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萌机器人 “舞”出智造新空间 市职教中心东技校区加快培育新型产业工人
歌画东阳客户端记者 吴旭华 通讯员 夏晓萍
2023-04-26 12:575014阅读

“冲冲冲,冲向世界的巅峰;冲冲冲,做我自己的英雄。如果没有迎面的风,怎么体会我的冲动……”伴随着劲爆的《冲向巅峰》音乐,展台上的一群机器人表演起炫酷的街舞,整齐划一又呆萌的动作,引得围观者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

这样的场景,在市职教中心东技校区机电信息学部实训中心已经成为常态。自从去年下半年该校投资近1000万元改造提升实训中心后,参观考察者一拨又一拨。“一群机器人把我们的传统专业带进了新天地,机器人已经成为计算机和机电专业融合的最佳代言人。”机电信息学部主任楼刚民深有感触地说,机器人“舞”出了潮范儿,也为传统专业“舞”出了新空间。

楼刚民在指导学生操控机器人

一生难求,智造工人需求旺盛

学生还在培养中,却已经被多家企业追着要。说起这个局面,楼刚民喜忧参半:“喜的是企业对智能制造方面的技术工人需求量这么大,很担心我们的招生规模无法满足企业需求。”

企业对智能制造产业工人的需求量如何之大?之前,楼刚民带着机电信息学部老师走访了部分企业。“横店东磁公司表态有多少要多少,英洛华公司表示每年至少需要100人。”就连回归企业也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像东阳光在这个学期开学时就来校了解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情况。截至目前,已经有十余家企业前来洽谈合作培养事项,保守估计对智能制造产业工人的需求量至少达1000人。

这一局面的形成,得益于企业实施“机器换人”智能化改造的现实。自2017年我市率先在磁性材料行业实施“机器换人”行动以来,目前机器人上岗在我市重点制造领域已形成燎原之势,对掌握相关技能的工人需求量也迅猛增加。“面对传统产业转向智能制造的趋势,我们也必须对传统专业实施升级迭代、提质增效。”市职教中心党总支书记、校长卢干刚从广东考察回来,此行他带队前往人工智能机器人行业龙头企业“优必选”,洽谈深化合作事宜。“产业已然换了赛道,中职教育也必须转换赛道。因此一年前我们就改革课程,在计算机专业里增加人工智能机器人编程课程,在机电专业里纳入了工业智造生产线操作技能课程,用最快速度培养既会编程又会操作的融合型人才。”

投资千万,升级省级实训中心

东技校区机电信息学部实训中心早在2008年就被评为省级实训基地,不过那时候,实训中心只有简单的普通机床以及数台数控机床。2021年,机电和计算机两大专业实行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实训中心被改造成智能制造车间和服务机器人展训中心两大部分。

服务机器人展训中心拥有5种机器人,可以展示8个项目,分别是AI智慧导览、人体动作模仿、智慧家庭管家、春晚舞蹈机器人、语音视觉开发、拼搭机器人、教机器人能看会看、机器人竞赛。智能车间则包括3D打印系统、工业4.0智造生产系统、多功能机械手等。

对于服务机器人展训中心的项目,2022级计算机1班的学生白玉博和同学们已经“玩”得很溜。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为机器人编舞,该项目使用的机器人“阿尔法”曾经登上2016年央视春晚舞台,和孙楠一起表演歌舞节目。3月28日,浙江省首届中职学校“校长杯”羽毛球比赛在市职教中心举行,开幕式上,白玉博和同学们编创的机器人舞蹈成功吸睛。

