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图书馆首批图书管理员李敏:26年将图书馆印在心上
歌画东阳客户端记者 吴意琼
2023-04-22 10:094941阅读

我叫李敏,是市图书馆的一名图书管理员。在图书馆工作的26年,如一趟优雅且充实、从容而智慧的航程,我从懵懂的青年慢慢走向成熟,将这座图书馆的一点一滴印在心上,慢慢融入我的生命。

1996年,坐落于市区黉门广场的市图书馆建成投入使用,我成为建馆后的第一批职工。第一次走进这座图书馆,阳光明媚的大厅,整齐有序的书架,聚精会神的读者,沁人心脾的书香,一种神圣、美好、自豪的情感油然而生。置身其间,我感受到心灵被净化,这是我向往的地方。

每一本书籍封底都留存着过往借阅读者的姓名。

市图书馆开馆后,就成为人气最旺的场所之一,每天临近开馆,门口站满了来借阅书刊的读者。当时文艺类图书最受欢迎,它们历经读者无数次翻阅,也经历了我们无数次修补,这些书籍现在被收藏在闭架书库,你会发现,每一本书封底都留存着过往借阅者的姓名。

图书馆里的读者。

随着历史齿轮的转动,图书馆的功能在不断丰富,如今的市图书馆不再单纯是借阅书籍的地方,已经成为一个综合的文化活动场所。虽然来图书馆借阅的读者变少,但几乎每天上午8点20分,图书馆的大门打开的那刻,我依然能见到许多熟悉的面孔,他们轻车熟路地来到自己熟悉的场所,找书、翻报、做笔记,在书海中畅游,把时光留在这里……

图书馆里的读者。

我想,在很多老读者心里,我们就像他们的家人。曾经有一位九旬张姓老读者告诉我:“图书馆就是我另一个家,每次出门散步锻炼脚力,只要来这边坐一下,我的心情就十分舒畅。”我们为这些老读者提供更好的读书条件,老读者为我们分享好书、整理书籍。曾有人说,图书馆是最能体现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地方,是读者们让馆内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生活的哲理。

图书馆里的读者。

时代在进步,借书还书从起初的纸质借记卡发展到更方便的自助借还机,我们的一些工作被信息化数字平台取代。以前,我们大多时间花费在“为人找书,为书找人”的咨询服务上;现在,更多的是征集和整理大量文件和资料,推广全民阅读。

作为一名图书管理员,不论时代如何嬗变,我身负的社会教育职能一直不变。常人说,读书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不读书一定不会改变命运。在这些年的调查中,我发现对农村孩子来说,一间书屋里装下的不只是书籍实体,更是一个可以探索的广阔无垠的世界。

全民阅读不能落下农村。我想,即便退休了,我也不会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我期待到农村的书屋里,继续潜心工作,帮助农村孩子打开阅读之门,创造充实又练达的新历程。

编辑:赵佳琴
二审:董之震
终审:陈一点

推荐专题

全民阅读

我说两句…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