篾匠、裁缝、油漆工同做一盏鱼灯 老手艺人们“再就业”
歌画东阳客户端记者 董莹 摄影 吴意琼
2023-05-17 16:265102阅读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日前,记者在画水镇许宅村见到了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针刺无骨花灯传承人许宾,在他的工作室里,不仅有各式各样无骨花灯,活灵活现的鱼灯更是引人注目。

竹编作骨、棉布为肤,一盏栩栩如生又惟妙惟肖的鱼灯在几位工匠的合作之下顺利完成。“一盏鱼灯大致分几个步骤,扎骨架、裱糊、上色、装配件,现在有几位老师傅一起合作。”许宾说,工作室挂牌之后,成立了123共富工坊,村里有手艺老师傅挺多的,就把他们召集起来,解决用工问题的同时也给师傅们带去了较为丰厚的收益。

今年74岁的许太春是许宅村的一名篾匠老师傅,从20多岁开始就和竹篾打交道,尽管有几十年的篾匠手艺,但是转行给鱼灯扎骨架还是第一次。“一开始也是抱着试试的心态,就跟着许宾学,这个尺寸都是有要求的,我上手还是挺快的。”许太春说,学会了之后就在自己家里收拾出了一间工作室,专门扎鱼灯的骨架,49段竹子的构造已经刻进脑子里,作为熟手的他一天能挣个两三百元的手工费。

走进许太春家的里屋,另一间工作室里,许和滨正在拿着画笔细致地给鱼灯上色。许和滨和许太春是父子俩,今年50岁的他在转行做鱼灯前是一名油漆工,曾在广东、上海、北京等多地工作。“陆陆续续做了有20多年的油漆工,把颜色上匀还是有信心的。”许和滨一边回答,一边画笔不停,对照着提前描好的定位线,将颜色填满棉布,完成一个就放在旁边晾干等待。

据许宾介绍,起初设计鱼灯的时候,考虑到运输和保存的问题,选择了和纸糊效果最接近的棉布,于是邀请了村里的裁缝来做这个环节。目前,像许太春父子一样从事鱼灯制作的老师傅总共有十来个,基本都是许宅以及邻近村的老手艺人们。但是为了保证每盏鱼灯的质量,每个制作环节许宾都会亲自把关,发货前还要仔细地拼装检查。“远看近看都要经得起琢磨,最后的装饰一定是我自己亲手完成的,每个细节都要再看一遍。”许宾说, 除了鱼灯,自己还和月峰村做竹丝灯的老师傅陆仁宝合作,把竹丝灯这项非遗也带向更广阔的市场。

编辑:严格格
二审:董之震
终审:史莹

我说两句…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