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生活更美好②
歌画东阳客户端记者 任振江 楼瑶琳 郑晓东
2023-04-20 13:334830阅读

生活底下的阅读

送孩子上学,赶去上班;下了班接孩子,辅导作业、整理家务……这是一位母亲普通忙碌的日常,吕静慧每天往返于位于江北的单位、孩子就读的吴宁一中和艺海路的住处这三点之间。16日,星期天一早,送女儿去兴趣班回来后,她终于腾出一段相对充裕的时间静下心来阅读、品茗,找到一种与忙碌生活和解的方式。

吕端伊在和朋友分享阅读

走进吕静慧的一方小天地,书香、茶香扑面袭来,两侧整面的连墙书架上塞满了各式各样书籍,涵盖了人文、自然、学术等多个类别。得益于幼时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阅读这件事一直伴随着她,度过了数十个春秋。

吕静慧家书屋一角

“近些年以阅读工具书为主,方便查找资料。最近在读的是周重林老师写的《茶之基本》,该书对陆羽《茶经》进行了精校与评述,通过这本书可以轻松读懂中国茶文化。”2019年,吕静慧进入市市场监管局小微办工作,有机会深入接触到东阳的各类特色产业。东白山以茶闻名,东白山茶有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陆羽在所著的《茶经》中,对东白山茶做了流芳百世的品评:“婺州东阳县东白山与荆州同”,可见东白山茶给“茶圣”留下了一段美好记忆。

通过阅读,吕静慧找寻到许多茶事在东阳蓬勃发展的历史痕迹。比如在吴觉农编辑的《中国地方志茶叶历史资料选辑》一书中有载:道光《东阳县志》卷二《建置·茶亭》记录了东阳麻车埠茶亭、义浆亭、指枫亭、如意亭等30余处,反映出当时茶事之盛。虽然东白山茶历史起点高,但近些年却有被“冷落”的趋势。

吕静慧和女儿吕端伊在自家书屋品茗

为了让更多东阳人了解认识东白山茶的历史、茶性等特点,从2022年初以来,吕静慧先后入手了几十本古今关于茶的专业书籍,通过系统性阅读拓展对茶文化的认识;在海量资料中,将东白山茶与不同地域的茶种,东白茶本身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表现,进行资料上的比对分析,结合自身思考,力求为东白山茶寻找一条当下的“出圈之路”。“书本上得来的知识,还需要结合生活的实践,通过亲身去茶场考察、参与种茶制茶全过程,不断进行茶叶冲泡的反复试验,尽可能真实、全面地还原东白山茶的特性。留住乡土的茶文化,不仅作为一种记忆,更是一种传承,希望若干年后自己能出一本关于东白山茶文化的书。”吕静慧说道。

把阅读与当下生活紧密联系,做到知行合一,这是吕静慧多年来坚持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之余,她还保持着诗词、散文创作,是金华诗友圈中小有名气的作家。

在吕静慧这只“大书虫”的熏陶下,正在上初三的女儿吕端伊从小就是一只“小书虫”。前些天,吕端伊把金华籍作家王向阳所著的《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反复阅读多遍。文中用大量、扎实的实地访谈、田野调查,生动呈现了乡土中国大地上老手艺老行当人的酸甜苦辣、生老病死。老一辈人的生活像黑夜里发光的萤火深深地吸引着像吕端伊这样的孩子,“阅读时我会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两耳不闻窗外事,妈妈喊我吃饭三四遍也听不见,直到她开始‘叫骂’,我才反应过来。”

女儿上小学时,吕静慧会在上学路上与女儿交流古诗词、文言文选段。放学写完作业后,吕端伊常常阅读现代诗、少儿绘本、儿童文学名著等书至深夜不辍,并长期保持着每天3至4小时的阅读时间。“小朋友开始接触阅读时应该多看经典,比如金子美玲、窗道雄、谢尔·希尔弗斯坦、圣野、金波、闫超华等人的作品,他们的儿童诗歌和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天真的童趣和想象力。”吕静慧介绍说。

