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高铁走读东阳山水之三丨城山深处掩桃源
歌画东阳客户端记者 吴旭华
2024-09-25 09:541.1万+阅读

【跟着高铁走读东阳山水】

高城自然村四周群山环绕仿佛城墙

杭温高铁经由画水里山隧道进入南市境内后,经过洗马塘、梧坞、鳌溪、潘坞等村,随后在西路自然村附近的马坞山又钻进隧道,驶向横店站。

田野深处的马坞山脚,一段已被野草掩住的古道通向山上。

明代万历四十二年(1614)春天,新任东阳县令张尔嘉与学谕陶奭龄(1571-1640)在岘山的双鱼池畔觞咏怡情,想起邑志中记载的“小桃源”就在附近,于是前往寻访,未料昔日名胜,此时已是湮没于荒岩乱棘之场。不胜叹惋之际,陶奭龄提议:从双鱼池出发,在南午岭南面约10里之地,“南通一谷,幽岫峭深,林烟错落,谷之内外桃花盛开,蔚然十里步障”,被称为东邑一大奇观,不妨前往寻芳游赏。

家在直隶青浦的张尔嘉何曾见过如此美景,听陶奭龄一番描述,已是心驰神往。于是两人行至马坞山脚,经由古道跋涉到山顶后,发现山的另一边果然是另一番景象——群山环抱若城墙,桃花万树落绮霞,掩映屋舍数百楹,“真桃花源也!”

这份因意外邂逅“桃花源”而生的乍见之欢,张尔嘉绵延了多年。东阳任上七年,他几乎每年春天都来此处赏花。陶奭龄更与居于桃坞之内的高城吴氏交情深厚,频赠诗文。

城山之内的这处桃花源,就是南市街道高潮村高城自然村。

①十里桃花胜方壶

十里桃花何人栽?

“十里桃花并非天作之美,而是我们的祖先人力栽植。”高城八旬退休工人吴德荣翻开《高城外厅吴氏宗谱》,谱内《创建聚顺堂记》一文清晰记载:“高城吴氏两族先祖,喜种桃树,至明中后期,已是桃树成林,每年阳春三月,桃花盛开之际,游客如云,文人雅士,翰墨流传。在其诗赋中,称高城村为桃坞,称城山脚下深广可观的岩洞为桃花洞。自此,高城名声大振,以桃花为名,列为桃源景区,载入《县志》。”

由高城外厅吴氏十二世裔孙吴允弥作于明代嘉靖十六年(1537)的这篇堂记,不仅记载了外厅即聚顺堂的落成时间,还记录了高城桃源之境的人工栽植历史。

文中所言的高城吴氏两族,即外厅吴氏与里厅吴氏。虽然两族都姓吴,来历却是迥异。外厅吴氏源自温州永嘉,南宋嘉定七年(1214),永嘉吴氏16世孙吴延圭(1192-1239)随在婺城经商的父亲吴夔、弟弟吴万里出游吴宁,因雅爱两岘山水,于是徙居于城北的栖真观前。不久之后,吴万里因访胜盘古,喜爱当地之景,于是迁居怀德乡石盆(今南市街道石盆村)。其后,吴延圭随父亲迁至义乌龙回。宋宝庆元年(1225),吴夔去世,吴延圭又回到东阳,落户于与石盆一山之隔的高城。

《高城外厅吴氏宗谱》所载的《宅第图》

“高城之名源于城山,又因村庄四周群山环绕仿佛城墙。”吴德荣解释,从家谱所载的明代《宅第图》可见,“城山”其实是一组山,分别是平山头坞、朝阳山、和尚顶岗、阴山等;村庄之南有前山,北有后山、来龙山,吴德荣家就住在后山脚下,从来龙山经过的古道终止于他家的西门口,而打开朝南正门,扑面就是前山高耸,活脱脱一幅“开门见山”之景。群山环绕下的高城犹如装于大口袋内,“袋口”处于西北,因此外人进入村庄,有豁然开朗之感。

吴延圭迁居高城至少40年后的宋咸淳年间(1265-1274),义乌吴大元裔孙吴清(1247-1308)因访胜桃源,卜居高城,称为里厅吴氏。两支吴氏家族沿着从城山流出的小溪分隔而居,外厅吴氏居于小溪之右,里厅吴氏居于小溪之左,宅第相接,鸡犬相闻,世代睦邻友好,俱称高城吴氏。

高城吴氏胼手胝足,营建家园,广植桃树。但他们种植桃树的初衷,并非仅为观赏,而是“以其实易谷麦”。高城村内山多地少,水田尤其少,吴氏先人于是想到了种桃树摘桃子换谷麦。当时东阳境内桃花品种有白色重瓣的璧桃,以及绯桃、缃桃,虽美观但都不结果,因此并不多植。高城吴氏所植者,多为单瓣的红桃。《康熙东阳县志》记载:“西乡高城地方,广植至十余里,以其实易谷麦,谓之高城桃云。”

“高城桃云”的景观,在高城引种青枣加工蜜枣后不存。为恢复这一胜景,近些年村里划拨闲地,鼓励村民栽种桃树。穿村而过的小溪,每年依然把桃源洞口的缤纷落英漂送至村中各个角落,带去季节的问候。

