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物,见人,见生活
越城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沁
2022-08-26 07:151万+阅读

绍兴非遗作为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量大质优 珍藏丰厚

越城区现有

非遗项目108项

非遗传承人54名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

【越城非物质文化遗产】

会稽砖砚制作技艺

南宋诗人陆游说:“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笔墨纸砚,是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即文房四宝。其中,砚台不仅是文房用具,而且由于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又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

图片

会稽砖砚始于何时,已经无法考证,直到清代才有了清晰的传承脉络。

会稽砖砚以绍兴优质泥土为原料,有平底“风”字形、月池形、团样、月样、瓜样、琵琶样等多种形制。

图片

一块砖砚的诞生,需经过泥坯、选砖、画图、开堂、雕刻、打磨、细刻、上蜡等多道工序。经过这种工艺制成的砖砚,不仅美观雅致,且发墨快速、经久耐用,深受文人墨客喜欢。

图片

绍兴非遗传承人汪国平,是会稽砖砚第三代传人。汪国平善于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技艺,丰富拓展砖砚制作技艺,所制砖砚被国内外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

绍兴面塑

面塑,俗称“捏面人、面花”,是以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然后在其中加入各种颜料进行混合,通过艺术家灵巧的双手,塑造出各种惟妙惟肖的古今人物和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等形象。

图片

古时,绍兴面塑作为民俗节日中馈赠、祭祀、装饰的信物或标志,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绍兴面塑工艺才开始真正发展起来,成为专供欣赏的民间工艺。

张科便是绍兴面塑的非遗传承人之一。只用剪刀、小篦子或塑型刀,通过压、按、点等手法,张科的手中就会“变出”各种动植物和人物形象,经常让在旁观看的人们叹为观止。

图片

曾经的面塑艺人走街串巷、挑担卖艺,现如今,绍兴面塑已发展为工艺面塑与宴会装饰面塑两大流派。工艺面塑做工精美,常作为旅游产品;而宴会装饰面塑做工简单,常起到美化食物的作用。

绍兴面塑经过漫长的发展历史,已在绍兴工艺美术界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这些彩色的面人儿也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越窑青瓷烧制技艺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代诗人陆龟蒙写诗赞美越窑青瓷“类冰似玉”,越窑青瓷以其釉色青翠莹润、光彩照人,深受历代文人雅士青睐。

中国是世界上首创瓷器的国家,绍兴是中国青瓷的发源地。通俗地讲,就是“世界瓷器看中国,中国青瓷看绍兴”。

图片

早在两千多年前,绍兴就有数百座龙窑,烧出的产品有釉陶和印纹陶,这便是越瓷的前身。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因此,越窑青瓷被称为“母亲瓷”。唐代中后期,越窑青瓷烧制技术达到了纯熟的程度,器型端庄,器壁减薄,胎质细腻,色泽晶莹,蜚声海内外。

图片

而今,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依然薪火传承,陈国荣便是非遗传承人之一。9月正是他最忙的时候,开窑烧瓷,从原料到成品需经过72道工序。他,静静守在窑边,以足够的耐心,以满腔的期待,期待烧制而出的青瓷玲珑剔透,类冰似玉。

竹刻技艺

竹刻,在我国大约始于明代。经过不断发展,创造了阳刻、阴刻、留青、砂地、透雕、镂空、贴簧等技法。

图片

由于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气节”、“隐逸”、“君子”等文化内涵,竹刻在明中期以后得到知识界人士的青睐,一些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与艺术修养的雕刻家投身于竹刻创作,逐渐让人们以得到名家竹刻作为案头清供和掌中珍玩为风雅之事。竹刻也随之发展成为一门独立艺术。

图片

在绍兴,自古就有从事竹刻的艺人,绍兴市级非遗竹刻技艺传承人王建冠便是其中一位。创作时,王建冠聚精会神,捉刀稳健,行刀刚劲,一笔一划,将内心的情思通过刻刀传导于竹上,经过一道道工序,跃然竹上的人物、山水、花木、禽鸟等,纤悉俱备,其细若缕,且玲珑活动。经过王建冠的巧妙构思和悉心创作,一件件表现越地风俗民情和风景名胜的竹刻作品,最终成为古朴典雅的山水屏、诗画屏和人物匾。

编辑:单佳敏

我说两句…
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