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平阳
Ai Ping Yang
平阳自晋太康四年立县,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自古文化昌盛,素有“海滨小邹鲁”之称。宋元时期,平阳文化发展达到顶峰,仅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至度宗咸淳十年(1274)一百七十多年间,文科进士就有365位(状元2位),武科进士296位,武状元16位(含今泰顺1位)。整个科举朝代,有案可查的武状元,全国共有284位,其中浙江省41位,温州19位,约占全省二分之一。而平阳武状元有16位,约占温州85%。每届武科开榜,温州武进士中,往往平阳籍占绝大多数,有时从武状元到武进士,整榜皆为平阳籍考生所囊括。可见,平阳是武风鼎盛之乡、武状元辈出之地,而水头一镇在南宋朝走出3位武状元,这种现象极为罕见,置于全国,可谓绝无仅有。
南宋武科概况
一般认为,中国科举制度创立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以设立文进士科为开端。武进士科则始创于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颁旨正式废止武科进士考试为止,武科举制在我国历史上实行了1200年。
北宋之前,温州属“僻远下州”,经济和文化皆较中原落后。在朝为官或进入正史的人物寥寥无几。温州第一位摘取状元桂冠的是徐奭,瑞安百丈睦源(今泰顺县司前镇溪口村)人,少年徙居福建建瓯。他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壬子科进士及第,并被皇帝钦点为文科状元。
据《温州状元》:温州首位考中武科状元的是潘文虎,永嘉楠溪合溪(今溪口)人,登钦宗、高宗两科武状元。而《中国状元殿试卷大全》《中国历代武状元》《中国状元大典》三书均不见其为武状元。弘治《温州府志·武科》中,他被列在靖康年间(仅一人),没有注明为武状元。在温籍状元名录中,潘文虎(永嘉人)被列为状元。《中国状元殿试卷大全》《中国历代武状元》二书一致认定温州首位武状元为陈鳌,平阳人,登南宋绍兴八年(1138)戊午武科,官终修武郎。
据《中国状元殿试卷大全》,宋朝自仁宗天圣八年(1030)庚午科选拔武举,迄度宗咸淳十年(1274)甲戌科,总开科82届,应产生武状元82位。该书《名录》缺名11位(北宋10位,南宋初1位)。《中国历代武状元》认为宋代武科计开78届,搜集武状元名录计78位。
宋因唐制,宋代武举在唐朝基础上又有了新发展,形成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首开武举殿试之先河,一改唐武举只重武艺,不问文章的做法,增加“策论”和“兵书墨义”,注重考察武举子对兵书的理解及临阵决战能力,欲选拔出才兼文武的儒将。武学舍编订出《武经七书》作为教材,朝廷还颁布《补官差注格法》,将武举授官与军政建设高度结合。
然,我国自春秋开始,武将已经“文化”,弓马选帅,不为首选。统兵领将,攻城略地,往往是“文韬武略”“羽扇纶巾”的人物。宋朝更加“重文轻武”,朝廷实行“将从中御”的制度。临敌作战时,朝廷一般会临时任命一位带“学士”头衔的文官居上指挥,将军只起“爪牙”作用。在“以文御武”的制度、政策下,宋代武官低文官一等,在科举上也呈现出录取人数不多、任官不重的现象。武科进士只能另辟蹊径,参加“锁厅试”,实现“以武换文”目的。终宋朝一代,武状元出身的名臣、名将寥寥无几。
南宋武状元朱熠纪念馆
南宋水头三状元
《中国历代武状元》《中国状元殿试卷大全》及《温州状元》是现代收录武状元名录最多最全的参考书。宋代温州有武状元19位,平阳16位(含泰顺1位)。邓洪波教授《中国状元殿试卷大全·武状元名录》中,平阳籍武状元姓名按开科次序排列,分别为陈鳌、陈鄂、蔡必胜、黄褒然、林管、朱嗣宗、林梦新、朱熠、赵国华、项桂发、章梦飞、张宗德、朱应举、蔡起辛、林时中、翁鄂,计16位。其中,蔡起辛是今泰顺(宋代属平阳县归仁乡)人。
在这16位武状元中,今平阳县水头镇就有3位。他们分别是朱嗣宗、朱熠、朱应举。
(一)朱嗣宗
民国《平阳县志·选举志·嘉定十年丁丑》武科榜,状元朱嗣宗,没注明乡里。同榜武进士有林克己、邹宏、邹瑾、邹琳、周文郁、陆良臣、林应周、郑泌8人。弘治《温州府志·武科》:南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本榜状元为朱嗣宗(注明平阳人),同榜温籍武进士有林克己、邹宏、邹瑾、邹琳、周文郁、郑泌、曹伯虎7人。除曹伯虎是瑞安人外,其余均为平阳人。较民国《平阳县志》,该记载漏了陆良臣、林应周2位武进士。
弘治《温州府志》、民国《平阳县志》均把朱嗣宗认定为平阳人,但没有落实到哪个乡、里,也没注明所任职务。
