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王何处宿 双塔至今存 !平阳宝胜寺双塔及其文化意义
2022-12-20 12:484.3万+阅读

平阳历史上有不少佛塔,但留存至今的不多。位于鳌江镇钱仓社区的宝胜寺双塔是目前平阳仅存的楼阁式佛塔,且年代较早,即使在浙南地区也不多见,因此于1963年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宝胜寺双塔的结构

  宝胜寺双塔系砖结构的楼阁式佛塔,两座塔相距11.8米,形制基本相同,平面呈六边形,共五层,通高约15.16米。塔身一至五层逐层递减,腰檐也随之递减,从而构成了流畅挺拔的塔身外廓线。

宝胜寺双塔

  基座高约1米,底边边长3.3米,第一层塔身结构较简单,仅上端做出三级叠涩加宽。从第二层起,每层构筑均由塔身、叠涩平座、叠涩出檐三部分组成,平座上塔身每面均为三间,明间设壶门式壁龛,并设有八角倚柱、檐柱、阑额、倚柱头卷杀。檐部作砖木结构叠涩出檐,用平砖与菱角牙子砖相间叠涩,在每层最外跳的出檐用一层木栓与砖并做。转角倚柱,呈八角形,隐出五面,倚柱上置转角铺作一朵,泥道拱上设散斗,承托撩檐枋。塔身每面隐出檐柱和倚柱,两槏柱间砌壁龛,内供佛像。第五层叠涩出檐上方逐级内收形成攒尖顶,塔顶置塔刹,高1.2米,系花岗岩打制。塔刹由莲花刹座、宝珠刹身、葫芦刹顶三部分构成。

宝胜寺双塔的保护与出土器物

  宝胜寺双塔营建于北宋乾德三年(965),北宋天禧二年(1018)重修,南宋建炎二年(1128)再次重修,清光绪年间也可能进行过修缮。新中国成立后,进行过两次加固或维修。1972年,鉴于当时双塔保存状况不佳,对其进行了简单的加固。后来,东、西两塔年久失修,风化及破残较为严重,并且出现较为严重的倾斜,两塔塔顶和塔刹早年已被大风吹落,顶上各长出一棵榕树。1981年至1984年期间,对宝胜寺双塔进行了全面维修,历时四年。2006年,当时的平阳县文物馆配合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对宝胜寺双塔开展测绘工作。

宝胜寺双塔佛龛

  宝胜寺双塔目前尚未进行考古发掘,但上世纪80年代维修期间,在第三层出土“光绪通宝”钱币一枚,在第二层北面壁龛内出土《清河弟子造塔记录》青石碑一方,长0.48米,宽0.38米。此外,在2006年的测绘过程中,在东西两塔的三至五层壸门中整理出17尊佛像。这些佛像大小不一、造型生动、技法求实、神态各异、形神俱妙,数量之多、年代之久,在平阳文物界实属罕见。

  《清河弟子造塔记录》碑记载了宝胜寺双塔的建造时间、建造者及历次修缮记录,同时也记录了建造双塔时所瘗埋器物,包括岳阳王感应舍利、铜尊像、佛经、珍宝、宝盖、宝镜、金银、随年钱、发愿文疏等。由于碑文所记载之物均未发现,表明宝胜寺双塔可能存在地宫。值得注意的是,碑文记载了岳阳王感应舍利是请自天台赤城山,东西二塔各一粒,并装进银瓶后置于阿育王铜塔中。岳阳王萧詧为梁武帝萧衍之孙,昭明太子萧统第三子,中大通三年,加封岳阳王。相传岳阳王萧詧感悟前事后,前往萧山,发现自己前生所建造的佛塔旧址,便在塔下发掘得到49粒舍利并藏入天台赤城山砖塔。至后周显德七年(960),为修缮砖塔,在塔中再次开启岳阳王萧詧所藏的49粒舍利,其中28粒舍利藏入新修的赤城山砖塔,剩余21粒舍利则置于其他各砖塔。根据宝胜寺双塔的《清河弟子造塔记录》碑文记载,宝胜寺双塔建造时,也去天台请得岳阳王感应舍利2粒,并非常正式地装入银瓶后再放进阿育王铜塔中,分置东西二塔。阿育王铜塔是吴越国王钱弘俶大力建造推广的舍利塔,据南宋志磐《佛祖统纪·法运通塞志》载:“吴越王钱俶,天性敬佛,慕阿育王造塔之事,用金铜精钢造八万四千塔。中藏《宝箧印心咒经》,布散部内,凡十年而讫功。”从出土的阿育王铜塔来看,形制由基座、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塔刹为五相轮柱,塔顶盖四角耸立4根山花蕉叶,塔身立面刻有繁缛的纹饰。宝胜寺双塔所藏的阿育王铜塔虽尚未出土,但无疑也会是类似的形制。

  附:《清河弟子造塔记录》碑文:

