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上的村庄如此“修火宪”
歌画东阳客户端记者 吴旭华
2023-06-14 11:551万+阅读

虎鹿镇葛宅村,有一座用残砖碎瓦、断壁颓垣构筑的“廉让园”。在一直践行着的廉政文化教育功能之上,近来它又多了一层功能:消防安全警示。

“廉让园”一角

“我们村庄自1417年建立以来,606年间经历了多次重大火灾。记录显示,自1861年9月12日以来,受灾农户达20户以上的就有7次。整个村庄可以说是在废墟上屡毁屡建。看到这些残存的建筑构件,我们就会想起一次次火灾,深感消防安全责任重如泰山……”每次有人前来参观,葛宅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葛煊炜都要介绍这段历史,同时不忘向游客和村民普及消防安全历史:黄帝时设立专门管理用火安全的官员,称为“火政”;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把消防作为关系国家贫富的五件大事之一,提出了“修火宪”的主张,《管子·立政》就记载“修火宪,敬山泽、林薮、积草”。

这座中国传统村落也存在着一套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修火宪”模式,它源于独特的历史。

屡毁屡建,村庄被“抬高”一米余

在葛宅村游客接待中心的墙上,有一份《兰桥葛氏年表》,清晰记载了村庄所遭受的重大火灾情况。

明永乐十五年(1417),葛兆云携妻儿迁居葛宅,世间始有“兰桥葛氏”。数年间,这处原先荒无人烟的土坞,耸立起了美轮美奂的葛大宗祠、香火鼎盛的广德禅院、高大巍峨的土堡、雕梁画栋的肇庆堂、庄严肃穆的褒忠祠,成为东白山下山水人文交相辉映的诗意栖息之地。

清咸丰十一年(1861)秋,突如其来的战乱袭击葛宅,熊熊火光冲天而起。在这场兵燹中,东阳县域内唯一的古堡葛宅土堡毁于战火。家谱记载,“岁辛酉,县城失守,吾族被毁者七十余家,房屋几尽。”在这场灾难中,葛宅男丁死难者有记载的就达31人,整个村庄十之八九的房屋被烧毁。葛宅土堡旧址在现在村文化礼堂一带,前些年周边村民建房时开挖地基,地面之下一米多深处,全是土堡的残砖碎瓦,甚至地表也不时可见余物。

清光绪十九年(1893),又一场大火降临,烧毁了葛宅上屋房30多户人家。彼时,离葛大宗祠重光尚有3年。

1920年、1934年,葛宅相继遭受两场火灾,大房、新屋房两房村民的房屋先后遭殃。“1920年,大房的一幢‘廿四间头’被烧毁,居住其间的村民从此按亲疏分成里外两房,又各建造了一幢‘廿四间头’,没想到又毁于1934年的火灾。”葛煊炜回忆,1920年烧毁的“廿四间头”,曾走出了18位教书先生,被村民称为“一个门堂出了十八根教鞭”。1934年麦收时节的那场火灾,还烧毁了新屋房许多人家。

1940年7月,新屋房再次着火,前次火灾后刚建成的部分房屋又被烧毁。这场火灾还毁灭了清代地理学家葛铭的部分著作,另一位地理学家葛绥成的房屋后来就建于这片瓦砾之上。

1957年农历四月,上屋房不幸失火。此期的葛宅已经建立了专职消防队——水龙会。葛宅水龙会的“洋龙”,精铜打造,结构合理,在周边村落中以出水大、射程远而闻名。听闻葛宅走水,附近村庄水龙队也闻讯应援,但火势之大已非水龙可灭。此片区域房屋密集,楼上梁柱之间以竹帘相隔,大火在各家楼上肆意窜行,烧毁房屋几十间,22户村民被安排寄宿。

1975年农历十月初九半夜,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的肇庆堂也毁于大火。危急关头,一把把水龙围着厅前塘齐齐排开,水柱越过院墙跃入火丛。当时人们能做到的只是守住厅堂两边的房屋不再起火,放任老厅让大火澌灭。

