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大讲堂】疫情过后的思考——从低体温谈中医养生
市卫生健康局
2020-04-16 13:588.6万+阅读



新年以来最热的“词”,非新冠肺炎莫属,疫情下人们最为关注的是自己的健康、自己的体温,进出所有单位都需要测体温,人们往往会发现自己或周边人的体温往往低于37℃,所以在这大背景下催生了三问



一. 体温问题之三问


1
正常体温是37℃,每天测体温都低于37℃,周围大多数人都如此,正常吗?
2
正常状态下,体温是不是越低越好,越低代表越健康吗?
3
新冠肺炎可能源自蝙蝠,蝙蝠常年携带大量病毒,可蝙蝠怎么自己不生病呢?

今天,我们就邀请嵊州市人民医院(浙大一院嵊州分院)首届“绍兴市名中医”主任中医师朱均权来和我们聊聊从低体温谈中医养生这个话题。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人类正常体温37℃,是怎么来的?

在1851年,德国有个内科医生叫卡尔 · 温德利希(Carl Wunderlich)对2,500名受试者进行数百万次体温测量,然后用数学的方法计算出平均值,得出了健康人体温正常值为37℃的结论。从此,37℃作为了正常体温的标准。

为什么现在的人们体温普遍低于37℃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居住环境日益舒适,体力劳动与室外活动时间越来越少等等,这些因素加起来使得体温日渐降低。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朱莉 · 帕森内特(Julie Parsonnet)及其团队,于2020年1月发布了他们的研究结果:自19世纪以来,成年人的平均体温在持续下降,在不到200年时间内下降了0.4℃,从37℃降到36.6℃。

有研究表明:体温每降低1℃,免疫力下降30%以上;体温每上升1℃,基础代谢率提高13%,人体自愈力增强6倍。也就是说在正常体温范围内,体温越高,免疫力越强。


基础代谢率是指人体在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状态下,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影响时的能量代谢率,即维持基本的生理活动(即血液循环、呼吸及恒定的体温)时所消耗的能量。基础代谢率下降,体温就会降低,能量消耗就会减少,内脏脂肪就会相应增加。而内脏脂肪组织是“百病之源”,它可以分泌出20多种不良激素或脂肪细胞因子,引起血管炎、削弱胰岛素功能,从而导致癌症、糖尿病、高血压等一系列疾病的发生。


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是人体识别和消灭外来侵入的任何异物(病毒、细菌等)、处理衰老、损伤、死亡、变性的自身细胞以及识别和处理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人们接触到细菌、病毒后,如患普通感冒、吃了变质的食物,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等等,我们人体就会发热,体温升高,其实就是肌体在调动自己内部的免疫力来抵抗细菌、病毒。一般认为,癌细胞最容易繁殖的环境温度是35℃,当环境温度达到39.3℃时就会自动死亡。如果体温降低,免疫系统反应迟钝、消极怠工,病毒、细菌、癌细胞就都有可乘之机。蝙蝠的正常体温是40℃,其免疫力比人类高几百倍。这就是为什么蝙蝠能自带病毒,却百毒不侵而自由自在地生活也不会得癌的原因。

对这三问有了基本的了解,我们就大体知道,体温的正常范围应该是在37℃,并非越低越好。为此,我们进入下一个探讨内容。


二.体温低的亚健康是如何产生的?


如今的现状,是人们的体温在下降,免疫力也在下降,由此带来健康状况的同步下降。有研究数据表明:中国符合WHO(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定义的人群只占总人口数的15%,同时有15%的人处在疾病状态中,剩下70%的人处在“亚健康”状态。


普遍的低体温,大量的“亚健康”人群,
从中医角度如何来解读呢?

中医是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而成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理论最基本的是阴阳理论,认为阴阳是生命的根本,人是阴阳的统一体。《黄帝内经·素问》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之间最重要的物质是太阳光,太阳光是火、是人生命能量的来源。万物生长靠太阳,我们人类也一样。


刚出生的小孩子中医称“纯阳之体”,浑身通热,“阳气”旺盛是个“火炉”;随着年龄的增长阳气日渐耗散,到老年就会感到怕冷,比年青人要多穿些衣服,这就是“阳气”虚亏的缘故。现代人普遍阳虚,老中医李可曾说:“阳虚者十有八九,阴虚者百无一、二”。

现代人为什么会普遍阳虚呢?