  清河弟子造塔记录/弟子上军正兵马使、知昭德回图都务、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守右千/牛卫将军同正省、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张从轸并弟上军正十将、兼节度副兵/马使、兼侍御史、上柱国从干等。右从轸等伏闻五天真诰,遍称造塔功/深,三藏灵文,极赞率(窣)波果大,近招梵福,远获菩提,仰遵大觉之言,辄效圣贤之/志。但从轸叨逢济世,幸长善门,愧曩劫以修崇,致今生而丰赡,得不专营胜/利,广建良缘为趋圣之阶基,作超凡之梯凳。今特发心舍净财烧造砖瓦,雇/召工匠,于宝胜寺大佛殿前建造宝塔两所,东西二塔之内各请得天台/赤城山塔内岳阳王感应舍利,又备银瓶并育王铜塔盛贮,并铜尊像。阖/家眷属共赎宝箧陀罗尼及造功德经等十二卷,诸般珍宝、宝盖、宝镜、/金银、随年钱、发愿文疏,永充镇塔供养。谨录长少眷属姓名于后。/妻程三十三娘、弟新妇傅十一娘、妹十三娘、十四娘、十六娘、长男当直/上都十将延奎、新妇滕四十四娘、次男节度副将延嗣、新妇胡二十三娘、/侄延褐、新妇陈十五娘、侄招婆婆、招伯、招神、任彩哥、孙子伴公、神公、斋公/公、招来、苟及已下长少等。乾德三年乙丑岁十月八日记。勾当造塔僧/师福、智荣、朋昱。寺主赐紫智琮、赐紫庆饶、赐紫居奉。沙门希晈元书。/旧塔记录已坏,天禧二年戊午夏当寺宣教沙门从信重修塔再刊。元旨/刻字,匠谢赞舍石,修塔匠陈耸。外孙传教沙门冲杲募缘重装两塔佛,又书。(下元甲子建炎二年戊申/岁二月初十日,勾当沙门/希白重修,/匠人朱师肖。)

是双塔还是四塔

  宝胜寺双塔原有四塔之说,主要依据的是民国《平阳县志》所载:“钱仓四塔,俱在宝胜寺前,其一已圮,尚存三残塔。光绪十六年,风坏塔尖,堕一铁镬,镌有靖康年号。”该条内容录自访册,不见于以往的县志,但考虑到民国《平阳县志》为浙江方志的佳本,对钱仓宝胜寺双塔还是四塔的争议由此而来。

宝胜寺双塔出土佛像

  根据出土的《清河弟子造塔记录》碑记载,北宋乾德年间建造的是东西双塔,至碑文最后记载的南宋建炎二年(1128)都无再添建四塔的记载。而据乾隆《平阳县志》的舆地图所画钱仓宝胜寺前仍是双塔,可见清乾隆年间宝胜寺塔仍为双塔。此外,清代永嘉庆全寺僧西来《过钱仓》诗有“双林开霁色,二塔建霞标”句,亦是双塔的证据。而根据民国《平阳县志》记载,宝胜寺在清咸丰年间经金钱会起义被毁,同治年间僧广法重建,但规模较小,要说在乾隆至清末期间宝胜寺另建二塔,实在让人难以置信,且至今宝胜寺双塔还保存完整,四塔痕迹完全不可寻见。值得注意的是,民国《平阳县志》所记载的“钱仓四塔”词条是在《古迹志·杂物》一册,同列的还有“古樟”“浮钟”“新罗庙假山”“昆山下古井”等小物,推测该“钱仓四塔”可能并非为砖塔,而是铁制的小塔。因此,宝胜寺塔应当实为双塔无误。 

宝胜寺双塔是平阳千年文化的见证

  平阳历史文化悠久,上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还有独特的石棚墓,至西晋太康四年(283)已建县,但要说平阳文化的繁荣兴盛,可以肯定地说是在宋代。两宋时期,平阳人文蔚起,科举兴盛,中状元、进士者不计其数,教育、学术等方面也都是异军突起,不负东南邹鲁之名。

乾隆《平阳县志》舆地图

  要论宝胜寺双塔的历史地位,那必须先谈谈钱仓和宝胜寺。钱仓古称前仓,是南雁荡山的门户,又紧临鳌江,是浙闽南北交通的要道,往来商旅络绎不绝,带动了当地市集的繁荣,是宋代温州四大镇之一。宋代前仓设有监镇官兼监镇税官,负责管理前仓镇及收缴税钱,可见当时前仓镇的繁华和商业的兴盛。宝胜寺位于钱仓凤山下,此地风景优美,相传吴越国王钱弘俶曾在寺中留宿,后所宿楼阁被称为“钱王一宿楼”。宝胜寺及钱仓凤山历来是文人墨客的吟游宝地,吟咏诗篇不可胜数,而凤山上文人墨客的摩崖题刻也是非常可观,宋代前仓镇监镇张师敏即留有不少题刻,并因此而留名。

  宝胜寺始建于唐咸通年间,是平阳最早的寺院之一,根据记载,可知的寺院建筑有大佛殿、律院、教院等。宝胜寺在五代北宋初已开始兴盛,钱王一宿楼事迹无论真假,都表明当时宝胜寺的规模已经不小,是一座可以用来接待皇家的寺院。而宋初乾德三年(965)建造双塔时,还请得了天台赤城山的岳阳王感应舍利,都表明当时宝胜寺是一座重要的佛寺。宋代的宝胜寺还可能是当时达官贵人停丧的寺院,宋代停丧风俗逐渐兴盛,寺院也通常用来作为停丧的场所。近年出土的《王监镇乂灵柩》碑载有“宋前仓宝胜寺僧义宣立”文字,也可窥见宋代宝胜寺的重要地位。

  宝胜寺地理位置重要,集佛教、人文、自然于一体,宝胜寺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平阳文化兴盛的象征。如今宝胜寺仅存寺前双塔,见证了宝胜寺的兴衰,自然也见证了平阳千年历史文化的发展。


来源:平阳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陈鹏

编辑:王秀华

审核:白徐潮

监制:吴日允

评论·5
产业部潘贤财
来自浙江温州2023年4月28日
水木清华
来自浙江温州2023年4月10日
😊
从零开始
来自浙江温州2023年3月30日
👌
广播节目部黄益寒
来自浙江温州2023年3月8日
👍
小白
来自浙江温州2022年12月20日
😄
查看更多神评论
我说两句…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