自1861年至1957年,葛煊炜所在的家族就遭遇了大小5次火灾,一次次在废墟上重建,原先官道与院墙内的房子落差较大,轮番火灾过后,院内地势被无端抬高1米多,部分民居因为建于废墟之上,基础不牢加之财力不济,数年之后主体歪斜,成了村庄火灾史的脚注。

群防联控,保障传统村落安全

每次火灾,都令葛宅村民饱受失去家园之痛。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村内的老房子连甍接栋,一旦失火就会形成火烧连营之势;另一方面,受限于传统农耕社会落后的消防安全设施和技术,火势无法被及时扑灭。所幸改革开放后,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代替了木结构传统民居,房屋间距加大,因此村里多年来未发生较大火灾。

虎鹿镇葛宅村用残存建筑构件打造的“廉让园”,也是一处消防安全教育场所。

虎鹿镇葛宅村用残存建筑构件打造的“廉让园”,也是一处消防安全教育场所。

即使如此,葛宅村两委会始终坚守消防安全底线,村里组建了以村干部、志愿者为主体的应急消防队伍,经常性组织消防安全技能培训,每年组织全村消防演练,确保每户都有人会使用灭火器,家庭主妇都能掌握厨房灭火知识。

作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葛宅村仍然保存着大量清末和民国时期历史建筑。为了保护古建筑安全,葛宅村前几年就彻底整治电线私拉乱接现象,为全村的公共电线和困难村民家中电线套管,同时安排人员每天轮流巡查历史建筑消防安全。前几年,利用创建“秀美村”和全国文明村的契机,葛宅村组织干群清理房前屋后堆放物,保证消防通道畅通,并常态性开展环境整治。因为葛宅多山林,清明、冬至和春节上山祭祀相沿成俗。为了确保山林消防安全,葛宅村不仅安排有护林员,而且自2017年以来就常态化推行家祭,清明和春节倡导村民用鲜花祭扫,村干部和志愿者在公墓入口驻扎宣讲,杜绝带火种上山。

村里特别重视留守老人家中的消防安全,打算在秋冬季节,重拾一项古老的行当——打更,“小心火烛!睡前记得关煤气,火笼不要放到被窝里烘!”同时为困难老人赠送暖手宝。村监会主任葛茂荣说,漫长的冬夜,老人们一般八九点钟就上床睡觉了,村干部总是要挨户提醒,保证老人们远离明火。

以史为鉴,西风残照“泣诉”不绝

2021年,葛宅村创建清廉村居,在村庄西面打造了“廉让园”。“我们拾掇起散落于村里各处的古建筑废弃构件,建造了这座露天公园,让这些构件讲述古人的社会治理智慧。”葛煊炜说,但是每次看到这些残缺的构件,上了年纪的村民就会回忆起村庄遭受的浩劫,“廉让园”无形中成了一处消防安全教育基地。而最让他不能释怀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因为村民建房拓路,村里的水系受到破坏,不利于消防安全。因此“廉让园”模拟了村里西水东流的微观水系,展示传统村落中沟、渠、溪、塘、井等水体对消防安全的重要性。下一步,葛宅村将恢复村里水系,为村庄消防安全多一重保障。

在葛宅村里,还流传着一位先贤的故事:葛步丹(1833-1910),字永杰,号薇卿,其以教书为业,听他授课的学生总是把屋子挤得满满当当,门口摆满了大家脱下的鞋子。葛步丹在家族遭遇浩劫后,从废墟中搜寻了许多残书。这些火后劫余的残书挤满了书架,每年春秋两祭时,葛步丹总要在屋子里点上一支香,祭奠那些化为灰烬的书籍。在葛煊炜看来,葛步丹此举,何尝不是对消防安全的无声警醒呢?

于是,夕阳西下时,徘徊于这处荒烟蔓草、断柱残阶构成的“废园”,仿佛总能听到对火灾的哀怨“泣诉”,不绝如缕,令人警醒……


编辑:严格格
二审:董之震
终审:陈一点

我说两句…
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