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行动 | 率先在省内实现县域就诊率超90% 城乡“无界” 医疗“破圈”——“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之东阳实践系列报道之六
歌画东阳客户端记者 王潇
2023-07-28 09:336095阅读

编者按:20年波澜壮阔,20年奋进砥砺。20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为浙江量身制定了“八八战略”,指引浙江率先开启了省域现代化先行探索。在“八八战略”指引下,东阳发生了精彩蝶变,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在“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之际,东阳日报推出系列报道,展现“八八战略”实施以来东阳的独特实践与丰硕成果。

今天推出系列报道之六

一起来看看

“到村卫生室走路只要15分钟,再不用奔波1小时去城里的大医院,太方便了。”25日,东阳江镇八达村卫生室,村民吕伟忠又前来“报到”,接受中医适宜技术康复治疗。此前,他因高血压导致偏瘫,经过6个月的针灸治疗后,终于“扔”掉了拐杖,逢人就夸村卫生室条件好、医生技术好。

位于横锦水库库区的八达村,是东阳江镇最大的山区村,此前村民看病,往往要驱车1个多小时到城区,到近一点的镇区卫生院也要半个多小时,村卫生室一度形同虚设。如今,“大病大医院看,小病家门口看”,已成为村民看病的基本模式。八达村卫生室总负责人许向平说,这多亏了医共体建设。

“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八八战略”实施20年以来,我市以“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努力推动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让城乡居民享受普惠医疗。全市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人次从2017年的170万增长到2022年的296万,基层就诊率达70.62%,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现县域就诊率超90.09%。

基层“补短板”

“家门口”看病便捷舒适

25日一大早,家住画水镇画溪村的王志文骑上电动自行车,前往画水镇中心卫生院。“4年前我患了胃癌,经过几轮化疗,如今已经基本控制住了病情。今天到卫生院复查一下,这里不仅可以做各种血液检测,而且有CT设备,一般性的检查非常方便。甚至有城区老年居民因为患慢性病,干脆到这里住院。”

乡镇卫生院拥有CT,在我市并非新鲜事。

2017年,我市开展医共体建设,成立医共体管委会和医共体管理中心,对全市医疗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同时确定由4家市级公立医院托管全市18家基层医疗机构,成为紧密型医共体,实行“一本账、一盘棋”管理机制,让全市医疗机构成为“一家人”。在此基础上,市医共体成立了医疗、护理、院感、药事、检验、放射等8个质控中心,按市级医院标准同质化推进乡镇卫生院医疗质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有效解决基层卫生院在影像、检验、心电诊断等方面水平不高的现状。

规范化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是医共体的一项重要内容。去年,随着这项工作深入推进,卫生室完成了His系统改造,将药品的采购和使用、病历书写等纳入信息化规范管理,并增添了一系列医疗设备。

许向平于2003年扎根八达村,已经整整20年。“刚来这里时,诊室又旧又破,医疗设备只有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老三样。”回忆往昔,许向平不胜感慨,“如今卫生室整洁明亮、功能室划分明确,B超、心电图、血常规检测仪等设备应有尽有,还可以开展小生化检查、肿瘤筛查等服务,老百姓看病再也不用舍近求远去大医院。”

自改造提升以来,八达村卫生室的日均就诊量从2021年的30余人次,增长至如今的60余人次,翻了一番。

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220家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规范化工作,村卫生室规范化率达到85.6%。众多卫生室就像医共体的“神经末梢”,把触角延伸到了群众家门口,缓解了老百姓开药难、就医难问题,对我市分级诊疗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不仅硬件得到改善,借助市医共体的创新模块化全员培训,乡镇卫生院人才服务能力也逐步得到提升,许向平的中医适宜技术就是在2021年通过培训掌握的。“全科医生培训模块共有17个,覆盖基层90%的常见病、多发病。2021年又新增了清创缝合等技能模块和中医药两个培训模块。”市医共体管理中心执行副主任、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吕忠说,截至目前,市医共体已累计完成培训166期,培训2458人次,覆盖基层95%的临床医生。

“一盘棋”统筹

念好城乡资源整合经

因在室外劳动时出现左上肢麻木疼痛、胸闷不适,今年5月25日,家住南马镇南新村的赵兴卫被紧急送到南马镇中心卫生院急诊。

卫生院外科职业助理陈伟兵第一时间为其进行心电图检查。“怕是急性心梗。”得出初步结论后,卫生院迅速启动应急抢救预案,在半小时内将赵兴卫转诊至市人民医院。同时,提前通过与市人民医院组建的通心联盟微信群,将心电图上传,做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把赵兴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对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发病初期的120分钟被视为救治的‘黄金时间’,若不能识别并及时治疗,可能随时威胁生命。”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医疗运行总监、心内科主任卢亮介绍,胸痛中心并不是一个新的实体机构,它主要整合现有各级医疗资源、优化诊治流程,与院前急救系统无缝对接。

