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感觉里 匠人如何追寻“诗和远方”
歌画东阳客户端记者 吴旭华
2023-05-10 09:355561阅读

熟悉的烟火气回归,曾经的“人从众”重现。

生活似乎回到了从前,但许多状态并未随之回归。这是当下我市许多从事传统手工艺的非遗传承人面临的困惑。对他们而言,“熟悉的感觉”是表象,表象之下却是陌生的市场环境。面对着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不少匠人感慨:“要成为一个纯粹的匠人,越来越难。”

已有匠人敏感地发现,必须换条路径寻找属于老手艺的“诗和远方”。“要成为新时代的新匠人,必须有趣、有思、有闲。”东阳锡艺金华市级非遗传承人、金华市工艺美术大师卢晓侃说,在这“三有”赋能下,老手艺才能融入新生活。

用有趣的灵魂生产情绪价值

左炎令制作的行灯,承载着年轻人的心声。

思钱想厚。好吃。好喝。好玩。四时充美。六时吉祥。万物生辉。缓缓。本真。

这些词,或直白,或古典,或文艺。它们都是东阳行灯传承人左炎令“号”在行灯上的字。

“许多人说这些字好玩有趣,灯还是几百年前流传下来的那盏灯,但是灯壳上的字换了后,马上有了土潮的感觉。”左炎令说,一盏写着趣词儿的行灯,完美融合了国风与潮范,更表达出提灯者的情绪,行灯成了年轻人内心独白的载体。这种感觉,就像古人流行在扇面上题一首诗或绘一幅画以显示风雅,当代年轻人却勇敢地用丑萌的字体在扇面上书写“没意思”。当他们将扇子半遮住脸庞时,你就该知趣地离开。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左炎令说,行灯的“皮囊”确实千篇一律,充满创意的词语和图案才是它的灵魂。对量产的手工艺品来说,如果死守“美人在骨不在皮”,只讲求技艺而忽略外观,很容易被市场唾弃。真正能吸引年轻消费群体的手工艺品,必须骨骼清奇、皮相美丽。这也是他不断创作新奇有趣词汇的动因,有趣的字眼往往能直击年轻人心扉并产生强烈共鸣,进而吸引他们探究行灯这种古老的传统工艺。

作为国内最负盛名的文创市集——苏州本色市集的行灯提供者,左炎令还参加过北京、西安的许多国潮市集,市集上吸引他的除了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就是各种各样有趣的店招。一方白布,用墨汁写着直白却极具冲击力的语言,让人忍俊不禁之余又沉思——它们,其实就是当代年轻人的心声啊!这些勇敢的年轻人,不仅敢于“整顿”职场,还敢于借助有趣的表达“整顿”内卷失序的生活,大胆地展示他们的价值观。

“相较于机械化生产的产品,手工艺品除了提供实用价值,还提供情绪价值,使得它们成为消费者情绪观照的对象、情绪宣泄的出口、情绪表达的载体。”“五一”期间,卢晓侃和妻子柳夏分头参加了杭州“青竺”和温州“青灯”文创市集,结识了许多有趣的匠人。他们怀一颗有趣的灵魂,做一款有趣的产品,让人们在格物中窥见器物传递的匠人匠思,平抚情绪。“匠人要先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传递有趣的思想、态度、生活方式。”卢晓侃认为,文创产品的研发生产者更要“有趣”,用有趣的产品为大众的生活增添趣味。

把匠人的思考带到学术现场

匠人,在古代有时是哲人,像墨子就既是木匠又是哲学家。“道者,进乎技也。”庄子所说的庖丁,几乎每句话都是金句,闪烁着哲理的光芒。新时代的匠人,同样需要思考的智慧。“从事手工艺以来,听到很多朋友说,现在当匠人要会营销,除了技艺好,还要口才好,善表达。”在卢晓侃看来,匠人的善表达不限于推销产品,还要善于在各种场合发声,而且发言内容具备真知灼见,启迪同仁,裨益行业。

“五一”前夕,卢晓侃受邀前往温州理工学院,参加了该校举办的“承前·观未”理工背景下设计学科发展论坛。这场活动集合了浙江省文旅厅、温州市政府、温州市文旅局、瓯海区政府、瓯海区博物馆、温州理工学院等部门单位,在论坛上作演讲的大咖来自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等,卢晓侃是受邀的两位手艺人之一,被安排作“大轴”演讲。在论坛上,他分享了从事锡艺以来的经历以及所遇到的发展困惑,“这些困惑可以说是当下传统工艺传承发展的共性问题,它们引起了高校教师的强烈兴趣。但更令他们关注的则是我如何化解这些困惑,在非遗传承活化的坎坷山野里,于荆棘中踩出一条羊肠小道。”

