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正在工作
通过3个月的筹建、改造,浙江紫明低温科技有限公司过度厂房于日前完成改造并投入使用。这是浣江实验室引进孵化的第一家企业,首期投产后年产值可达5亿元。紫明科技总工程师翁剑岳介绍,他们拥有一批国内名校大学生和海归学子,掌握低温制冷核心技术,其产品广泛应用于航天推进剂、航空航天空间环境模拟、空间核电动力、超导探测等领域。
浣江实验室于今年1月正式揭牌,是省“千项万亿”项目之一,由市政府、浙江大学和浙江大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三方共建,主要面向航空航天领域前沿,建设六大研究中心,以科技创新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借助于浙江大学科研平台和雄厚的人才优势,5月,原航天科技十一院副院长马汉东教授,作为无人系统首席科学家入驻浣江实验室,国际宇航科学院童旭东院士带领团队也签约入驻。截至目前,浣江实验室已拥有常驻工作人员80人,其中国家级领军型人才5人、省级领军型人才7人,累计孵化引进6家公司。此外,截至5月,实验室已提交4项专利申请,获批“浙江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入选浙江省“315”科技创新体系高能级创新平台。6月底,第一轮设备采购已陆续到达实验室,计划到8月份,价值5000万元的设备全部到位,六大研究中心项目的研发项目也将正式进入实质性的研发、应用测试等阶段。
浣江实验室内部
与此同时,在中俄(诸暨)国际实验室,研发人员近日正在对一块铝合金材料进行热电化学氧化处理,减少材料摩擦系数,提高材料硬度和耐磨性。目前,这款产品已进入小批量客户合作验证阶段,主要应用于小型无人机、压缩机、汽车发动机等领域。
记者了解到,中俄(诸暨)国际实验室由市政府与中俄联合实验室共建,主要针对中国材料科学领域难点,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目前已完成核心专利申请21项,上报“尖兵”“领雁”关键核心技术项目需求5项。
今年以来,市科技局把建设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突破口,锁定航空航天、网络安全、新材料三大产业领域,主动对接国内知名高校、大院名所,与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俄联合实验室开展接洽,以合作共建的形式,加快布局,通过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裂变”效应,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