“为了表演零差错,我们事先需要编创舞蹈程序,反复调试优化充电设备、信号发射器、动作控制算法等各个环节。”白玉博说,当机器人数量增加时,集控的复杂度也会几何级增加。那一次表演共用了6个智能人形机器人“克鲁泽”以及12个“阿尔法”。整个节目分成三大篇章,先由“克鲁泽”方阵表演群舞,再是“阿尔法”方阵表演群舞,最后是两大机器人方阵与学生共舞。与笨拙的“克鲁泽”只能简单挥舞胳膊不同,“阿尔法”自带12套舞步,就连下腰、后空翻等高难度动作也不在话下。两大机器人方阵的组合舞蹈,一笨拙一灵动,相映成趣。不仅如此,机器人“克鲁泽”还成了师生们参加竞赛的重要助手。在不久前举行的金华市中职师生技能比赛中,东技校区旅游、思政两项目斩获一等奖,这其中就有“克鲁泽”的功劳。采访时,恰遇文秘专业老师单阳珍前来预约。为了迎接下个月的中职信息化大赛,单阳珍准备借用“克鲁泽”,分组监督学生备赛。

“在大大小小百来个机器人组成的空间里,我们即使当‘码农’也不觉得枯燥。”白玉博说,在实训中心他们主要从事两种学习:一是当“码农”,就是根据机器人的应用需求编写代码,开发功能;二是制造机器人,就是使用拼搭模块体验机器人组装,再通过控制电路板块让机器人具备一定的功能,最终创造一个全新的机器人。

相较于娱乐性较强的服务机器人展训中心,专属于机电专业学生的智能制造车间看似枯燥,实则技术性很强。“目前我们已经全面开展多功能机械手的操作学习,这种机器人可以在软件控制下完成物料抓取、移动、摆放等。”楼刚民介绍,5月份将开展工业4.0智造生产系统实训。此外,由其他专业所应用的更为广义的机器人如无人机、五轴精雕机等,也都将纳入智能制造车间。

多方合作,加快进程培育人才

面对市域内智能制造企业每年多达千人的用工需求,东技校区的供给情况又是如何?楼刚民的回答是“杯水车薪”。“以智能制造专业为例,我们目前只有3个班,其中2个班采取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方式,还要读2年大专;剩下一个班部分学生要参加高考,所以一届能直接上岗的毕业生只有二三十人。”他坦言,即使下半年扩招1个班,也来不及满足企业的需求。

为了加快培养进度,从2021年起,东技校区与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英洛华公司一起,对工业机器人专业学生实施三方共同培养。目前,该校正与广厦大学、市经信局、横店东磁一起洽谈“四方合作”。卢干介绍,“四方合作”模式是对区域中职一体化工作的重要尝试,旨在把更多技能人才留在本地。“很多学生在外地读大专甚至是升本科,完成学业后留在外地,造成职业技能人才流失。区域中职一体化就是让学生在同一个区域内读完中职、高职,并通过在本地企业顶岗实训等方式,最终留在东阳工作。”卢干认为,无论是“三方合作”还是“四方合作”,其本质都是企业立足紧缺工种的用工需求,提前介入并共同参与培养实用新型产业工人,而地方政府在此间起到的保驾护航作用,将让学生吃下“定心丸”。

采访前一日,楼刚民去了市东峰制冷有限公司,为该企业员工培训智能制造生产系统操控技术。“东峰制冷‘机器换人’后,员工从原先的1000多人减到不足300人,但是熟悉智能制造生产系统的技术人员依然紧缺,企业只能加大对现有员工的培训力度,让他们尽快熟悉新的生产线。”楼刚民认为,此举也是企业解决用工需求的重要办法。

大量机器人的上岗,也改变了学生的就业理念。“使用智能机器人的车间对环境要求较高,特别是应用5G技术的企业,车间几乎可以说是纤尘不染。同时,因为有机器人代劳,员工的劳动强度大幅度降低,让学生对未来的工作环境充满了向往。”楼刚民说,这种工作环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更高,因此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专业水平是当务之急。

卢干坚定地认为,机器人在未来除了更广泛地覆盖工业企业,还会更紧密地融入日常生活,所有人都有机会畅享机器人和智能化的产业红利。因此,除了迎合这一趋势建设新专业,市职教中心将充分利用机电信息学部实训中心的资源,立足服务机器人展训中心,衍生研学体验项目。据悉,该校正积极推进组织本市学生开展职业研学体验,从小抓起,不仅服务社会,还教学相长,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智能车间则强化专业性,为企业培养更多优质的智能制造产业工人。

编辑:赵佳琴
二审:董之震
终审:陈一点

我说两句…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