去采访时,村口的广场上电锯轰鸣,工人们正忙着将巨大的木料加工成建筑构件,用于修缮聚顺堂。明嘉靖十六年(1537),高城吴氏重修家谱,族内贤达提出,高城虽处于桃源景区,却无公共场所招待来宾。于是全族推举吴允弥主持,相基择地,筹集资金,在小溪之右的外厅吴氏聚居地建造聚顺堂,俗称外厅。

明隆庆元年(1567),高城吴氏又建成吴大宗祠。因此,高城流传有“先有外厅后有祠堂”的说法。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聚顺堂和吴大宗祠数经修缮,至今犹存。

②桃源诗赋若流水

从吴德荣家门口沿村路往里而行,仅需5分钟就可至平山头坞山脚下,山脚有小塘一方,塘边几户人家,拾级而上即可见被人家屋舍掩映的桃源洞口。洞口不大,仅可容一两人进入,内里却别有洞天,深广可观。洞中还有庭院,村民传说古时曾有仙人在此聚会,因此桃源洞又被称为“桃源会仙处”,旧时常有文人雅士于此觞咏对弈。清代光绪廿五年(1899),族中儒生分作高城形胜十咏,其一为《桃洞会仙处》:“路转峰回别有村,群仙笑语集桃源。堂中潇洒棋排局,座上缠绵酒满樽。俗虑消时观佛法,林阴密处听禽言。武陵渔父还逢此,应向老僧夜叩门。”

桃源洞口

这处清净的方外之地,不仅山色宜人,而且隔绝喧嚣,满足了文人对诗意生活和隐逸情怀的终极向往,成为他们心灵憩息的避世之所,因此高城又往往被媲美王维的辋川别业。明末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的画水紫薇山人许弘纲(1554-1638)就在此醉饮而作《醉饮桃庄》:“君不见秦时法令牛毛簇,黔首纷纷走岩谷。天私一塾有桃源,洞口桃花绣成縠。渔郎何意访神仙,邂逅相逢亦偶然。鸡犬村庄如洞外,归来却向外人传。外人好奇常八九,画工之笔文人口。遂令千载忆桃源,哪识桃源处处有。吾家别业伴高城,十里桃花照眼明。锦水芙蓉秋九月,赤成霞彩夜三更。春醪倒尽黄金瓮,春鸟嘤嘤隔花哢。醉从花里看青天,烂熳迷离天欲动。若教此地着渔郎,说向人间话更长。人间共说桃花好,烂醉花人得几场。桃叶渡头歌舞歇,玄都观里空嗟咄。假饶七日似千年,学得仙成反倏忽。此地桃花容易栽,我知旧路欲重来。请君试问桃花畔,岁到于今开未开。”

许弘纲在南京为官时,曾去过秦淮的桃叶渡,也曾去过苏州的玄都观,两处都以桃林景观而闻名。但他最爱的还是故乡的这处桃源之境,为此仿王摩诘之举,在高城建造了别业,每年桃花烂熳时到此饮酒赏花,甚至醉宿桃庄,效仿唐寅“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内心同样希望“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来自绍兴会稽的陶奭龄却没有这种伤感。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籍贯直隶江阴的进士贡修龄到任东阳县令后,次年清明节,陶陪同他走访高城。在诗里,陶奭龄以写实手法描绘了春日桃源风光,其一为:“行随仙令去颁春,路近仙源一问津。柳树藏名疑晋代,桃花为国见秦人。朱赮灼灼披隈隩,锦浪鳞鳞浸原陆。几树如妆照碧流,几树如窥映深竹。溪翁扫花供晚炊,村女戴花缀春服。花蹊诘曲忽迷源,逡巡遂入野人园。花丛戏蝶深难觅,高树鸣鸡寂不喧。翠幄招邀成小集,弥望苍烟障城邑。林端细细香风吹,杯底时时落花入。落花随水去人间,又遣流莺衔取还。不独高人怕朝市,桃花源自爱青山。我自老渔应得见,前身本出桃源县。江东步兵标格清,半挟仙姿亦游衍。当筵莫漫歌秦风,居者闻之颜色变。海甸今流圣泽深,诸君何事滞云林。津头好放桃花出,莫遣渔郎到处寻。”陶诗移步换景,笔触由远至近,从桃花盛开的山坳,到溪水粼粼的河畔,再到桃花临溪掩竹的身姿,镜头一转就是桃源中人的生活场景,老翁扫花径,村姑戴桃花,蝶戏花间,鸡鸣树巅,细细的风吹过,桃花落于赏花人的杯中……这所有的一切,观照的正是“万历中兴”海晏河清的政治图景。

