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机器换人”,可能人们眼前浮现的是现代化车间,机器人一板一眼的高科技动作。但在广袤的田野里,“只闻机器声不见农人忙”也已成为常态。去年12月份,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第二批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等名单,瑞安榜上有名,成为全省10个综合性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之一。记者近期寻访农村,探究瑞安“机器换人”三步曲。
(一)机器换人增效
眼下正是水稻育秧期,在马屿镇增垟村增瑞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水稻智能化育秧中心里,轰鸣声阵阵。一人快速地为育秧机器补种、添土,一人熟练地操作机器来回作业,铺土、播种、覆土……育秧作业一气呵成,完成一块秧盘只需几秒钟。
今年,增瑞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将种植1800多亩水稻。该社率全市之先引进育秧机器人,建造育秧大棚,购买铲车、叉车等,成立占地5500多平方米的水稻智能化育秧中心,总投资600多万元,其中70%由政府补贴。“我们从这个月初开始育秧,这台育秧机器价值50多万元。以前八九个人一个小时完成600多块秧盘,现在两三个人就可以完成850多块秧盘。”合作社负责人李存贤告诉记者。
李存贤口中的育秧机器人就是水稻育苗全智能流水线,只需按下开关,传输带将有机土壤均匀地铺在秧盘上,然后一粒粒种子被整齐有序地铺在秧盘中,轻轻地盖上一层覆土,机械手把秧盘从流水线上依次取下摆放整齐,再由工人驾驶叉车运送到旁边的催芽室。“催芽室占地70多平方米,装有地热和吹风机,保持恒温31℃,大约三天后出芽,之后再把秧盘运送到育苗大棚里。”李存贤介绍说。
记者在增瑞农业种植合作社育苗大棚里看到几名工人正在摆放秧盘。经过20来天,这里就能培育出符合插秧机要求的秧苗,比传统育秧大约快了一个星期。
“机器育秧效果又快又匀。”李存贤俯下身,仔细查看起育苗质量,“人工育秧会浪费种子,也不均匀。机械化后出苗整齐、秧苗矮健、利于移栽,活棵率自然高,节省用种量 30%、增产5%至10%。”
机械化育秧不仅提高了作业效率,减轻了农户劳作强度,更提高了水稻种植的含金量。“比起传统的流水线人工育苗,省时省力省成本,我们还给马屿周边农户提供服务,有2000多亩。”说起“机器换人”前后的变化,李存贤算了一笔经济账,“水稻育秧是以秧盘为单位,过去一个劳动力每天最多能育600盘,引进育秧机器后每天能育2000多盘。按照农忙时劳动力每天300元计算,每亩至少节省育苗成本一半以上。”
(二)思维呼唤突围
说起“机器换人”,还要追溯到2016年。当年瑞安确立创建省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县目标以来,通过政企合送农机保险、破解农用设施用地审批、服务组织培育提升、警农合作机制等创新措施,促进农业“机器换人”落地。
“过去的夏季‘三抢’农忙时节,我们农场可能会临时雇佣300多人,但现在只需要30多个工人就够了。”瑞安源田家庭农场负责人项伟章说,她的农场流转承包了2300多亩耕地,农业机械的普及大大降低了农场的人工成本。农场投入300多万元陆续购入50多台大型农机,从插秧、育秧到喷药、收割、烘干等水稻种植的全过程都实现了机械化,这些农机除了服务自己农场的需求之外,还可以提供周边的水稻种植户代播、代种、代收等服务,服务能力达到3000多亩。
2016年以来,短短三年,瑞安市农业三大产业基本实现机械化,其中水稻各环节机械化率达80%以上,名优茶生产加工主要环节机械化率达到97%以上,规模以上蛋鸡养殖主要环节机械化率达92%以上。
在浙江省2018年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单位名单中,瑞安成为温州域内首个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县市。
瑞安高度重视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创建工作,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目标导向,围绕粮油、茶叶、畜牧等三个产业,不断强化保障。2022年,全市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 91.82%,茶叶全程机械化率79.4%,畜牧生产机械化率为93.4%。
一方面努力提高粮油、茶叶、畜牧3个产业的“机器换人”总体水平;另一方面紧盯25个示范基地建设,特别是9个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创建,技术力量薄弱是各实施主体的共同短板。“如何补足这块短板,我们与实施主体采取多管齐下的办法,邀请联系院校、部门、乡镇技术专家予以指导,借助各专家的力量开展农艺农机融合试验,总结形成水稻无人插秧技术、茶叶高温萎凋技术、生猪养殖智能巡检等9个技术模式,为我市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瑞安市农业机械管理中心副主任林建强说。
用地紧张是影响农机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市坚持发挥乡镇、街道的主体作用,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千方百计为农机化发展提供用地保障。2022年,为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解决用地10300平方米,新建库房3264平方米,改造提升2021平方米。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现场会、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机器换人”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先行县创建氛围,2022年入户宣传152户次,累计发放农机安全宣传资料500余份。统筹推进农机实用人才培养,加大农机技术、安全生产和技能培训力度,努力造就一支懂农机经营管理、驾驶操作、维修保养的专业队伍。全年举办各类农机技术培17期,培训人员640名。
