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画东阳
歌画东阳 共见精彩
他来自异乡,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沉浸于东阳木雕红木家具产业,享受着东阳地域文化的滋养。自去年底以来,他主播的东阳木雕红木家居文化主题系列短视频在微信朋友圈刷屏,让人领略到“歌山画水”鬼斧神工的木艺魅力,让这项流传千年的民间艺术瑰宝再度出圈。
“比东阳人更懂东阳木雕,这已经难能可贵;比东阳人更爱东阳木雕,更是他的可贵之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陆光正由衷感叹,“如果再多一些像他这样热爱东阳木雕的人士,那么东阳木雕的传承发展前景将更美好。”
他却说,因为邂逅了东阳木雕,他从“漂泊者”变成了“朝圣者”,甘愿当它的“守护者”。
① 从键盘到镜头,他为东阳木雕而“转型”
从“键盘侠”到视频主播,张玉海的转型只用了不到一个月。在此之前,他习惯于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码点文字,推介东阳木雕。其典雅隽永的文风、纵横捭阖的气势、博采众长的内容,经常能引发业界关注,一些文章还被《人民日报》《浙江日报》《深圳晚报》等媒体以及《雕塑》《美术家》《浙江工艺美术》等专业学术期刊刊发。
深耕文字久了,张玉海也发现视频对文字造成的巨大冲击。对于专业性较强的木雕艺术,纯靠文字介绍难以入眼入心。如何消弭受众与东阳木雕之间的隔阂?张玉海想到了视频直播:“一图胜千言,视频更是可以直观表现木雕艺术,增强受众的现场感、体验感,这是文字无法达成的。”而朋友们更是频频鼓励他跨界,做到文字和视频传播“比翼双飞”。
朋友们的热切,基于对张玉海所拥有的“主播”特质的了解——早在10年前,身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的张玉海就创办了“善工书院”,每周免费教授书法。吸引百余位学生的不仅是他出神入化的书法艺术造诣,还有他在课堂上口若悬河、旁征博引的口才。在各类视频公众号爆火后,许多学生建议他在网上开讲书法艺术,对此张玉海是一笑了之。
“视频号也是宣传阵地,你如此大力宣传东阳木雕艺术,为何不去抢占这方阵地呢?至少,东阳木雕主题的视频号还非常罕见,完全可以做成‘清流’甚至是‘顶流’。”某次聊天时,一位媒体朋友不无遗憾地提及,许多视频号的内容缺乏学术营养,“有些宣传阵地,你不去占领,就会被别人占领,我们不能让低俗视频充斥网络世界。”朋友的话语让张玉海醍醐灌顶,去年12月,他开始视频创作,并注册了视频号“张玉海百工杂谈”。
第一期视频《六尺巷的故事》,讲述东阳籍的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卢国忠用东阳木雕技法演绎安徽桐城六尺巷故事的经历。在这则视频里,张玉海不仅娓娓道来历史故事、木雕技艺,还专门追问卢国忠的创作初衷。“他告诉我,这是历史题材,历史是一面镜子,会映照现实,现代人的信念追求往往从历史的经验教益中获得。所以他才酝酿已久,用一年多时间创作了这幅《六尺巷逸图》。”听了这番话,张玉海久久回不过神来,为东阳木雕传人的文化认知、精神境界而感怀不已。“当时我已经拍摄了好几个视频,最终是这番话让我决定用这条视频作为首发,东阳木雕的传承创新,离不开有信念有追求的工匠群体。”
首期视频发布后,业界好评如潮。中国木雕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不仅予以转发,而且邀请张玉海直播讲解馆内的木雕藏品。于是,一系列以中国木雕博物馆藏品为核心内容的视频接踵发布。
② 从画面到思想,他为宣传木雕而“打磨”
从去年12月底至今,张玉海已经发布了20多条视频,涉及东阳木雕、家具、建筑等文化。“专业性、故事性、个性化是我创作视频的原则,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深入浅出地讲解东阳传统技艺,和风细雨地传播东阳本土文化。”因为独特的主题、个性的内容、真诚的表达、平易的语言,张玉海的视频号虽未入驻知名网站,仅将这些视频发布在微信朋友圈内,但仍引起了广泛关注,基本上每个视频都获得了近万次的阅读量,最高的达3.5万次。