此情此景,令同行的贡修龄也深有同感,遂赋诗以咏:“烂红帷里试春觞,露冕行歌落日黄。坞口水流如洞口,东阳花发似河阳。不缘公暇携诗客,那得闲情逐胜场。莫便传呼惊士女,清明谁不爱簪杨。”贡令无疑是爱民的,此行更似微服私访,不仅不让随行下属传呼扰民,饮至意兴遄飞时还脱帽放歌,诚如旧志所载“与人坦洞无城府”,难怪东人“仰之若神君,亲之若慈母。”然而,这次持续到黄昏的出游显然未能尽兴,于是明天启三年(1623),贡修龄重游高城桃源并再次赋诗:“桃花莫道宰官忙,复尔行吟兴较长。早尽欣逢骑竹马,担帏重喜载青阳。酒杯入酒山同笑,花气侵人语共香。遥忆风流旧同志,何时仍醉烂红旁。”遗憾的是,前次陪同前来的陶学谕,已经不在东阳。

吟咏高城桃源的墨客雅士代不乏人,他们都把自己视为陶渊明笔下的渔翁,来此寻求内心的安宁。桃源洞口的水莲庵、桃源之顶的双龙庙,均留有动人的传说,奇洞、危岩、飞瀑,桃花、竹林,在岘南的群山深处,构筑出令人向往的终南隐境。

③民风淳和真桃源

在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最让人向往的是那种“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场景,在战乱频仍之际,这里俨然是古人的理想家园。

那么,历史上的高城是否也如《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那般祥和康乐、自由自在?从家谱的记载来看,还真是。

一族之规最能体现家族的精神面貌。高城吴氏讲究礼法,要求为父母者必须注重个人形象,以诚驭下,“一言不可妄发,一行不可妄为”,要有明察之意,容人之量,以身作则教育子女;子女不能欺瞒怠慢父母,当尽温情,晨昏定省,父母如有过失,子女当学圣经,劝谏父母。这个家族非常重视妇女的作用,认为家族是否和睦,妇女是关键因素,因此男女婚姻,“必须择温良有家法者”即要选择家教良好的女性,不能因为贪图富贵而亏择配之义,更不能索取大数额的聘金或者嫁妆。

修缮中的“外厅”聚顺堂

孝道被高城吴氏视为礼法核心。明万历年间邑侯张尔嘉首次到访高城时,在花间发现一座小庙,经了解,此庙系外厅吴氏的朝元、朝宰兄弟为祭祀先人而建。张尔嘉心中大喜,“以东俗之斗风竞讼,施由亲始之先后,有司苦于闭阁思过而不得其端”,当时东阳民间讼论纷繁,多由亲族内部矛盾引起,当政者非常头疼,吴氏兄弟的做法令张尔嘉大为赞赏,欣然为之题写碑记即《一峰厚德堂碑记》。一峰即吴朝元、吴朝宰的父亲吴榜。吴朝元号仰峰,吴朝宰号少峰,是当地知名的孝子。吴朝宰侍亲至孝,母亲葛氏生病,他亲侍汤药,葛氏去世后,他守墓于侧,每次祭奠必哭泣不止。未过几年,父亲吴榜也生病,他遍求名医,即使是百里之外,他也每日往返更改药方,从无怨言。父亲病重,医家告诉他已回天无力,何必还要医治,他说宁可让父亲喝药而逝,也不忍心坐以待毙。父亲去世后,他又守灵一年,食宿皆在灵柩之旁。父亲下葬后,他在墓旁结庐守墓三年,就连盗贼也不敢惊扰。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吴朝宰获朝廷奖励,许弘纲为其撰写《纯孝膺奖叙》;次年,礼部主事、东阳雅溪卢氏卢洪春为其撰《庐墓图叙》,卢氏昆仲竞相为庐墓图作诗。吴朝宰后被荐入乡贤祠享受香火。

吴大宗祠

吴朝元、朝宰兄弟的父母吴榜和葛氏热衷勤工助学,曾立助读之田二百秤,收入用于资助族中子弟。朝元、朝宰兄弟在父母去世后建造厚德堂以祭祀,又扩展学田,陶奭龄闻悉此事后,欣然为之撰著《一峰学田记》。

根据高城吴氏家规,吴氏子孙凡8岁就要入学受教,族中聘请为人严肃、精于句读者为师。16岁毕业后又聘名师教授文章,20岁时如果学业无成,则令其在村治家理财,如果学问有进,则鼓励继续深造,家贫者皆由族中公常予以资助。凡入泮或考中者,均给予高额奖励;子弟若赴省参加秋闱,族中也先发给乡试钱,赴京参加春闱则发会试钱。民国时期,科举废止,但族中子弟只要获得初中及以上学历甚至出国留学,无论是官立还是私立学校,均奖励一定数额的大洋,因此历年来子弟多学业有成。

“里厅”宜雅堂

人间理想家园,一旦面临外敌入侵,也会被打破宁静。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革命志士陈琼等人常常翻越和尚顶岗,从槐堂进入高城,开展地下革命活动,吴大宗祠就是他们的活动据点之一。如今,立于桃源洞之上的和尚顶岗,可以看到高铁新城。村西的新39省道,早已打开了高城快速链接外界的通道。昔日的避世桃源,已是世事如棋局局新。

登上和尚顶岗,可以看到高铁新城

编辑:严格格
二审:陈云
终审:郭好进

推荐专题

圆梦高铁

我说两句…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