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画东阳
歌画东阳 共见精彩
号字,一种在器具上题字的传统文化行为。漫长的农耕社会里,这种民间文化既标示了器物的归属,又表达着物主的祈愿。不过,它实在是太不起眼了,既不像楹联居于建筑门面,又不似匾额为空间画龙点睛。不够“高大上”的它一直被人忽略遗忘。
出生于1969年的民俗文化爱好者杜晓波却慧眼识珠,历15年时间从尘封遗弃的乡间器物中探骊得珠,于近日捧出专著《浙中号字采风》。这本浓缩了浙中各县市特色号字民俗丰厚家底的著作,被文友赞为“国内第一本号字风俗通俗读物”。
杜晓波在采风中
①身披田野清风 采集农耕号字
杜晓波迷上号字文化采风,得归因于2007年参与编纂画水镇《画水传统文化》一书。那一年,他第一次搜集到一批旧时水车、风车、稻闸上的号字。他压根儿没想到,浙中大地上竟有如此接地气的文化物象。
千百年来,浙中号字风俗代代相传,那些写在家具、农具上的吉祥语,文采斐然、龙飞凤舞,各展书风,各呈雅韵,承载了过往岁月乡村民众对丰衣足食、吉祥安宁的心理诉求,诠释了封建宗法体制下人们坚守不渝的家训族规。既有淳朴的田园风情,又有深厚的人文禀赋,呈现种类繁多、特色鲜明、涉及面广、生命力强的特点。
然而,在走访中,杜晓波也不无痛惜地看到,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号字文化的承载物濒临消失。面对乏人问津的号字文化,他的内心升腾起一份责任,决定把祖先留下的号字文化忠实记录下来,促进它的保护传承。为此,他把整个浙中区域纳入考察范围,一有时间就坐公交、骑摩托出去采风,行程涉及金华各县市及缙云、诸暨、建德等地。
2009年,杜晓波到市医药公司上班,结识了不少医药厂家业务代表,他们中的部分人对乡土文化同样感兴趣,主动提供线索并陪同采风。建德市的金新明提及,该市的大洋镇对风车、水桶、水车等器具无所不号,并先后8次陪同他采风。兰溪医药代表徐秀忠陪同采风之余,还与他探讨水车号字中的易学原理。由于杜晓波没有私家车,市医药公司业务员叶祥明每到周末就主动开车陪同采风。
2017年9月,杜晓波加入东阳市志二轮修志编辑队伍,在了解到他的这个爱好后,在史志实地核勘中,同事们纷纷为他提供号字遗存线索。
采风之旅苦乐参半。像建德市大洋镇号字资源丰富,但处于边缘山区地带,交通不便,特别是位于号字文化核心区的里黄峡谷,山高沟深路长,村民居住分散,杜晓波每次都要乘车到达兰溪,然后请好友开车接送。许多乡村特别是山区路况复杂,在骑行中,杜晓波的摩托车多次翻倒,好几次他是在腿部受伤、鲜血淋漓的情况下,咬着牙熬着痛完成采风。
水车、稻闸多藏身旮旯犄角的杂物堆中,或挂于墙上,或悬于梁上,尘垢厚积,需要拉到空旷地带,清洗拭擦后才能显现字形,以便拍照记录。位于建德市黄峡谷的杨村,稻闸竟与棺材堆叠在一起,令人惊悚。南市街道西坞村火烧塔自然村的水车,藏身于倾斜度极大的泥屋的楼上,上楼步步惊心。画水镇画塔村方塘自然村长达三丈多的超长水车,需要4人以上合力才能从墙上取下来。正是出于对号字文化的痴绝入髓,杜晓波克服了这些困难。
②打开号字小窗 领略文化精髓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这句唐诗常被杜晓波用于形容手上的号字采风工作。农耕器具上的号字,字号虽小,内容却丰厚绚丽,正如楼阁上打开的小窗,令人窥见中华文化之光明、浙中乡村的思想精神及文艺智慧、审美情调。
杜晓波在考察扇子上的号字文化
截至2023年4月底,杜晓波收集到的号字成果丰硕,包括水车号字400条、稻闸号字102条、风车号字97条、凉帽号字170条、蜂桶号字30条、水龙号字40条、水桶号字25条、杆秤号字39条、竹门帘编字42条、彩带织字33条。另有数量不等的谷仓、圈厩、行灯、孔明灯等题字。
“同天公,各乡风”,由于浙中各地风土人情不尽相同,导致号字民俗的地域性非常鲜明,不少号字演化为地域文化印记。15年集腋成裘,杜晓波脑海中已生成较为完整的“号字地图”。如建德大洋的风车诗,水桶、橱门号字和门楣题字,永康的杆秤号字,东阳、永康的凉帽号字,浦江岩头、郑宅等镇的水龙号字,缙云、磐安的彩带织字,缙云的孔明灯题字,婺城区山乡的蜂桶号字,浙中的水车号字,全浙的筷筒刻字,等等。
