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哲学家一般的思,像美术家一般的看,像文学家一般的写。”
这是出版界对法布尔的著作《昆虫记》的评价。看,对美术家而言,是创作的前提,是成功的先决。对普通人而言,许多独特的美往往看而不见,浑然不觉,从而与生活中的盛大和深刻擦肩而过,失之交臂。
看了,却未曾见到,这是多么刻骨铭心的错过!
8月4日,第十回“东阳画家画东阳”作品展在市美术馆开幕。展览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体局、市文联主办,市美术馆、市文化馆、市美术家协会承办。
这也是自2005年“东阳画家看东阳”作品展问世以来,首次在市美术馆举办。
看见创新的力量
繁茂而热烈的紫藤花,随风轻飏,随性中见精致。花墙深处,露出一方摩崖石刻“石洞之门”。
李晓刚作品《朱熹遗华》
这幅名为《朱熹遗华》的画作,出自浙江省美协会员李晓刚之手。一直以来,他以花鸟小品见长,此次的大作令人为之一振。“这是我第十回参展,最大的创作困扰就是选题。”后来他想到去年参加的市政协主办的宋韵东阳书画展,想到了宋代东阳书院,“它们是东阳教育文化的重要载体,可否从东阳书院入手进行创作,体现东阳的文脉传承?”为此,他前往湖溪石洞书院、画水八华书院、千祥西明岩书院等地寻找素材并写生。当他在石洞书院看到朱熹手书摩崖石刻“石洞之门”,在古藤缠绕下依稀可辨,胸中豁然开朗——这不正是东阳文脉流传的真实写照吗?通过二次写生、三易其稿,最终以紫藤花和“石洞之门”的组合图式,展现当代东阳文化昌盛和文脉赓续之景象。
8年来,东阳美术家群体处于艰难爬坡、高原筑峰阶段。因此对于这次展览,许多人都明了:如果不能在技艺上实现创新突破,办展的意义将打折扣。8年里,东阳美协致力于与古为徒、回归经典,通过采风、讲座、培训以及引进省内高规格画展等途径,助力会员们修炼内功、涵养内力、突破传统的美术创作题材、图式、风格,求变求新。中国美院、浙江画院的专业画家和学者多次前来东阳指导创作,令东阳美术家群体的创作风气豁然一新。
供职于市文化馆的黄玉平从第三回开始参展,越往后越觉得突破之难,因此他把这两年的业余时光大部分用于写生之上,而且师从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研究员郭子良,不断精进技艺。他的八尺大幅画作《蒲草芳菲》被置于展厅正中。“我所在的东皋书画院位于十字街,门前草地上有一片蒲公英。某一天步出院门,一阵风吹来,我就看见那些白色的花絮悠悠飞起。”这一幕场景,令黄玉平如痴如醉;那一刻,他也联想到自己犹如一株野草,虽然不起眼,但在坚持蓄力中终将迎来花开起舞。画面下部,密集排列的蒲公英迎风摇曳,白色的花絮流风回雪;画面上部,则是在灰色天空中翩然上升的花絮;整体构图上下呼应,形成回旋之势。“蒲公英在传统创作中多以小品表现,而大幅画面需要体现大气象,因此我在构图的时候重在表现花与风应和的回旋之势强化动感和力量,于小浪漫中彰显大情怀。”在这种熟悉的工笔兼写意花鸟画之外,黄玉平还以一幅《西明岩书院》尝试传统山水画创作的突破,在山体形式的构造上,他摒弃了传统的皴法,代之以几何线条,树木、山体、建筑等元素也相应作了重构,整个画面充满了现代感。在黄玉平看来,创作型画家应该有敢于转变的思维,如果没有这个思维,只是单纯照景写生的话,只能“看山是山”;真正的画家应该为画面而写生,重构眼前的山水,“看山不是山”;最后就是画心中的山水、精神的山水,“看山还是山”。
王晓文作品《家乡红》
高水准创作总是非常考验美术家的功底,从而推动他们在创作中自觉寻求主题、技法、形式的创新突破。在余杭工作的王晓文在“出走”5年后,依然不忘赴约,参展的作品《家乡红》以大块面的黑屋顶、红墙体、灰格窗,形成点、线、面的自由分布,那是他儿时的乡村。“童年的夏天很喜欢观看夕阳,站在村口的高地上,顺着霞光寻找自己的家。”霞光落在村口的古树上,树干峭拔直立,枝上鲜见叶片,皴裂的树皮在霞光晕染下,仿佛贴上了金箔——没错,是真正的金箔!霞光在另一棵古树的白色树干上洒落酒红色斑点,也为村居的墙体抹上深浅粗细大小不一的红色光影,那是朱砂染就的魅惑活力。在黑白红构成的视野中,一道墙檐下,却斜靠着一床淡绿色的百鸟朝凤图案花被,仿佛在守候着什么。“它守候的,也许是游子对故乡的眷恋。”多年来,王晓文沉浸于传统花鸟画的天地,此次参展的新作,令同道惊喜之余,纷纷祝贺他打破了一己之藩篱,在大胆转身中实现了风格转变、图式创新。
创新,不只是青壮年的专利。81岁的老画家吴季生以版画作为当家画种,近年来转入国画创作,以梅兰竹菊等传统题材见长,敷色浓艳。此次他送展的却是一幅《欲雪》,一树白梅,一群八哥,黑白两色,点缀渲染以数点棕色,华滋中见清新。
这幅画作是吴季生依据早春时节在白溪江边老屋后院所见而绘,虽然没有鲜明的东阳特征,但东阳乡间确实时常可见此景。对于这种现象,黄玉平如此解读:“东阳画家画东阳,实际上是画东阳的一种状态,也是画家在东阳看到的某种现象,最终表现出来的是画家自己的状态,包括绘画状态、生活状态还有精神状态。”因此,画展中既有许多地域特征鲜明的画作如东白山、南江水库、石洞书院、九宫潭等,也有部分东阳人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如街头摊位、江滨晨练、村巷闲话等,但还有部分隐去了东阳标识的“心画”。诚如陈国华所言:“每次展览既是前瞻又是回顾还是互鉴,大家都在暗中较量,追求共好,最终成为创作动力、办展合力,促使他们画出时代的发展成果,更画出对东阳这片厚土的深情和热爱。”
编辑:赵佳琴
二审:董之震
终审:史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