在这背后,是张玉海不为人知的付出:从选题、撰稿、主播、编导都是他自己一个人,只有摄像由中国木雕博物馆提供,剪辑后的审核也是他独立承担。每次录制前,他都会反复推敲讲稿,五六分钟的视频里,他娓娓道来,一气呵成。虽然内容涉及大量专业术语、历史典故、经典名言,背诵难度较大,在没有提词器的情况下,他却能脱口而出。比如在讲解中国木雕博物馆镇馆之宝五代木雕罗汉像时,他随口而出金华旧志中关于罗汉像出土地点法华寺的记载:“《万历府志》称:东阳婺之壮县,以佳山水得名,而襟带溪流雄杰秀丽者,南山甚尤也。山下有寺焉,曰中兴,规模宏大,甲于诸刹。”这段出处偏僻的文言文,他却能一字无误地流畅背诵,“因为这些稿子由我自己撰写修改,反复打磨,早就滚瓜烂熟。”
这样的随手拈来,源于他对东阳木雕的独到理解,源于他与东阳木雕大师们深厚的交情,更源于他对东阳地域文化的兼收并蓄。在讲解中国木雕博物馆中厅一组5幅大型木雕作品《三乡一城》时,他表现出的对东阳乡土文化的熟悉程度,较之东阳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以《百工之乡》为例,“东阳资源匮乏,七山二水一分田,人们不甘心做‘田乌龟’”“东阳人奉行千钿万贯,手艺防身,手艺是个吃饭本”等传统俗语民谚,以及民国二十一年(1932)东阳上规模手工艺工种达60多种的记述,许多东阳人都未必熟悉;而在《歌山画水》中讲解婚嫁场景,随口道出“子孙竹”节节高升、子孙满堂的寓意,足见他博闻强记,用心至深。
张玉海的“百工杂谈”以东阳木雕和传统营造、传统家具文化为核心内容,涉及大量专业知识,为了让人能听懂、喜欢听,他积极向大众文化“借智取材”。在讲解东阳人的婚嫁家具文化“十里红妆”时,他以“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开篇,一下子把人引入旖旎之境。很多时候,他并不拘泥于谈工艺,而是融入一己感悟:提到“十里红妆”,他说这是父母对女儿的爱,更是女性为妻为母的独特人生;面对陆光正设计的王阳明故事木雕长卷,他又引用王阳明诗句,喟然长叹“年华若流水,一去无回停”……这种发自肺腑的感悟,赋予了视频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感染力,令人对他的视频一刷再刷,反复回味。
③ 从故乡到异乡,他为东阳之美而“行吟”
在讲解陆光正大师的作品《歌山画水》时,张玉海曾深情引用了宋人梅尧臣赞美东阳的诗句“东阳美山水,之子本风流”,这其实也是他16年来为东阳而驻留、行吟的动力所在。身为60后的他,老家在江苏溧水,2006年因为原东阳世贸城建设而来到东阳。次年,世贸城转型为中国木雕城,他因此接触了陆光正大师。
“为把世贸城改造成木雕城,需要增加木文化元素。陆光正大师提出在市场南门外立面增设木牌坊,从正门开始打造木文化长廊形成视觉艺术序列。”张玉海亲自看着陆光正绘图,当最终完成改造后,木牌坊和市场外立面天衣无缝,他由衷折服于东阳木雕的空间装饰艺术。而在市场管理、营销策划、推广宣传中,他又结识了更多的木雕大师,领悟了东阳木雕和建筑、家具的融合应用,认识到东阳人的“风流”,正是基于他们将百工技艺运用得臻于化境。艺术自古相通,热爱书法的他又怎能拒绝木雕的魅力?2010年,他拜入陆光正大师门下,被真正引入木雕艺术的堂奥。“对东阳木雕了解越多,我对它的喜爱之情就越深。”张玉海自此开始了对东阳木雕的宣传,作品频频现诸各主流媒体。
令张玉海深为惋惜的是,许多人因不了解东阳木雕而不敢购买,许多木雕工匠因文化程度有限而不擅长推广,“对东阳木雕的宣传任重道远,我很想为它发声,为它赋魅,让更多人看见并享受它的美好。”他从帮助陆光正大师整理资料撰写文案开始学习,在担任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木雕艺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后,跳出木雕看木雕,在各种场合为行业发声,再到开设微信公众号持续性发布对东阳木雕红木家具行业的思考与见解,直到开设视频号主播东阳百工文化,持续付出而不求回报,成为业界公认的木雕文化“弘法者”。
“我是异乡人,一直保持着对外乡的心理距离,而这样的距离和视觉,恰到好处地保留了异乡人的敏感和文化思考。很多次的夜深人静,都是我对东阳这一方水土一方人触碰得最热烈的时候。热烈伴随着孤独,并在此间获得了创作灵感。”多年来,师长和朋友的关怀让他感受到东阳人的温情。这份情感的密码,就藏在他讲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经彬作品的视频里:那一年他因脚踝骨折而行走不便,年已七旬、杖不离手的徐经彬大师将自己的手杖送给他助行——这些温暖的感情,让他脱离了异乡人的孤独,为东阳之美而虔诚膜拜,深情行吟……
编辑:许琳琳
二审:董之震
终审:单昌瑜
歌画东阳 共见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