根据中医理论,强调“天人合一”,就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人立于天地之间,天、地、人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天地的所有变化,如春、夏、秋、冬四季转换,寒、热、温、凉气温变化,日出日落,这些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注重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尊重自然规律。


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恰恰违反了“自然规律”。夏天有冷气冬天有暖气,出门有车代步,整天坐在电脑前办公,冰箱的普及使得冷饮类食品随手可得,反季食品盛行,夜生活丰富多彩等等,所有这些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都是一种“耗阳”的行为,都可造成人体“阳气”的虚损,从而导致人们普遍阳虚,具体表现有:



1

脸色青白、灰暗,缺乏光泽,失去了红润之色



2

抵抗力低下,明显感到怕风、怕冷,对季节转换特别敏感,稍不注意就易着凉感冒。



3

食欲不好,稍吃点东西就饱,大便常常稀薄、不成形或大便困难,在劳累、熬夜、吃寒性食物、腹部受寒后易腹痛、腹泻。



4

稍微活动一下,哪怕是上二层楼都会感到心慌、短气,还特别容易出汗。



5

女性往往有精神萎靡不振、少气懒言、手足不温,有的还会有痛经、月经不调症状;而男性则表现为腰部酸痛、阳痿早泄等。


这就是从中医的角度,对现代人普遍低体温、大多阳虚现象的解读。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好预防与应对呢?

三. 生活中养阳的措施与应对


中医养生,主张回归自然,道法自然,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多生活在自然环境中


生活环境,是指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称,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物质环境所组成。太阳光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源泉,是人类健康的真正保证,人体的免疫功能只有经过太阳光的适当照射才能完整、健全和得以正常发挥。


一年有春夏秋冬,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为自然规律,天气该热的时候要热,该冷的时候要冷,夏天的“热”、冬天的“寒”是“正气”,不是“邪气”。经常使用空调可使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不太敏感,因此尽量要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夏天的 “空调”,冬天的“暖气”尽量少用,在盛夏与严冬时,一天之中至少有一段时间生活在自然状态下。同时,还要多在户外活动,多晒晒阳光。“万物生长靠太阳”,多晒太阳自然可以补阳,晒太阳补阳是最方便、廉价、有效的方法。尤其是背部多晒太阳,因为背部主要分布有督脉经,督脉经是阳脉之海,多晒太阳可激发人体“阳气”,以达到补充“阳气”的目的。

2. 起居合乎天地自然规律


睡眠是养阳的最好方法,我们要适时休息,尽量做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起居合乎天地自然规律。

一年有春夏秋冬,春生、夏盛、秋收、冬藏,其实就是“阳气”生、长、盛、衰循环的过程。“阳气”生于春盛于夏,到夏至到达极点并开始由盛转衰,阳始衰则阴始盛,到冬至阴盛到极点,然后阳始生。这个“阳气”通过秋收、冬藏,藏于地下,为来年的春生积蓄力量、作好准备。中医认为:一日之中也可分春夏秋冬,早晨为春、正午为夏、傍晚为秋、深夜为冬。按照秋收、冬藏理论,最佳的睡眠时间为“亥子丑”三个时辰(21-23、23-01、01-03点),这六个小时相当于一年中的冬季,冬主收藏,收藏对生命来说就是归根。归根是生命维持并且健康的保障,对常人来说归根的最主要方式就是睡眠。让“阳气”休息归位,到第二天早晨一觉醒来,人体阳气随太阳而升发,使人体充满朝气与活力。

随着“电”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人们习惯于夜生活,很少有亥时(21-23点)入睡的,有的甚至到子时(23-01点)还在活动,麻将、唱歌、喝酒、运动等,所谓“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就是在尽力耗竭自己的“阳气”,使各种疾病接踵而至。

