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众打捞历史深处的乡愁 《东阳史志》期刊获评金华市内部期刊银奖
歌画东阳客户端记者 吴旭华
2023-04-26 12:375264阅读

故乡是一本旧书,虽饱经沧桑却历久弥新,拂去泛黄封面上的浮尘,书里那些被“撕碎”的内容该如何复活?市委党史研究室就有这么一群人,立足本职工作所积攒的资源,编辑期刊,为大众打捞东阳历史深处的乡愁。近日,在金华市新闻出版局、金华市内部报刊协会组织的优秀内部报刊评选中,由该单位编辑的《东阳史志》期刊获评银奖。

“从办刊的角度来说,我们是门外汉;但是就史志档案工作而言,我们是专业人士。专业的人做非专业的事,自古以来就很难,但我们用实践证明,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马先说,编辑《东阳史志》既做到了对史志档案资源的活化,打捞起历史深处的乡愁,又为大众打开了一扇了解东阳地情文化的窗口,可谓多赢之举。

2006年《东阳史镜》试刊1号。

2011年,《东阳史镜》更名为《东阳史志》。

《东阳史志》腰封上印有16字“真言”。

1

办刊笃行不怠,坚持不言放弃

“这份荣誉是对史志工作者17年坚持办刊最好的回报。”《东阳史志》期刊的获奖,令老党史工作者、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严梅兰感怀不已。作为《东阳史志》创刊人,严梅兰回忆:“当年参加全省党史工作会议,看到温州、义乌等地党史部门的党史杂志,就暗下决心,东阳也一定要办一份高质量的史志类期刊,宣传好东阳红色文化和地情文化。”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市委党史研究室创办了《东阳史镜》。“试刊号”的封面图选用了东阳文化地标建筑吴宁台,刊出了《毛泽东与邵飘萍》《东阳县在过渡时期的整党建党工作》《革命的火种,战斗的堡垒——裘家岭党支部》等十余篇独具地域特性又极富研究价值的文章和史料。很快,这本期刊就获得了业界好评,顺利获批内部刊号并保留至今。

2011年,《东阳史镜》更名为《东阳史志》,地情研究、方志史话、党史专题、兰台园地等20多个栏目滚动亮相,令人如入山阴道中,目不暇接。

时在机关单位工作的张敬乍一接触到这本免费赠阅的期刊,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本期刊为她翻开了东阳朴茂独特的历史,也牵引着她喜欢上了东阳历史文化研究。2017年,张敬担任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负责《东阳史志》编辑工作,那种“风雨故人来”的熟悉感,令她惊叹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也就是在这一年,《东阳史志》实施第二次改版,开本从16开改为24开,增加了页码,更适宜携带;原先的20多个栏目逐渐固定为5个,涵盖党史、方志、档案三大业务板块,外加理论研究和工作动态,内容定位更加清晰;期刊的封面装帧与内页版式都作了“改头换面”式的修改,全年采用一个色系,微调各期封面色彩,气质沉稳、典雅。最重要的是,期刊有了明确的办刊宗旨:坚守乡愁,不忘良知;积学酌理,竭诚史志。这16字“真言”出自东阳市志主编王庸华。“这句话更为我们阐明了职业操守,让我们在众声喧哗的世界里坚守良知、深耕史志。”马先说,16字宗旨印在每期《东阳史志》腰封上,每次读之都发人深省。

“坚守”两字,既是“真言”,又是“箴言”,更是“诺言”。17年中,经费限制和成本上涨之间的矛盾,令《东阳史志》多次面临成长的烦恼。“有好几次我们都动摇了,觉得这是内部刊物,即便停办也不会引发关注,但最后还是坚持下来。”马先说,让大家坚持的动力就是读者的肯定,《东阳史志》多年下来已积累了一批忠实读者,屡屡有领导为之点赞:“这本杂志办得不俗,质量不低于正式期刊。”更多读者前来“索书”,说要集齐每一期。所有这些,都成为《东阳史志》编辑部不言放弃的最强支撑。

2

深耕地情资源,服务工作大局

17年来,《东阳史志》如何成为一本广受欢迎的内刊?

