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平阳
Ai Ping Yang
吃爻重五粽,破衣慢慢送。
吃爻雄黄酒,毒蛇远远游。
重五草头汤,疤瘰洗卵光。
重五吃麦麦,字眼学起快。
吃爻重五卵,做个生员人。
重五吃大蒜,读书做高官。
一首脍炙人口的温州民谣《重五谣》,描述了温州地区过端午的习俗和美好寓意。
在温州,端午节和清明、中秋、春节一起,被视为一年中最为重要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无论吃喝、穿戴还是出行,样样都有讲究,有“三日重五,五日年”之说。
平阳地处浙南闽北,古为东瓯之地,属吴越文化范畴。因其地揽山水之胜,拥鱼米之饶,瓯越文化、闽南文化在这里交相浸润,孕育出独特的地域文化。
与温州相比,平阳的端午习俗有啥不一样?
据康熙《平阳县志》记载:“端午,裹米为角黍,杂以品物相馈遗,设馔祀先,饮营蒲雄黄酒,采百草煎汤以浴。绾五色长命缕,系小儿手足。又以各色绸结人物形,簪女儿髻上。各处集龙舟,竞渡争胜......”
平阳的端午习俗有很多,其中有不少极具地域特色和辨识度。近年来,在政府部门及民间组织的努力下,平阳的很多端午节俗得以延续或被重新挖掘,如悬蒲艾、佩香囊、挂鲤鱼旗、系长命缕、佩戴虎饰、洒涂雄黄、刺五毒等等。2018年,“平阳端午节俗”被列入平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期《雁山鳌水间》,就带大家了解平阳那些与众不同的端午习俗。
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神灵的供品,现在几乎成了端午节的“代名词”,被网友戏称“粽子节”。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四角状等。
平阳粽子的最大特点在选材,用的是稻米。稻米不像糯米那么黏,也没有那么高的热量,更容易消化,多吃几个也不怕长肉。
稻分早稻和晚稻,平阳人往往会用晚稻米做粽子,所以俗称“晚米粽”。又因为“晚米”和“猫咪”方言念起来相似,所以平阳人又给它起了个可爱的名字,叫“猫咪粽”。
“猫咪粽”馅料和浙江各地配方相似,也用到五花肉和咸蛋黄,有的还会加些葱和香菇,以及海边人常用的虾皮来提味,肥肉相对少一些,吃起来也更加清爽。
自古以来,温州地区民众就有在端午节吃咸鸭蛋的习惯,据说来年可以不怕淋雨。有以大蒜和鲜鸡蛋、咸鸭蛋同煮食的,谓可辟邪。同时还会用五色或七彩丝线编织网袋,装上鸡鸭蛋,挂在孩子脖子上,意谓能避邪驱瘟,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平阳的一些地方也很盛行端午挂蛋袋。
除了挂蛋袋的习俗,平阳还有拥有最具艺术价值的“蛋”——平阳蛋画。
蛋画的历史悠久,《管子》曰:“雕卵,后沦之”。早在两千多年前,先民就有把色彩涂于蛋壳上,然后煮食的美食习俗。蛋画工艺在平阳民间一直流传着,常用于生育后“送喜蛋”,或端午绘蛋后撞蛋。
平阳蛋画是一种在蛋壳上描绘山水、花鸟、人物故事传说等图案的国画艺术,特点鲜明、做工精致。作为平阳县一项珍贵的传统工艺美术,平阳蛋画被评为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艺术、人文和民族价值。
炒“重午盐”是平阳最具辨识度的端午习俗之一。因必须在端午节的午时炒制,又称午时盐。
据说,旧时许多远赴外地的平阳游子,除了带上故乡的一抔黄土外,还必须带上故乡的重午盐,以寄托乡情、祛病消灾。
重午盐的配方因人而异,但万变不离其宗,盐是唯一不变的法则,且以海盐 (粗盐) 为佳。用陈皮、柴胡、霍香、炒麦芽等中药材以及茶叶,与海盐混合炒热,炒好后存放起来,有芳香化湿、清热解暑、生津止渴、解表和中的功效。
每逢饮食积滞或湿困脾阳、胃口不佳的时候,可取出半匙重午盐,冲上热水服用,效果绝佳。旧时,平阳一些有钱人家还特地在端午节这天炒制此药施舍。
2019年,“平阳端午盐制作技艺”被列入平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温州各地都有龙舟竞渡的传统,俗称“划龙船”或“划斗龙”。据明万历《温州府志》载:“竞渡起自越王勾践。永嘉水乡用以祈赛。”可见温州一带的竞渡,渊源于古代越族龙图腾崇拜的祭祀活动,主要是用于祈求平安和丰收。
温州各地乡风一般都在农历五月初一才开殿门,但平阳以前一些地区则是在四月初一,开殿门祭神后即开划,俗称“上水”。
龙船人数,额定三十六人,叫做一槽,就是俗称的“三十六香官”。除划者三十六外,坐在头尾第一把浆的都是比较身强力壮,经验丰富的选手。此外,还有打鼓的两人,打旗的一人,敲锣的一人,头尾驾艄的两人。平阳有些地方的龙舟,还会安排一人专门挈泥塑或木雕的儿童像呐喊助威,叫“香官爷儿”。
龙舟有十九档,坐十八挡,前方向空一档,龙舟在竞赛时不调头,而是人转身反方向坐。龙舟的鼓声很有节奏,转身的鼓声为密集点鼓。船面上,鼓在最中,两旁划的人要听鼓声,两头是桨,就是船舵,靠此端正舵向,所以俗语说:“鼓是令,梢是命。”
曾经,平阳的划龙舟活动在民间盛行,每场大概有一二十艘,其中比较出名的有西桥、陈家殿、塘边等地。与鳌江传统划大龙一样,平阳划龙舟活动也提倡一种合作尚武的精神,是老少皆宜的民间体育项目。
平阳人不仅喜欢在端午节包粽子,还特别热衷于给亲朋好友送粽子,而且在端午送礼上有很多讲究。
旧时在平阳北港区域,人们在端午节当天,会给丈人家、外婆家、干爷、塾师等长辈送粽子和鱼肉等物,叫做“送节”,也叫“望节”,是拜望的意思。
新人结婚后第一个端午,夫妻要给丈人家送礼,叫做“望头年”,也叫“送新庚”。据说,一些有钱人家的粽子数量多至八十把(四十个粽子为一把),肉多至百余斤,其余鱼、鸡、鸭各一对,另外还有果饵、枣、荔枝、龙眼等。丈人家则要给回礼,叫做“回盘”,包括数套夫妻俩夏天穿的衣服,还有鞋袜、肚兜、扇子之类,并把子孙粽回还几个给女儿,寓意多子多孙。
平阳还有送“大孝棕”的习俗。父母中有一方去世后的第一个端午节,出嫁的女儿会包个大粽子送给娘家兄弟,据说意思是担心家中兄弟因伤心而没有顾及端午节,来不及包粽子。
除了送粽子、送吃的,平阳一些地方还会流行送度夏用品。旧时,鳌江南门一带,亲戚朋友之间会在端午那天送扇子(纸折扇、纸圆扇、蒲扇);已经成家的子女,经济条件好的会给老人送黑色折扇;更讲究的是买一段白色细麻布衣料送给老人做夏衣。这些节礼都寄托了对父母亲友安度炎夏的祝福。
来源:平阳县融媒体中心
资料:雁山鳌水间
责编:金雷雷
监制:吴日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