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南河头的千年兴替
2022-09-13 10:373万+阅读
1今之坡南河头.png

坡南河头是平阳至鳌江、钱仓河流的起始点,是南来北往的人、货换乘地。据考,其形成时间已逾千年,最兴盛时期为晚清鳌江港开发及民国初期温瑞、瑞平河轮运输开通后。从这里启运、上岸的旅客、货物虽已无法统计,但它在近一个世纪时间里一直作为浙南闽北交通集散地,深深停留在平阳乃至浙南闽北几代人的记忆中。据1985版《平阳县地名志》载,坡南河头有318户,1035人。民间约定俗成以坡南河头指代坡南轮船埠头。此埠头是本文要叙述的对象。

坡南河头的形成

  坡南河头的水来自新罗山与九凰山,这两支水系自通福门向南分流,在坡南街一个叫汇头的地方合二为一,再往南流1公里后形成宽大的河道,即坡南河头处。它与宕垟的水潴相通,处在坡南街的最南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大约从晋代开始,坡南河头渐渐形成客、货集散地,成了埠头。昔日,人力木船由坡南河头出发,分两路至江口(鳌江)和钱仓。一路是出峡屿桥,往左穿过飞龙桥,再越百余米,绕过飞凤桥,右转进入东塘河(或出峡屿桥入西塘河,至鸽巢桥,往左进东塘河),往江口。另一路是出峡屿桥,直走进入西塘河,往钱仓。

  坡南河头至钱仓及江口各为12公里多。坡南河头向南约500米至峡屿桥河道分两支,由东塘河和西塘河在江口、钱仓注入鳌江,其中的一支至峡屿桥左折,截龙山“颈”部而出,该河长约500多米,称为龙颈河。古人笃信风水,认为其流向过直,疑破曳学宫,碍形势气脉。据《平阳县志》载,明天启三年(1623),平阳知县胡宾令地民填塞龙颈河,选址峡屿桥西南开凿新河,使小南塘河之水绕峡屿山南麓至飞凤桥入东塘河。因此,如今的飞龙桥位于城南峡屿山西麓,跨小南塘河新河之首,飞凤桥位于新河之东。

  通福门处于坡南街最北端,二楼培风阁石柱上刻有“星垣连北斗;驿路达南阁”的楹联。这说明坡南街是北上温州、南下福建的要道,而作为客流、货流集散地的坡南河头恰好处于坡南街最南端。随着岁月的沉淀,出现了供奉三官大帝(天官、地官、水官)的“三官堂”、问津亭以及用于行人休憩、候乘的凉亭等。“三官堂”寄托了老百姓出行平安的愿望,后圮毁(1968年在原址上建皇岙服务客栈)。坡南河头和问津亭算是坡南街最热闹、繁华的地方,南来北往的旅客与货物都由此乘舟下船。

2道光年间改造的坡南街道路,为通福门至茶亭一段.png

4坡南街61号 原轮船公司管理处.png
坡南河头的发展

 鸦片战争后,平阳出产大量的明矾、茶叶、络麻、红糖,通过坡南河头的人力木船运往四方——至江口、钱仓,再转福建;至北门河头、飞云江,到温州、杭州。据《平阳县志》载:“内河航线运输的货物,大都在昆阳镇坡南等码头集散。”这时的坡南河头运输量突增,出现了多家饭铺,还有旅社、货仓、南货店等。外来贾商及过往顾客源源不断,给坡南街带来了浓厚的商业气息。

  《平阳县志》载:“欹倾古馗,履之弥艰,久为行人苦。道光二十二年(1842),福建浦城人,平阳知县刘锺琪出重资倡其事,士民助者云集。是年冬,对县门至坡南夹屿桥约900余丈,以青花岗岩石材筑砂浆铺砌路面。历十月,次年秋竣工。”1989年,仅留通福门至茶亭约35余丈石板路为遗存,其余全部挖去,改为水泥路。2020年,为打造浙江省历史文化坡南古街,以达到仿古效果,重新换成花岗岩。