“这是因为我们坚持再现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服务现实。”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包向阳说,《东阳史志》立足东阳地情资源开发利用,结合东阳实际,设置好栏目,传达史志工作指示精神、反映史志工作动态、挖掘史志资料、开展史志研究、进行理论探讨、交流典型经验、介绍历史文化,总结历史经验,深入探索研究,服务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编辑部在做好学术交流、讨论、研究的同时,宣传指导全市史志工作,先后与部分镇乡街道、部门单位合作推出资政专题文章20余篇,包括《探寻横店城镇化发展之路》《求实、创新、求强、共富——花园集团发展回眸》《转型升级,抢占影视产业发展新高地》《吃透隐藏的历史 将乡村文化转为产业发展》《“买红木 到东阳”的思考》等。这些专题文章,事先都在《东阳史志》上刊发,借助期刊“抛砖引玉”,结合读者反馈形成更成熟的建议,送呈市委参考。

根据年度热点、全市重点工作等,《东阳史志》还推出多本专辑,涉及东阳改革开放30周年、二轮修志等,完成山东南下干部到东阳、东阳帮、东阳始建县名、纪念东阳解放70周年、疫情解读、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扶贫攻坚、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专题。截至目前,《东阳史志》已出版62期,对东阳部分历史文化资源作了梳理整理,提升了东阳文化软实力。

3

热爱引领前行,不因“小众”废弛

明明是一本小众期刊,经过17年努力,却做成了大众喜闻乐见的读物。4月22日,市委党史研究室向我市各中小学校捐赠了一批地情文化书籍,其中就有《东阳史志》历年期刊,旨在让青少年通过这本期刊,了解东阳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深化对家乡人文和党史的理解。

“这些年来,《东阳史志》秉承地方史志宣教读物的定位,跳出小众,面向大众,不断创新提升,争取到了更多的受众支持党史、档案、地方志工作。”志鉴科科长许慧扬是位“老编辑”,当年《东阳史志》改版时,她就是编辑之一。为了约到高质量的稿件,她与华柯、吴立梅、杜晓波等文史研究爱好者经常联系,对稿件中的疑难之处不耻下问,还经常把稿件带回家与女儿一起编辑校对。她说,最开心的事莫过于两件:一是通过编辑稿件学到了新知识,二是通过编辑让一些稿件起死回生。当年,她在邮箱里发现了一篇稿子将近一年都未被刊用,经过仔细阅读后,发现稿件内容新颖、史实清晰,但是表达有待提升,于是联系上作者,指出修改要点。不久,《东阳竹枝词里的民俗》一文刊发,许多读者评价此文题材别开生面,值得学习研究。作者专门给她寄来一个杯子表示感谢。

2019年起,《东阳史志》由各业务部门轮流编辑。去年,电子档案管理中心主任张金芸首次负责编辑,从开始时的茫然不知所措,到后来渐渐步上正轨,她体会到了期刊编辑工作的艰辛和乐趣。“一遍遍地改稿、校对、调整版式,战战兢兢生怕出错,更怕改砸了原稿导致事与愿违。”这份全新的体验,让她每克服一个困难就像完成一次打怪升级。而在这个过程中,她还要向党史、方志科室的同事请教并沟通稿件编辑情况。这种横向联系为她打开了许多新天地,也达成了编委会的初衷——培养年轻编辑人员,加强业务交流。

今年,《东阳史志》将实施第三轮改版,更名为《东阳史志与档案》,集党史、档案、方志业务为一体,更好地引导期刊与新群体结合,借力传播史志档案文化,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史志和档案工作。

历年出版的《东阳年鉴》。

用方志笔触记录新时代东阳

——访全省地方志工作先进工作者张勤

从事地方志工作12年,参与编辑和执行主编的年鉴多次获奖。其中,担任执行主编的《东阳年鉴(2019)》入选第四批中国年鉴精品工程“中国精品年鉴”,获评第七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特等年鉴;《东阳年鉴(2020)》入选“浙江精品年鉴”;参与编写的《东阳年鉴(2015)》《东阳年鉴(2016)》分获第四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年鉴和第五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特等年鉴,另有多部《东阳年鉴》获全国年鉴编校质量检查评比奖项,多次获市政府颁发的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近日,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上,市委党史研究室(地方志编纂办公室、档案馆)综合科科长张勤获评全省地方志工作先进工作者。

在学习里找到成长路径

从事地方志工作之前,张勤曾是一名教师,先后在东阳电大、市教师进修学校任职。2011年10月到市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后,她开始从事《东阳年鉴》编纂工作。