比如,一个严峻的现实是,国际锡价每吨高达20多万元,铜价为每吨6万元,因此铜产品可以实现机械化规模生产,用价格优势占领较大市场份额,轻而易举地打败同样是机械化规模生产的锡器。但在消费者的意识中一直认为“锡贱铜贵”,以至于铜器价格高于锡器,造成产销价格倒挂。该如何破解这个困局?卢晓侃经过多年探索,用设计赋能手工技艺,推动东阳锡艺和茶文化结合,逐渐打开了市场,拥有了相对稳定的客户群体。他坦言:回望来时路,涌上心头的不是后悔而是后怕。如果不是国家力推中华传统文化复兴、非遗传承保护以及茶文化复兴,为众多传统工艺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他的锡艺传承之路注定会撞南墙。“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固然离不开匠人的坚持和探索,但更离不开良好的大环境。”卢晓侃的动情分享,也为在场的师生和手工艺人上了一堂“思政课”,引发了强烈共鸣。来自北京大学的博导祝帅还为他出谋划策,建议他进一步强化设计美学对传统锡艺的引领赋能。

从这几年的非遗传承保护实践看来,许多成功的匠人都善于借助学术力量,成就艺术人生。刚刚从广告设计回归家族锡艺之初,卢晓侃曾带着作品请教中国传统家具著名品牌“平仄”创始人、东阳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傅军民,对方很钦佩他躬身入局的勇气,但也坦言这项工作极为艰难,并不赞同他的选择。“所幸我并未放弃,通过自己的探索,为东阳锡艺在现代生活里找到了新的位置。”而傅军民多年来与北京高校合作,以产学研融合活化传统家具的路径,也启发了卢晓侃一次次走进高校、走上论坛,分享交流,请教合作,为传统锡艺寻求更多的学术支撑,“走出作坊,带着思考,寻找助力,思想的协同会带来更多的成功可能。”

持“闲闲”的心态

创作走心产品

一款是西瓜般大的机械制作茶叶罐,售价数百元;一款是拳头样大的手工加工茶叶罐,售价上千元。在文创市集上,当这两款产品相遇,谁是王者?

来逛文创市集的消费者,一心想淘的是个性化手工产品。“两款产品无所谓对错,只是要看不同的消费场合和对象。手工产品相对高端,售价也高,但手工艺人并不能因此而大富大贵。机械化量产只要设计对路、市场对头,其实来钱很快。”卢晓侃感慨,在机械生产冲击下,匠人很难不浮躁,特别是疫情三年,许多匠人因为市场低迷而放弃了手艺,投身热钱风口。“要成为了不起的匠人,‘有闲’是不可或缺的条件,耐得住寂寞,熬得住清贫。”

“闲闲”,是左炎令的行灯号字词汇之一。此词的古义为从容自得、广博豁达;现代引申为悠闲、闲静。“开始时以为‘闲闲’就是休闲。有女娟娟,闺闼闲闲,说的就是闺中少女闲适的状态。”接到这单业务时,左炎令并未深想这两字背后的深意,待做完行灯再细究其意,才发现还有从容自得、蓬勃旺盛之意。他也由此想到,抱着从容自适的心态从事眼前的工作,自然会有强盛生机。

卢晓侃制作的锡器,融入了他“闲闲”的心境。

传统手工艺讲究慢工出细活,“坐冷板凳”是匠人的基本功。在经济形势急剧变化的风口,匠人同样要有气定神闲的静气,以“闲闲”应对“碌碌”。“功利心态,焦灼心理,这一切都会让匠人破功,一方面追求以极致速度获取极致利润,降低了产品的质量标准;另一方面在名利场上疲于奔命,没有空闲时间学习和思考。”卢晓侃说,有时候很羡慕古人,生活即工作,工作即生活,任你如何急不可耐,也要按下性子观他处处闲散,赏他处处风雅。“闲闲”,就是拒绝潦草的应付、粗糙的敷衍,坚持精致的取向、深重的心态,让生活与工作和谐共存,这何尝不是事业追求、为人境界的标准?

对匠人而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最好者,在于社会给了匠人前所未有的礼遇和尊崇,把他们的工作准则上升到“工匠精神”;最坏者,在于各种诱惑和纷扰让内心极易陷于混沌。心有所信,方能远行。在这日新月异、速战速决的时代里,优秀的匠人须有“闲人”的定力,不媚俗,不从流,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动,以“闲闲”的心态过好浮生。

编辑:许琳琳

二审:董之震
终审:单昌瑜

我说两句…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