3. 提倡原生态食品


原生态食品是自然赋予食物最本原的一种状态,其凸显的特征应该是天然之美、自然之美和原始之美。

在充分保持自然环境或尽量使用自然原料情况下生产的食品。一般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用土壤这种基质生产粮食、蔬菜、果品时,应在露天自然状态下,不施化学农药和化肥,只施用有机肥,以防食品被污染和品质下降;养殖畜产品时,不用添加剂如增肉剂、速饲法及抗菌素做防病药物,多采用混合饲料饲养,并配以自然放牧。二是用农牧产品做原料加工食品时,不添加大量的白糖、糖精或其他合成甜味素、香精、防腐剂、特殊营养物质等。总之,原生态食品是没有经过任何破坏和人为的改变,遵循它的自然生长规律,按季节、地区、水土、气候等等一些自然因素自主生长的一些食品,它是人们对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为因素过多、食品工业化学添加物过多的反抗和批判。

现在反季食品盛行,比如在炎热的夏天吃西瓜,一个人吃一个都没有问题,而冬天呢?吃上一块都可能出现腹痛、腹泻,为什么?因为西瓜为夏季水果,别名夏瓜、寒瓜,性寒味甘,有天然“白虎汤”之称,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利尿除烦之功,冬天天寒地冻,吃西瓜无疑于雪上加霜。

现代社会冰箱已经普及,冰冻类食品随处可见,因此有许多人尤其年青人喜好喝冷饮,“冰激凌”、“冰啤酒”、“冰王老吉”、“冰镇食品”等等,这些改变温度的食品也属于反季食品。


还有一种“健康生活方式”,多吃水果与生的疏菜以补充大量的维生素与纤维素。往往在早晨起床后的早餐进食大量的水果与生的疏菜,因此时“阳气”初升,脾胃运化功能较为虚弱,大量生冷食品使脾阳更虚。

所有这些反季食品,都会损害人体脾胃“阳气”,造成运化无力,出现腹痛、腹泻、乏力、消瘦等症,影响身体健康。

4. 回归人体本能,加强体育锻炼 


我们人类的生理结构,是在漫漫的历史环境中逐渐演化的结果。在原始文明长达200万年间,人类长期在自然环境中为了生存而追逐、逃跑、上树、下洞……;农业文明也经历了1万年,而工业文明至今只有区区200年。就在这短短200年中,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尤其在最近的几十年间发生了急剧变化。原始时代每天上蹿下跳前追后跑的运动消耗,农业文明时代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体力消耗,突然变成了现今每天端坐在电脑前的日出不作日落不息,让人类的身体经过百万年演化过来的生理特性,一下子难以适应这急剧的变化。因此,现代的人们要想方设法回归本始,发挥人类的本源功能,多做肢体活动,加强体育煅练,增加人体肌肉量,减少脂肪,增加基础代谢率。

加强体育煅练,增加人体肌肉量的好处是很多的,特别是能够减少人体不必要的脂肪重量,增加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效率,很好地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同时体育锻炼能够增强身体素质,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而且还能够增加身体的弹性和柔韧性,起到塑形的作用。


当然,体育煅练也要注意方式与时间。体育煅练的方式要依据个人的年龄及身体情况来选择,中老年人一般选择持续中低运动量的煅练方式为宜,如健步走、慢跑、太极拳、八段筋、乒乓球、羽毛球等等。体育煅练时间应以早晨太阳升起以后到傍晚太阳落山之间为宜。在这段时间锻炼,大自然的“阳气”可促使人体自身阳气的兴奋,让人体保持充足的阳气,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最好的运动是步行。


综上所述,在此次严峻的疫情形势中,中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让更多的人开始重新认识中医,回归中医。中医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强调“天人合一”,人类是大自然的一分子,我们只有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发挥人体本来的功能,和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获得健康、获得长生。


朱均权

主任中医师

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

首届“绍兴市名中医”。从事中西结合临床工作31年,在各类常见恶性肿瘤如:肺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子宫附件癌、前列腺癌及内科常见病如:慢性肝病、肝硬化、脂肪肝、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的中西医结合诊治上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同时对于“亚健康”人群的调理,也有较丰富的经验。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学科”和绍兴市第四批“医学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委员、浙江省康复医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浙江省抗癌协会康复与姑息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中医药学会情志病分会委员、绍兴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绍兴市抗癌协会癌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绍兴市医学会放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绍兴市中医学会理事。在省级以上杂志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以副主编出版了《癌痛规范化治疗与临床实践》一书。

来源:市人民医院(浙大一院嵊州分院)

我说两句…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