建造义塾。蒋沐还邀请当世理学大家、淳安籍状元方逢辰主师席,方不仅欣然应允,还为义塾题字“开塾宏教”。
次年春,方逢辰扁舟泛雪而至,为横城义塾制定了塾规,创新教法,“每旬九日读圣贤书,讲明穷理,正心修身;一日学习科举业”。方逢辰将前者视为“本”,而视后者为“末”,认为治人之道远比科举之业更为重要,以此教学之法可达本末兼顾之效。在此前提下,每旬还要举行课试,上中旬考本经,下旬论策,每次试10人,取前三名给予奖励;每月还有模拟科举考试的“拟试”,前三十名不仅奖励钱帛书籍,还效仿唐代进士“雁塔题名”之举,获“砻石题名”之誉,仅3年题名者就达685人。
在视科举业为教学核心的宋代,方逢辰的这一规定可谓“拨乱反正”之举。不仅如此,方逢辰还借鉴白鹿书院学规,梳理出朱熹所录先贤格言,明示于学斋、公堂等;又仿蓝田吕氏乡约,围绕“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救”,在东西厢房明示修身处事之道,引导学生成为谦谦君子。这些内容都被刻于石板之上,置于屋内。
横城义塾对于生源不作限制,但制定了严格的筛选程序:学子刚入学时为“陪供生”,通过德业考试后转为“行供生”即正式学生,可以享受免费食宿,蒋沐为此每年划拨一万贯田租作为义塾运营经费。因此,横城义塾虽为一乡之塾,但不远千里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柳贯、陈一中、吕应焱、吴龙朋等大儒也先后前来执教,蒋氏子孙由此广闻博见,才学兼优。
宋咸淳六年(1270),蒋沐为奸相贾似道所害,贬至岭南,居庐陵,义塾遂废。元至元十五年(1278)蒋沐归乡后,在祖居3里开外的南溪之上建别业以安置幼子蒋吉相,又将义塾残构迁至溪东建造城南精舍,以图恢复义塾旧观,其址即在原南溪啤酒厂一带。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城南精舍竣工,蒋沐却遽然去世。年仅11岁的蒋吉相在母亲郭氏与兄长扶持下,支撑起城南精舍事务。但他在成年后赴京城供职,后担任谷城尉,城南精舍又废。蒋吉相去世后,其长子蒋元于元至治二年(1322)在城南精舍南面的黄金坞重建义塾。黄金坞,今属安儒村,在安儒村北面、南溪村东面。
蒋元为元代大儒许谦的高足,他自主师席,宋濂、王袆、高明等名士皆慕名前来求学,黄溍、陈樵、胡助等往来其间,门人弟子填其室。为追念祖父与父亲的办学功绩,他多方收集镌刻义塾学规的石板,在义塾附近的东冈建怀远亭,将石板嵌于墙内。
元至正四年(1344),蒋元去世,其长子蒋伯康奋然继任塾主。此前,因义塾被大风所毁,蒋元将其迁回洗马塘。蒋伯康在此基础上扩大规模,授教生徒数以千计,成材者甚众。此期的横城义塾因历元、明两朝,声名卓著,明代开国元勋刘基为其题词“两朝义学”。
义塾的规模到底有多大?蒋德鱼幼年时曾听老人家言,东起洗马塘边的双喜桥,西至上朱村外,北起义乌到东阳的官道,往南至凤仪自然村的望儿桥一带,都属于义塾范围。相传,学子前来义塾求学,过了望儿桥就要换上统一的服装,类似今天的换校服仪式。“很小的时候我们还知道义塾有口方塘,蒋伯康用石板铺底,称为石板塘,塘的前后筑有水阁。”后来蒋伯康又在此塘周边辟园圃,植花木,建以亭台楼阁,统称龙谷精舍,又名横城别墅。根据家谱记载,这些亭台包括净香亭、春晖堂、安乐窝、爱日轩、友怡堂,宋濂、黄溍、陈樵等当世大儒均为之作记、赋诗、献序。宋濂不仅曾在义塾求学,后来还与蒋伯康家族有姻亲之谊,往来密切,其所作《东阳马生序》中所言“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尽烈风,大雪深数尺”,就是对他赴横城义塾求学场景的写照。
但这段关系也为蒋氏家族带来没顶之灾——明洪武十四年(1381),因宋濂的长孙宋慎受胡惟庸案牵连,蒋氏族人恐受株连,将谱牒分为“晋陵”“弋阳”两郡,蒋沐一支称为“晋陵”,此即蒋沐后人改名为“晋陵洗马塘蒋氏”之缘由。随着风声日紧,洗马塘蒋氏族亲弃产外逃,义塾就此停办。两年后,蒋伯康谢世。正统七年(1442)八月,义塾遭受洪灾,房舍湮没,历经四世三朝的横城义塾就此谢幕。
三杯岭头的饯别
杭温高铁一路向南,奔向南戏的故乡——温州。从东阳出发,这趟旅程只需半个多小时。而在元末,醉心戏曲创作的高明(字则诚),历时数月风尘仆仆从故乡温州永嘉赶至义乌,师从黄溍游学,曾至横城义塾。高明性格耿介,嗜读杂书,不专注于儒家经典,引发黄溍呵斥,高明于是不辞而别。黄溍寻至其宿舍,发现了书于壁上的《琵琶记》初稿,读之“文词淹博,意义精工”,拍案称绝,于是急忙前往追赶,在岘山山背岭头的峰回亭追上了高明,挽留不得,遂饮酒三杯而别,东阳旧志因此留下了《琵琶记》初稿草创于东阳之说。
峰回亭因建于山背,又称山背亭,后因为这段佳话而得名三杯亭,此岭也被称为三杯岭。但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华柯认为,三杯亭更多与陈樵有关,琴塘潘氏家谱记载陈樵曾隐居于此读书。
在横城义塾期间,高明与蒋元及其子蒋季高相从甚厚,与宋濂、王袆、杨芾皆为同窗。继任塾主蒋伯康建友怡斋,高明特意作诗《紫荆树》颂贺。蒋伯康在横城别墅建伯康艺苑,排演《琵琶记》。
元明两代东阳横城一带至温州永嘉,大致路线为从横城出发,往东南方向经永康、缙云,过冯公岭进入处州(丽水),再顺好溪入瓯江至永嘉。高明何以会折北往山背岭?华柯认为,高明经山背岭,最大可能是追随黄溍从义乌至横城义塾而经过。当然也不排除高明当年离开横城义塾后,意欲沿东阳江云游访友。总之,《琵琶记》和高明已然成为横城义塾特有的文化“视觉锤”。
从义乌经画水到东阳城区的古道,就经过洗马塘。旧时村民去城区多行古道,三杯亭是必经之地。随着宽阔平坦的“四好农村路”建成,古道已经湮废,《琵琶记》的传说却至今不绝。
洗马塘自然村村民对建造杭温高铁给予了极大支持,工程指挥部就放在村内。“我们也很想早日建成早日通车,到时候可以去温州看看高明的故乡。”蒋文明说,为发掘义塾文化,1988年,村民筹资在水泉山上建起了“两朝义塾纪念馆”,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严济慈欣然为之题字。原文化局还组织人手,搜集史料翻印了《横城蒋氏义塾志》。抓住杭温高铁开通的机遇,洗马塘自然村正在谋划改造提升“两朝义塾纪念馆”及周边环境,复兴义塾文化,发展文化旅游。
编辑:许琳琳
二审:陈云
终审:史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