在品味这场乡土文化盛宴的同时,杜晓波还不断充实自身的民俗学理论素养,解构号字现象的民俗背景与文化肌理。为此,他自学了西南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的民俗学课程,研读了民俗学泰斗钟敬文、中山大学教授叶春生的专著。在研究中发现,水车联对《诗经》《易经》的运用频率最高,80%的水车联均渗透易学演变原理,含嵌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等易经符号。他通过学习历法、易学等原理,将其替换成其方位、时间、数序等文字,让对联的意涵豁然开朗。而稻闸、风车、谷仓上的号字,对《诗经》的运用量最高,洋溢着上古诗歌的语境美。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采风过程中,杜晓波发现号字文化中藏着许多有趣事物。如水龙号字基本以“××龙”为名,本保殿门额题名也多以“××龙”表达,筷筒刻字大多以“笼内千竿竹,家有五百丁”演化。许多号字内容摒弃严肃的儒家思想与伦理道德,放飞自我、抒写性灵,体现出对劳动者的人性关怀。
“中华传统文化浩瀚无垠,旧时农民的精力财力有限,不可能接受良好教育,更不可能大量阅读古代典籍。这个时候,各类器具上的号字,就成为他们迅速直接学习四书五经等典籍精华的载体。”杜晓波说,通过通俗易懂的号字,农民可以快速熟悉历史人物,了解地理信息,立竿见影地扩大知识容量,提高人文素养。
③解码号字文化 展示乡愁意蕴
“每一次号字采风,都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杜晓波感慨,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房整治改造,乡村里已不复“家家放着号字农具”的场景。更让人揪心的是,能够讲述号字习俗、藏着满腹趣闻的老农正在渐次离世。此外,作为最大宗农耕号字的载体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如水车、稻闸在2000年前已经少有使用。国内相关研究著作几乎没有,网上仅零星有所企及。许多号字样式仅在非遗展示时抛头露面,如彩带织字、杆秤号字等。许多号字文化无法展示,如缙云题字孔明灯因涉及安全而被禁止升放。
为彰显收集号字的内在价值,杜晓波加快了闯进学术领域的步伐。他深层次解读号字的精神内核和审美特征,全面梳理其民俗礼仪、器具结构、农耕方式和号字格式等外围关联性因素,形成了丰富的研究心得和全新的理论发现,自2012年起创作并发表了一批学术论文。其中,世界竹藤协会主办的学术刊物《世界竹藤通讯》刊用了论文《江南竹编器物号字赏析》;传统文化类权威学术杂志《寻根》杂志,发表了他的号字论文多达10篇;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发表了他的《试论浙中菜橱斗方对饮食文化的观照》;另有《对联民间故事》《东西南北水文化》《神州民俗》《蜜蜂》等刊物也刊发了他的多篇文章。云南《蜜蜂》杂志刊出他的《探析浙中西蜂桶号字的语意》,编辑部盛赞这是最近几年蜜蜂文化领域最具价值的重大发现之一。在多位方家和朋友的帮助下,这些学术成果如今已集萃于《浙中号字采风》一书中,较为系统地呈现了浙中地区的民间号字习俗和文化。
15年潜心号字文化,双鬓染白的杜晓波依然雄心不泯,正忙于行灯号字、义乌围裙结字等号字样式的采风,目前已完成对浦江岩头、缙云新建、义乌上溪、东阳等地行灯艺人的采访;同时继续做好水车联中易学意蕴的解构。前不见古人,后未见来者。在孤独的号字文化苦旅中,杜晓波艰难跋涉着。他说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催生大家保护濒危号字民俗的文化自觉,促进历史文化遗产的有序传承和活化利用。
编辑:严格格
二审:董之震
终审:史莹
歌画东阳 共见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