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绝版”的东阳版画
歌画东阳客户端记者 吴旭华
2023-07-19 11:131.2万+阅读

7月的卢甫圣美术馆(东阳市美术馆),属于一种当年风光无限如今却小众清冷的艺术——版画。

门口巨幅海报上,逝去20年的东阳籍著名版画家杜荣尧先生,默默凝视着行色匆匆的过客。

杜荣尧水印木刻作品《雪》

时光回溯到30年前,1993年,杜荣尧的水印木刻作品《雪》被大英博物馆收藏。赭红的建筑、乌黑的树枝、莹白的积雪,简单的色彩交织成充满韵味的美景,记录了1988年的一场大雪。

雪下的时候,是想念的汹涌……

雪下在1953年。这一年,27岁的杜荣尧以套色木刻《滨海之城》首次入选中国版画展,赴墨西哥展出。此前一年,他的两幅版画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如此年轻就跻身中国最高艺术殿堂,已然令人羡慕;而后中国美术馆又3次收藏他的作品,并于1995年为他举办个展。这样的纪录,东阳至今无人能破。

作为东阳版画界的“顶流”,杜荣尧不仅以一己之力书写了东阳版画的传奇,更以卓越的引领能力为东阳培养出一支版画创作队伍,推动了东阳版画在浙江美术界“出圈”。

壹 “引种”造就奇迹

版画对东阳而言,属于外来艺术物种,“引种”者就是杜荣尧。

“杜荣尧老师于1949年入伍,在部队历任美术创作员、海军青岛基地美术组组长、《人民海军报》美术编辑,在这期间他接触并开始创作版画。”我市硕果仅存的版画创作者、81岁的吴季生回忆,当时杜荣尧创作了大量军人和海洋主题版画,继承发扬了20世纪30年代新兴木刻运动的成果。入伍期间,其版画作品3次入展全国版画展,还入展全军美展、全国青年美展,多次赴国外展出。1957年,他的作品《海上风景》被周恩来总理赠送给印尼总统。

1958年,杜荣尧转业回东,在一家内衣厂从事设计工作。如今居于上海的东阳籍画家沈健人,当时与杜荣尧同处一个科室,于是拜他为师,白天跟着他学设计,业余跟他学版画。“杜老师从握刀开始,教我认识不同刀具的用法和产生的不同艺术效果,如何运用黑白的表现形式,有意识地处理木刻画面的黑白。”而且,杜荣尧引导他不要太拘泥于画稿,不要用刀去描画稿,充分运用大小、粗细、疏密、强弱不同的线条和点处理灰色调以丰富画面,尤其强调要仔细刻制画面的细部。名师出高徒,在杜荣尧的倾囊相授下,沈健人很快走上版画创作道路,第一次参展作品就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在当时的浙江版画界引起轰动。

随后,吴季生、任龙魁、郑金城、蒋天耕等人也在杜荣尧影响下,相继走上版画创作道路。

“杜荣尧先生表面上看是因为尽孝而转业回乡,其实却负有特殊的艺术情怀。”吴季生说,当时的画坛反映农村题材的作品很少,杜荣尧为改变这种状况,毅然放弃在北京的生活,回到家乡一头扎进农村广阔天地,没想到因此为东阳培育出一支版画创作队伍。

贰 “伯乐”热情吆喝

东阳版画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繁盛于70年代,80年代仍延续余绪。

60年代末,从事版画创作的董小明调到东阳县文化馆工作,他很快就发现了杜荣尧,并因此结识了东阳版画创作群体。由于当时全国各地均取消了专业美展,东阳版画缺乏展示平台而“藏于深闺乏人识”。

在董小明的指导下,东阳版画创作队伍持续扩大。70年代初,北京和省里开始举办美展,禁锢已久的美术创作得以重启。现任深圳文联名誉主席、深圳画院名誉院长的董小明回忆,在这一背景下,文化馆积极组织美术活动,策划美术创作。版画界以杜荣尧为中坚力量,其他年轻作者踊跃参与,创作出一大批贴近生活、反映现实的优秀作品。

“经董小明牵头协调,1971年,全省美术创作现场会在东阳举行。”吴季生说,虽然省美术界对杜荣尧赏识已久,但在看到他培养出的版画创作队伍以及版画作品后,仍大为震撼。

卢宅的建筑、风光常出现于杜荣尧的版画里

随后,东阳版画频频亮相于省和全国美展,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引发了全省乃至全国美术界关注,在浙中地区一枝独秀。这个时期的东阳版画,努力摆脱“政治价值压倒艺术价值”的定律,大胆追求艺术自律,张扬自由不拘的画风。工业生产、农家生活、田园风光、自然山野、民居古建等题材层出不穷,鲜明彰显着东阳独有的人文风情,令人耳目一新。