在大量阅读和对生活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吕端伊从小展现出惊人的诗歌创作天赋。“影子是路灯的孩子,路灯一亮,她就跑出来了……”7岁那年,看着加班回家的妈妈走在路灯下,影子悠长,吕端伊写下了第一首在报纸上发表的诗《影子》。几年间,她累计创作了200多首诗歌。2020年,她的第一本诗集《鲸鱼带我回家》正式出版。2022年,她入选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发展名单,成为省作协成立以来年龄最小的会员。

吕端伊说,不论是在学校里写作文,还是在家里写诗歌,阅读一直是自己创作的基石,不仅帮助她积累了大量词汇和人文典故,能够在创作时游刃有余,还可以提升表达的情商,增加对生活的不同感悟。

如今,女儿吕端伊两个月后面临中考,正在努力备考,只能抽些碎片时间阅读;母亲吕静慧也鲜有时间拿起实体书,便搜罗了大量的电子书,以备需要时随地翻看。即便如此,阅读到底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小事。

市民期待更佳阅读体验

近日,记者走访了多家设在开发区范围内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小区综合楼里的书屋,发现书屋普遍藏书较多、桌椅配套齐全,阅读环境较好。不过,也存在书屋不好找、开放程度不够、部分藏书较为老旧等问题。对于推进全民阅读,市民有什么期待呢?

期待能在家门口借书

市民楼女士:我家在江北街道,是两个娃的妈妈,一般每个月去一次市图书馆。因为去一趟不方便,我就给自己和两娃办了3张借书证,每次借20几本。绘本又大又厚,一次要拎十来斤。我们很期待家附近有书屋、书吧,能就近看书、借书。

从媒体上得知,正在建设的市文化艺术中心规划有图书馆新馆,心里挺期待,就是离家比较远,希望政府能加大阅读场所的建设,且“雨露均沾”,在一些人口较多的楼盘、小区打造更多书屋。书屋不一定要面积大,可以是小而雅致,多放些经典书籍、畅销书籍,而且能经常更换。我想,这样的书屋肯定会很受欢迎。

期待书屋更亲民开放

市民任先生:前几天,我去某街道的市图书馆分馆,一路打听,费了一番周折。该馆设在某部门单位办公楼隔壁,门口没有书屋指示牌。外人很难知晓,里面有对公众开放的书屋。

其实,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街道、社区的一些书屋。这些书屋,有的跟部门单位、社区办公室连在一起,天然地给公众带来距离感,外人不敢进,也不知怎么进。

希望政府能加大对各书屋的宣传,在门口放置标识标牌,注明开放时间;还可以在手机地图软件上标示,让居民、外来人员动动手指就能找到最近的书屋。

期待各书屋书籍能流动

市民杨发念:我们杨家书屋的书籍,主要靠市图书馆“送书下乡”,以及爱心人士捐赠。前些年,图书馆每过段时间会过来更换书籍,每次几百册。我们希望,不仅图书馆和书屋的书籍可以流动,各书屋之间的书籍也可以流动起来,实现资源共享。此外,期待相关部门能多到书屋组织读书分享、好书推荐等活动,增加书屋人气。

期待书屋更便利有活力

网友“三都居士”:我去过银泰城自助悦读吧,这里书籍很新,环境优雅,设施齐全,能自助借阅,节假日也能开放,对我们上班族和“社恐人士”很友好。但是,很多社区的书屋管理都是工作者兼职,开放时间与社区上班时间同步,中午、晚上、周末不开放,导致利用率低。

此外,很多社区书屋虽然藏书多,但非常老旧。我在某社区书屋看到,好几个柜子的书是十几年前,甚至20几年前的书,并非经典名著,印刷质量不好,霉迹斑斑,已没有阅读价值。而且,这种老旧书,相同书目的动辄就十几本,占据一排书柜,纯粹成了摆设,浪费了场地资源。

我建议,在书屋没有专职管理员的情况下,可以招募志愿者,或者增设自助设备,确保晚上、节假日也能开放;加强书屋管理,定期对书籍进行更换、淘汰,让更多爱看书、想看书的群众享受阅读的乐趣。

编辑:严格格
二审:董之震
终审:陈一点


推荐专题

全民阅读

我说两句…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