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东报的双向奔赴
歌画东阳客户端
2023-04-12 09:244628阅读

  庆祝《东阳日报》复刊30周年


  《岁月如歌——我与东报的情缘》

  编者按:三十而立,三十而“丽”。今年是东报复刊30周年,作为复刊3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之一,本报推出《岁月如歌——我与东报的情缘》栏目,择优刊登亲爱的读者与东报之间的故事。


作者丨徐云龙

我和东报的双向奔赴


30年前《东阳报》复刊时,只是一张四开四版黑白小报。报虽小,信息量却不少。那时我已经参加工作,网络还没有诞生,《东阳报》和广播成了我了解东阳新闻的唯一途径。因此每期的《东阳报》我都会从头读到尾,一读就读了30年。

我和《东阳报》结缘是在1998年。当时我作为教学骨干抽调进城,在吴宁四校担任教导处副主任兼教科室主任,学校没有办公室主任,杜荣生校长就让我兼任办公室主任。因为分管学校宣传工作,与《东阳报》的接触渐渐多了起来。当时报社办公大楼离我们学校很近,因为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我写好稿件就直接送报社编辑部,省了不少邮寄费。

因为从没有写过稿子,我对新闻报道写法一窍不通,就当作文来写,脑子里压根没有考虑新闻报道的特点。除了真实性,很少顾及时效性和新鲜性,稿子虽然写得很长,但新闻价值几乎为零。《东阳报》的记者和编辑非常包容,对我个“新手”给予了热情的指导,硬是从冗长的“垃圾堆”里找出新闻点。一年下来,也有几块“豆腐干”刊发在报纸上。我把当时的教育栏目当作“试验田”,长耕不辍,深深爱上了通讯员这个角色。2005年,我调任到吴宁五校担任副校长,事务增多,但没有放弃写作,一直以通讯员为荣,坚守至今。

为了鼓励通讯员写稿,东报每年都要评选优秀通讯员,很注重对通讯员队伍的培养。在报社记者的悉心指导下,我逐渐懂得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挖掘新闻点,见报的稿子也逐年递增,连续十多年被评为优秀通讯员,多次被评为教育系统的教育宣传先进个人。

随着《东阳报》升格为《东阳日报》,版面越来越丰富,我也从专一的教育新闻慢慢地向其他栏目投稿,扩大写作范围,试着写教育时评、民生新闻、乡土散文。

报社记者的敬业精神是永远值得我学习的。记得2006年6月25日,天气炎热,我约胡剑文一起采访理发师王秀玉。那天胡剑文手头工作有点多,他见缝插针,抽出午休时间采访,第二天《女理发师坚守“阵地”48载》就见报了。同年10月19日,我约胡剑文一起采访南市街道洗马塘村的王福兰。他骑着一辆轻便摩托车,从城里赶到乡下。那天王福兰并没有守约在家,85岁的他闲不住,天天忙碌在田头,我们最终在离他家一里多路的田头找到了他,就在田间进行了采访。等采访结束,太阳已经下山。第二天《王福兰:福泽他人兰自馨》为题的通讯稿见诸报端。

吴旭华是我学写乡土散文的老师。我会把自己的原稿和她修改后的稿子对比,发现自己写的文章里还有不少缺陷,要么立意不够新颖,要么行文有些杂乱,甚至还会有错漏之处。十多年来,我边学边写,吴旭华一直悉心指导,还把我写的散文推荐出去参加征文比赛。

“双向奔赴的爱,情最深”。30年来,我不断在《东阳日报》中汲取养分,从懵懂的“门外汉”到优秀通讯员。愿《东阳日报》越办越好,我也将一直坚守通讯员的角色,与她一起走向诗和远方。





编辑:许琳琳
二审:董之震
终审:史莹

推荐专题

《东阳日报》复刊30周年

我说两句…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