“刚接触地方志工作时,整个人是懵懂的,幸好徐丽萍科长给了我很多帮助。”虽是初来乍到,但张勤深知从事这份工作需要坐得住冷板凳。她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业务学习,充分利用年鉴培训会、专家授课、内部交流等机会,让自己快速成长,同时坚持自学不辍,通过研磨历年出版社审稿意见,学习从网络上收集的年鉴工作好论文、好课件,增加年鉴编纂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积累。她还注重学习成果的现实转化,撰写的《四级联动 众手成鉴 打造精品》论文发表在《浙江方志》上。

通过学习年鉴工作先进地区经验,结合单位的工作实际,张勤完善了学习制度、实时收集制度、例会“评报”制度、专题征集制度、图片视频收集制度等年鉴编纂制度,同时通过学习精品年鉴试点单位的先进管理方式,规范了年鉴编纂工作。

“年鉴编纂是记录历史,年鉴工作者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准确记录快速发展的时代和社会。”主动学习让张勤不断成长,也让她形成了独特的工作认知。

在认真里获得工作成就

年鉴工作不是简单的“工作大事记”汇编,而是要反映当年度地方工作特色。平时,张勤极为注重资料收集,关注市级媒体和市重点部门单位的微信公众号,及时收集有入鉴价值的资料。在收集的同时梳理全市重点工作、特色工作,力求准确把握和规划年鉴框架,设置特色类目。不仅如此,她还根据年鉴审稿、评稿的工作实际,收集整理年鉴编写中常见问题,进行案例分析,带头编写《年鉴编纂培训手册》,用于提高编辑部编纂水平,同时指导承编单位开展编纂工作。

年鉴编纂程序繁杂、工作琐碎,从制定纲目、拟发文件、催收稿件到定稿,张勤坚持全程参与,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打磨每个字、每个词、每个数据、每句话,最大程度保证每一个年鉴稿件都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历史事实。很多时候,为了核对一个细节,她要打很多个电话,跑很多趟部门。起初,很多承编单位对年鉴工作不理解,不愿提供资料,或者提供的资料内容不全、芜杂无绪,张勤就耐着性子沟通指导。她真诚的态度打动了许多人,也助力她建立起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年鉴通讯员队伍,主动为她提供资料。

“把一件事做好,需要的不仅是认真,还要用心。认真做事能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能把事情做好。”正是认真和用心,让张勤收获了系列硕果。

在担当中实现人生追求

《东阳年鉴》于1997年创刊,2010年实现“一年一鉴”目标,二十余年的编纂实践,让《东阳年鉴》具备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和质量基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是顺理成章的事。

2019年,《东阳年鉴》获得申报“中国年鉴精品工程”的资格,属于全省唯一。面对年鉴编纂时间紧、人手缺的现状,张勤不惧困难,在领导和同事的支持下,毅然投入这项“史无前例”的工作,每周两个晚上和周末一天常态化加班。

时间、人手上的困难还不是最难解决的,最难的在于《东阳年鉴》的框架设计、条目规范已基本定型成熟,在申报精品年鉴过程中该如何自我革新?专家的评审意见为张勤带来了创新思路,给了《东阳年鉴》突破自我的契机。面对专家的两百余条评审意见,张勤带领年鉴编辑部扎扎实实地逐一落实。整整近5个月时间,她经常加班,还要跑年鉴设计排版企业,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读幼儿园中班的儿子只能交给父母照顾。让她没想到的是,平时很省心的女儿因为得不到母亲的关爱,在那段时间里情绪异常,不仅成绩波动较大,而且经常无故哭泣。老师打电话给她,让她多关心孩子。最后,她只能开诚布公地和女儿谈心,“妈妈的工作是完整而客观地记录时代的变迁、城市的发展、人民的幸福,这是妈妈能为家乡做的一件光荣而神圣的事。”她的这番话,让女儿快速变成了“小大人”,学会了自我管理。

2020年3月,《东阳年鉴(2019)》作为浙江省唯一一部年鉴入选第四批“中国精品年鉴”,也成为浙江省首部入选“中国精品年鉴”的县市区级年鉴;12月,该年鉴还被评为第七届地方志成果奖特等年鉴。

“修志问道,直笔著史”。在年鉴编纂的岗位上,张勤牢记“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的使命,致力于用方志人的笔触,做新时代东阳的记录者。

编辑:赵佳琴
二审:董之震
终审:陈一点

我说两句…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