“整个20世纪70年代,凡是浙江省内举办的美展,东阳都是以版画入展。”吴季生说,那是东阳版画的黄金时代,东阳版画几乎成了东阳美术的代名词。这样的盛景,与董小明的发现、推荐不无关系。

前有杜荣尧引领,后有董小明助推,20世纪70年代的东阳版画人才济济、精品迭出,卢甫圣、吴季生、任龙魁、沈健人、郑金城、樊兴书、蒋天耕、王柏新、应青、何裕秀、叶秀慧等人或主攻或兼擅,与版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部分人还因版画作品入大展而加入省美协。

叁 木雕艺术“赋能”

东阳版画的勃兴,一定程度上还与东阳木雕的交融互动不无关系。

“版画就是美术界的篆刻,不仅需要深厚的绘画功底,还要拥有精湛的刀法。”市美术馆馆长金妙雄如此形容版画艺术,“东阳丰富的木材资源,东阳木雕多元的平面浮雕技法,都为东阳版画超常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养分。可以说,两大姐妹艺术互为补益、相互赋能。”

时在东阳木雕总厂工作的陆光正就与杜荣尧等人往来密切,两人经常探讨切磋木刻艺术。20世纪80年代,陆光正赴日本参展,还专门携带了杜荣尧、卢甫圣、吴季生的版画作品,在日本一售而空,每幅售价高达二三百元。

“杜荣尧先生其实有着深厚的国画功底,但他回到东阳后坚持版画创作,一是为了艺术追求,二是为了创收养家。”吴季生说,版画创作的一大特点,就是一块刻版可以印出多张画作,有利于“一稿多投”。整个60年代,杜荣尧边创作边投稿,作品时常见诸《版画》《工农兵画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浙江日报》等全国各大报刊,“当时发表一张版画可获稿费10元,是一笔不得了的收入,杜荣尧先生以此举改善家人生活,反哺版画创作。”而借助杜荣尧提供的投稿渠道,吴季生也走上了“以画养家”“以画养画”的路子。

出生于1937年的郑金城也曾供职于木雕厂,后任市竹编厂工艺美术师。20世纪80年代后期,他创作的版画作品先后入展省纪念鲁迅逝世50周年版画展、全国藏书票微型版画大奖赛。

肆 无可奈何“绝版”

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高光时刻后,80年代末期,东阳版画开始趋冷。

“80年代初,新思潮席卷中国,表现主义、抽象派、现代派、后现代派等思潮冲击着中国美术界,影响年轻人。”沈健人说,虽然杜荣尧及时建议年轻人坚持走自己的创作道路,但各种美术形式的兴起,特别是90年代传统中国画的回归,对版画创作造成了巨大冲击。

相较之下,融画与刻于一体、既费脑力又耗体力的版画创作,逐渐被冷落,除了吴季生、任龙魁等四五人,其他版画创作者纷纷转型到国画创作,就连杜荣尧回到东阳后招收的第一名徒弟沈健人,也转向了工笔画创作。

“版画创作难,套色木刻更难。”曾任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的蒋天耕说,套色木刻要求以最简单的色彩表达最丰富的画面,一幅套色木刻简直就是提炼色彩的“超高温熔炉”。作为色彩运用顶尖高手,杜荣尧在创作套色版画时也是非常痛苦和纠结。“他创作一幅画,在确定整体构图后,还要画很多色彩小图,反复比较后才能作出艰难的选择。色彩稿子定稿后,他还要分色设计,分色的单色稿子又要反复比较。他要经历无数次煎熬,才能提炼出完美的色彩。”蒋天耕感叹,这样的煎熬对许多美术创作者来说可谓“炼狱”,而黑白版画又远不能满足大众审美需求。因此,当杜荣尧培养的版画创作群体或转行或衰老后,东阳版面后继无人,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绝版”。而杜荣尧的版画创作,顽强地坚持到了重病无力握刀为止。

遗憾的是,在东阳漫长的办展史上,居然没有一次版画作品专展。也许,1991年,东阳市首届工艺美术展举行时,寥寥无几的版画作品,已经预见到曾经的盛世风华永难再来。


编辑:赵佳琴
二审:董之震
终审:陈一点

评论·2
读友_7XYYX9
1
来自浙江金华2023年7月19日
大美艺术
读友_77VWQ9
来自浙江金华2023年7月19日
一定要让这些艺术永远流传下去
查看更多神评论
我说两句…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