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永康
掌上永康
大抵芝英人,都知道芝英市基以西的义庄。知道义庄的,差不多也知道当年芝英人应宝时的义举,是为赈济合族中的寡妇孤儿,年老无依的老人和残疾者而设的。
(应宝时公园)应宝时(1821—1890),字可帆、敏斋,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恩科举人,咸丰元年(1851)考取国子监学正,后任上海道道台,同治九年(1870)升江苏按察使兼署布政事,逝世后赐赠内阁大学士衔(正一品)。应宝时为了创办芝英义庄,将祖遗和己置的全部田产3000亩,全部捐出,作为义庄的永久产业,由族长组成管事机构,负责发放“折子”到人,按每月大人发给一秤稻谷(老秤20斤)作为基本口粮,小孩10岁以下以减半的标准发放,对孤苦的男孩一直供养到16岁,女孩供至15岁。
应宝时不仅“义”而且“孝”,他的孝行如同义举一样,为当时芝英人所津津乐道。当时他可是出了名的孝子。他的孝顺,从他和好友吴云(应宝时在上海从政期间的同事,浙江湖州人)的书信来往中可窥一斑。
应宝时从上海调到江苏苏州,他工作的地方和老母亲所在的杭州,地理位置上又近了不少。
同治十二年(1873)的春末夏初,忙完了一天的应宝时,收到好友吴云从松江捕捞上来的鲈鱼给他尝鲜。应宝时打开木桶,看到那些活蹦乱跳的鲈鱼,他马上想到了在杭州的母亲。前几天他收到家书,说母亲身体欠佳,母亲又劝他在外安心工作,家事勿挂。这几条鲈鱼,正好让他有了回家的理由。
可是,如何将鲜活的鲈鱼送到100多公里之外的杭州呢?从苏州到杭州需要走运河,十几个小时的行程,如果这时候动身,到杭州刚好是凌晨。为了让老母亲能够吃到鲜美的鲈鱼,明天又刚好是公休日,他当即决定,连夜启程,拎上木桶,来到了码头。
到码头时,这一趟客船已经启航,下一趟至少还要等四五个小时。为了能够保证鲈鱼及早运达且保证鲜活,应宝时只好租了条摇橹船。在运河上,他带着那桶鲈鱼坐得摇摇晃晃,一天的劳累让他倒下就睡,在欸乃声中进入了梦乡,一宿睡到天亮。等他睁开惺忪的双眼,来到了拱宸桥码头,已经天亮了。
应宝时拎着那只20多斤重的木桶,敲开家门。母亲问他怎么突然回来,他指了指木桶里的鲈鱼,说想让她吃到新鲜的鲈鱼补补身体,如果不及时赶回来,恐怕就不能保证鲈鱼的新鲜了。
鲈鱼如何烹制应宝时已经了然于胸,因之前朋友向他亲口传授过。当母亲吃上他亲手烹饪的鲈鱼,连汤也喝得一干二净时,应宝时感到特别的幸福。他陪母亲吃完中饭,又急匆匆乘船赶回苏州。他回到苏州已经是深夜了。
应宝时给吴云的信中写道:“晚归读手谕,并承馈老母珍食,拜领感谢……”
(义庄)还是那年的9月,好友吴云给他送来蟠桃,他想到牙口不好的老母亲,正好可以尝尝软烂适中又甘甜的蟠桃。可是,这些蟠桃若不及时拿回家,天气又热,放久岂不是要烂了。应宝时选择了个时间又连夜赶回杭州。当母亲对新鲜的蟠桃赞不绝口时,他所有的疲倦都在母亲吃到蟠桃的那一刻,烟消云散。
他在给吴云的信中写道:“倾承赐蟠桃二筐,当呈老母,尝之甚甘,命即致谢……”
应宝时在江苏任职期间,工作成绩突出,深受当朝恭亲王的赏识。恭亲王拟提拔他为二品官员,给他两个职位让他自己选择,一个是担任日本大使,一个是去福州担任福州船政大臣。
应宝时想起家中80岁的老母亲身体每况愈下,大不如前。都说“父母在,不远游”,自己的前途固然重要,可是,要为国家做事,在哪儿还不是一样。在苏杭一带上班,家中有急事还可以连夜赶回,如果让他飘洋过海去日本,或者去闽江下游的福州,那路程实在是太远了。权衡利弊,为了能够照顾到老母亲,应宝时只能婉言谢绝朝廷给他提升的机会。
他给吴云的信中这样写道:“宝时之定盘针在,必不能离母……”他把母亲比喻成了他人生中的“定盘针”。信中他还写道:“然或是船政(恭亲王和李鸿章提及这事),或出使日本,均未可定,老亲在堂,皆不能当,彼时引退,更属费力……小人有母,恐不能从此正论……”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应宝时淡定的人生与对母亲的孝道,即便是高官厚禄,他也不为之所动。
如今,芝英义庄里供奉着应宝时的画像,他正襟危坐,目光所及皆是前来瞻仰的人。他炯炯有神的目光,似乎在告诫族人,不论何时身处何地都应该始终牢记应氏家风族规。应宝时的孝行还有很多,在画像的左侧记载着他从政期间的政绩和慈善事迹,至于见之于书信,在他繁忙的工作之余,不忘孝敬家中的老母的故事,只是他生活中的一朵浪花而已。
(应宝时故居)应宝时与我们时隔一百多年,有着上百座祠堂的千年古镇芝英,因义庄一直在传颂着他的慈孝品德。他是一个儒家传统文化“百善孝为先”真正的践行者。应宝时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族人,对父母的孝顺,正是让我们时时记得我们从哪里来,对族人、对后辈的关爱,让我们知道我们将往何处去,而与他的目光相遇,让我们明白,我是谁。
搜集整理:应春柳
照片拍摄:周跃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