  昔时,坡南埠头出现挑夫、船夫,是为本地农民。他们亦农亦商,由于是“一对一”做生意,他们按时段、天气、旺淡季来确定价格,频频发生敲诈勒索现象,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光绪十年(1884)八月,同治二年(1863)进士,江西万载人,汤肇熙在平阳任知县的第三年,平阳廪生陈光奎、丁佩珍、王之祥,生员张钟岳、叶绍张、郑佩锵、白鸣珂、施一谔、谢达鸿、林登三诉告平阳县浦南和浦北(坡南河头和北门埠头)及钱仓陡门头等处的船户、船夫、挑夫每遇商民、货物往来强索钱两,要求汤县令予以惩处。汤县令核实情况后,将坡南河头挑夫和船夫(船户)的服务价格都给予明码标价。具体价格如下:浦南至钱仓雇船一只为100文,搭船为每人10文;浦南至陡门头(江口镇)雇船一只为100文,搭船为每人10文;浦北至飞云江雇船一只为140文,搭船为每人14文;挑夫从浦北到浦南三官堂(从县城北门到坡南码头)为56文。汤肇熙还命人将“奉宪勒石”碑立于坡南河头,以便老百姓监督举报,如有违者,一经查实,严肃处理。“奉宪勒石”碑记共564字,对强索钱两等行为起到了规范作用。

坡南河头的兴衰

  据载,民国初期,平阳县内河有私人小木船400多艘,主要分布在平瑞塘河、平宋塘河、小南塘河及江南内河,其中,小南塘河约占二成。

  民国20年(1931),鳌江乡绅宋梓芗、金雨卿合资创办鳌江内河轮船公司,经营小南塘河(鳌江至坡南)的轮船旅客运输,为安全起见,疏通河道2处,架高和新建桥梁7座,加宽了几个急弯。宋、金二人的运输经营因与民船发生客源纠纷,遭到船夫们刁难,曾一度出现间歇性停业,后经交通部门调解才恢复通航。

  当时,坡南河头码头长36米,宽2米。开通初始,投入轮船1艘,拖驳2艘,计120个客位,后又添加轮船1艘、拖轮2艘。1956年,国家对私营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平鳌内河轮船公司”改为“公私合营”模式。1962年成立平阳内河轮船公司,并在坡南街现门牌61号设立管理处。当时,至鳌江的轮船平均每天12班次,日客运量2500余人次,客流量高峰时竟有4000余人次,轮船最多挂拖船8节,就像绿皮火车一样,非常壮观。1964年间,增辟钱仓航线。当时,站在坡南河头,轮船行至平塔时就可以听到其喇叭鸣笛声,当轮船行至峡屿桥时,就可以看见船头。

  白天驶轮船,夜间开人力木船,“黑白轮班制”为急着出门的旅客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帮平阳渔民、商贩“赶鲜潮”争取了时间。“鲜潮”从鳌江起岸,立马乘船(或雇船)驶往坡南河头,再以肩挑方式在坡南街一路走一路吆喝,等到了平阳县城基本上完成兜卖“任务”。当时的坡南河头车水马龙,店铺“二十四小时不打烊”。

  白天,船到码头的时候是坡南河头最热闹的时候,挑夫和车夫就像猎人一般,直勾勾盯着轮船里的乘客,没等轮船靠岸就跳上甲板与乘客谈妥生意,而后上岸离开坡南河头。拉货、挑货的基本都是越过通福门到县城北门轮船码头换乘。遇到年关和节日时,在坡南河头近百米长的路廊里,夜间也会出现堆积如山的货物。这时的皇岙服务客栈也爆满。

  上世纪70年代,负责经营平阳至钱仓、鳌江的平阳内河轮船公司由于公路客、货运的发展,逐渐出现亏本现象。1985年3月,企业由水路运输角色向公路运输角色转换,成立了平阳县交通运输公司,开始涉足公路运输行业。上世纪80年代后期,平阳至钱仓、鳌江的内河轮船退出水路运输市场。挑夫、车夫及船夫在坡南河头销声匿迹。坡南河头原先的凉亭被毁,仅有部分石柱遗存,其中有条石柱上刻有“后垟贡生陈寔钧捨石柱一条”字样。后来,坡南河头还建有路廊,专为行人、挑夫等遮阳避雨。

  光阴似箭,随着轮船时代的远去,那些老饭店、老馄饨店、供销社及1968年建成的皇岙服务客栈等也都一去不返回。如今,坡南河头成了坡南古街的一个景点,皇岙服务客栈、坡南供销社也改头换面,变成冷饮、小吃店和茶舍,问津亭成了皇岙村的老人亭。颜氏馄饨店“始于清末,前后传承三代。馄饨味道远近闻名,第一代颜国良肩挑馄饨担走街串巷,起早摸黑、省吃俭用,积累资金,后在坡南河头买下三间二层楼为业。颜家楼房在当时做工最是考究,朝街门额上的雕花至今完好清晰。”如今只留空店,仿佛向路人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

来源:平阳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孔繁永
编辑:王秀华
审核:金雷雷
监制:吴日允


我说两句…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