(三)政策焕发活力
在增瑞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另一边,还有一个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烘干中心,内置10台烘干机、10台热风炉。“七月份早稻收成的时候,就在这里作业,我们不用再像过去那样人工搬运了,全部自动化作业。”李存贤说。
这20台机器投资160多万元,同样享受市政府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据了解,我市加大对丘陵山区、薄弱环节农业机械的地方累加补贴额度,最高达到购机款的60%;首台套引进奖励70%,单台最高奖励50万元。
瑞安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农业“双强”行动计划,去年12月份,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第二批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等名单,瑞安榜上有名,成为全省10个综合性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之一。
据统计,2022年全市新增农业机械1563台(套),农机装备基本满足全产业链机械化需求。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36万千瓦,拥有大中型耕整机械540台(套),种植机械 523台(套),收获机械539台(套),烘干机械562台(套),批次烘干能力6084吨。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91.8%,高效植保机械化率 98.1%,机械化烘干率95%。
市委、市政府把农业“机器换人”列入2022年度重点工作,实行“十大责任捆绑攻坚行动”;并制定《实施方案》,把“机器换人”工作纳入了《瑞安市高质量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市争当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先行标兵行动方案(2021-2025年)》;出台农业“机器换人”系列扶持政策,对各产业、各环节适宜机械给予最大补助力度,有效促进了农机化的快速发展。
设立专项资金。“机器换人”《实施方案》明确了建成农机服务中心补助70%,最高补助400万;建成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补助 60%,最高补助250万元;建成农机创新试验基地、农机数字化应用基地分别补助60%,最高100万元。以乡镇(街道)为实施主体的宜机化改造项目,财政负担100%;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的宜机化改造项目,财政负担90%。
加大金融扶持。我市充分发挥“三位一体”机制优势,采用信用贷款等方式为农机化发展解决资金困难,年贷款在700万元左右。2022年,全市投入近1 亿元资金用于宜机化改造和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创建工作,极大提升了农机化发展。创建期间立项15个先行县示范项目,投资5600万元,其中财政补助资金3140万元。
好秧一半稻,苗好三分收。水稻育秧大忙时节,瑞安热火朝天的机械化育秧场景随处可见。据了解,今年瑞安水稻种植面积23万多亩,水稻育苗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
“一定要把好技术关,就是严格控制播种量,出苗后的温度和水分管理,确保早稻安全用秧。”林建强表示。
我市还先后制定了《瑞安市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指导意见》《瑞安市单季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等多个技术规程。目前,水稻育苗工作已全面展开,农业技术人员深入育秧现场指导,严把水稻育秧生产各环节技术标准,为培育优质壮苗打牢基础。
此外,我市茶叶、生猪等产业大力引进先进适用农业机械,推进全域宜机化改造,不断增强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深度开展农艺农机融合和农机创新试验。对标《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等建设指引的通知》(浙农专发[2021]67号),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梳理出25个基础条件较好的基地作为示范基地重点建设,建成5个农机服务中心,10个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3个农机创新示范基地,7个数字农机应用基地。率全省之先引进14条科大讯飞生猪养殖智能巡检设备,24小时自动监测生猪养殖动态,安装80条粮食烘干进出料流水线,全市粮食烘干效率提升2%,进一步提高防灾能力。
“机械强农”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瑞安将巩固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创建的阶段性成果,勇于创新、勤于探索,着力推进农机化向“全面、全程,高质、高效”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