医共体成立后,胸痛中心强化基层医疗机构的教育培训,提高医护人员急症识别和应急处置能力。同时通过胸痛中心网络平台加强沟通,目前已累计为800多例急性胸痛病人提供有效救治。

围绕“实现县域健康”的终极目标,以市级医疗机构为龙头,乡村两级医疗机构为基础,通过机构整合向服务整合迈进,让资源从分散走向集聚。正是基于这种“一盘棋”的统筹,使得全市医疗机构在点线面上共同发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得以随时随地实现“破圈”。

以“两慢病”全周期健康管理为例。2019年,市医共体创新举措,借助信息技术建立覆盖城乡的以糖尿病、高血压为主的慢性病防控体系,变“单打独斗”为“组团战斗”,将市级医院专科医生、社区全科医生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生组建成全专融合型家庭医生团队,多学科交叉开展慢病综合管理。

东阳市六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卫科医生王彩芳在跟踪随访慢病患者。 李磊摄

为了促进慢性病人基层就诊,我市还统一了药品目录。“慢性病人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能用到市级医院的药品。稳定期病人在市级医院专科医生开药后,可以在基层医生处得到延续应用。”市医共体管理中心主任,市卫健局党委书记、局长楼杰华说,近年来,我市慢性病同质化诊疗已基本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特别是糖尿病、高血压患者,诊疗信息已实现市域内互联互通,个人健康档案数据在医生诊间能全面调阅。全市目前在档管理的29279名糖尿病病人、112706名高血压病人,可灵活选择在任何一家医共体成员医院就医,减少了重复检查,大大减轻了就医负担。

盘活“人才池”

留住人才激活内生动力

清晨6点10分,28岁的雷曲从人才公寓出发,像往常一样坐上一辆挂着“东阳医共体”牌子的大巴车。在这辆以“六石-巍山-虎鹿”为路线的大巴上,都是像雷曲一样到各个乡镇医院上班的医务人员。

雷曲是东阳医共体的全科医生,这两个月正在六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规培轮转。今年8月底规培结束后,她将重新回到乡镇医院,守好老百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此前,她已先后在白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山区镇马宅镇卫生院分别工作1年时间。

考入东阳“医共体人才池”前,雷曲在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门诊工作。2018年,得知东阳首次以医共体名义统一招聘医生,她果断报名,“相关政策很好,住房、交通、工资都能得到保障,是个好机会。”雷曲说,如今,她已经完全适应乡镇医院的工作节奏,对于病房管理工作更是得心应手。

城乡医疗水平的差距一直存在,想要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关键就是把家门口的乡镇医院做强。那么,如何转变局面实现城乡“无界”?医共体给出了答案:以流动的医疗人才为活水,源源不断滋养城乡之间分明的“沟壑”。

2023年4月1日晚,央视《新闻联播》播出:《全国800余县市区试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内容:人才短缺是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该内容聚焦试点地区之一的浙江省东阳市,介绍东阳在医共体内建立“人才池”的做法。

2018年开始,东阳在试点“医共体”建设的基础上,建立了“医共体人才池”,将原本由各基层医疗单位独立招人的政策,变为全市“统招共用”。新招入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定向培养毕业人员,全部纳入“医共体人才池”管理,经县级医院共同培养后,由医共体管理中心进行统一调配,在城区、平原、半山区、山区进行8年轮转,且调配优先满足山区和半山区乡镇医院的工作需要。

雷曲目前轮转的六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11名像她一样由“医共体人才池”统一调配的医务人员,分布在医院的各个科室。“‘人才池’机制运行起来以后,基层医疗服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有较为可观的提升。且在城区、平原等地轮转过的医生,在山区、半山区往往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六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科科长张晨说,此前在医院检验科工作的医生包赛赛,轮转至佐村镇中心卫生院后已成为该院检验科的中坚力量。

“对于调配到山区的人员,绩效工资也有所倾斜,并给予山区补贴。累计山区工作满5年的予以补贴800元/月,之后每多出一年增加50元补贴/月,山区工作不足5年的补贴400元/月,这大大提升了基层医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市医共体管理中心副主任、市卫健局副局长鲁世俊介绍,市医共体还投资7800多万元在城区建设人才公寓,为“人才池”管理人员无偿提供住房。接地气、暖人心的政策,已累计吸引了215名人才,其中,有12名外地人才。


编辑:赵佳琴
二审:董之震
终审:陈一点

推荐专题

【专题】健康东阳

“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之东阳实践

我说两句…
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