《中国历代武状元》据明万历《淮安府志》把朱嗣宗认定为江苏盐城人,字号不详,又把他的姓名写成“朱同宗”,没有生平事迹;只说他“谋猷经略,重于一时”,并考证说,“盐城新桥北首有状元坊”,是为“朱同宗所立也”。《中国状元殿试卷大全》沿袭其误,也把朱嗣宗列为盐城人。而《中国状元大典·历代武举登科表》朱嗣宗条目下,籍贯空白。
那么,朱嗣宗究竟何许人也?笔者和《南宋嘉定十年武状元朱嗣宗》(《温州状元》)作者林子周先生均认为是平阳人,确定为宰清乡径口里人。
民国《平阳县志》素称严谨。弘治《温州府志》早于万历《淮安府志》,以乡人论乡贯,结合族谱,结论往往准确。朱嗣宗为温州平阳人是确切无疑的。
据《朱氏族谱》《瓯南朱氏通志》载:义阳郡宗支一世祖朱幩(905-?),字锦镳,号翀云,官居大理寺少卿。原籍福建长溪赤岸,因避王曦之乱,泛舟迁来平阳。其孙孟让(955-?)、孟邹(958-1018),分别徙居宰清乡四十四都径口和杉桥,各自成为小宗始祖。朱幩十三世孙,伯训,伯飏。伯训生子叔乘。叔乘,讳嗣宗(1185-?),字明伦,嘉定十年(1217)右科赐状元及第。伯飏生子叔耀。叔耀,讳熠,字明远,端平二年(1235)右科状元及第。
朱熠居径口,历代方志明确无误。据此可以推定朱嗣宗也是径口人。至于万历《淮安府志》、光绪《盐城县志》所载的南宋嘉定武状元“朱同宗”,则应为朱嗣宗,或另有其人。至于朱嗣宗是淮安盐城人一说是无确凿依据的,只能说朱嗣宗曾在淮安任过官,作过贡献而已。
(二)朱熠
朱熠字明远(1191-1269),宰清乡径口人,以武学上舍寄居临安,端平二年乙未科武举及第,钦点武状元,初授秉义郎,在南宋官场仕宦达33年。外任皇城司干办、知军、知州,内任阁门舍人、度支郎、监察御史、侍御史等众多职务,并由于学问精湛,为人正直敢言,擢任崇政殿说书、侍讲、右正言、左谏议大夫。理宗宝祐六年(1258),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不数月,又迁同知枢密院事,进入南宋权力中枢;开庆元年(1259),拜参知政事(副相)。景定元年(1260),宋度宗即位,左、右丞相皆罢。朱熠与权参政戴庆炣遂代理左、右丞相职务,“轮日判事,共议大政”。直至贾似道入相,被外放建宁知府及平江知府。度宗咸淳四年(1268),接连为御史论罢。五年,驱迫还乡,寻卒。朱熠一生可圈可点,特别是在“盐政”和“冗官”问题上发表过重要政论,被《宋史》记载。
朱熠是《宋史》列传人物,是平阳历史上官职最高的名宦,也是武状元系列中取得最高官职者。
(三)朱应举
民国《平阳县志·选举志》载:朱应举,居径口,开庆元年(1259)己未科武状元,官知道州(今湖南永州)。同榜武进士,平阳籍共8位。
弘治《温州府志·武科》载:开庆己未科状元朱应举,官知贵州。同榜武进士有薛济卿、薛鼎翁、朱士可、叶宗泽、林师程、林师轲、叶秉节、钟彝8位。除钟彝是乐清人外,其他7位皆平阳人。《民国志》较弘治《温州府志》添补了薛林孙一位武进士。
《中国历代武状元》载,朱应举为开庆元年己未科武状元,生卒年和字号均不详,温州平阳县径口村人,官知贵州、道州。《状元大典·历代武举登科表》载:朱应举为开庆元年己未科状元,籍贯空白,官职未载。
《温州状元》载:朱应举,开庆元年己未科状元,约生于宋理宗绍定或端平年间(1228-1236),平阳县宰清乡四十四都径口里人,先后出任贵州、道州知州。
由于武状元一般任职不重,官位不高。像蔡必胜和朱熠等已属凤毛麟角,所以在历史长河中,他们的事迹往往被堙没。
南宋径口和杉桥的地理分限
据历代《平阳县志》:宰清乡辖有四十一、四十二、四十三、四十四共四都。径口、杉桥二里皆属四十四都,在今水头镇核心区内。径口里位置、范围大约以今詹家埠老街到寺前智觉寺为中心,东至湖门、西至水凤尾后江一带。杉桥里则以杉桥朱氏聚居地(今三桥)为中心,明中叶后逐渐向水头老街迁移,形成商业中心。其范围大约为后江以西至今内外岙、章岙、仕静等大片平畴。径口以上为径川。“径口”名称早见于詹家埠《菉汀金氏族谱》。“径川”名称见于南宋林千之所作《寿安桥记》,可能因其地河道较窄,岸上一片平畴的原因而取名。“杉桥里”名称则见于北宋周行己所作的《朱君夫人陈氏墓志铭》及南宋陈傅良所作的《朱公向圹志》。
据《朱氏族谱》及《瓯南朱氏通志》所载,朱幩派下三世,一支居径口,一支居杉桥。《朱氏族谱》还记载,另有朱文裕一支因在平阳为官,遂于唐末寓居径口,后裔分布径口和杉桥。他们共同组成了“南雁荡山”朱氏名族,见证了水头镇曾经有过的繁华与荣耀。南宋水头除了三位武状元外,还有史学家朱黼、易学家朱元升、礼学家朱元夫等诸多杰出名人。
来源:平阳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黄进峰
编辑:王秀华
审核:周昌钧
监制:吴日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