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画东阳
歌画东阳 共见精彩
锡器,曾是东阳家家户户少不了的器物。锡制的酒壶、水壶、烛台,至今仍是必备的嫁妆。
这门手艺何时出现于东阳,存续已经多久?来自市非遗保护中心的资料显示:东阳锡艺俗称“打镴”,源于明代,城东街道寀卢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打制锡器。
如果据此推算,锡艺在东阳不过600年时光。
“其实,早在南宋末期,锡艺就已经在东阳扎根,距今将近800年。”在经过三四年走访调研后,东阳锡艺金华市级非遗传承人卢晓侃得出结论,“东阳锡艺和磐安、永康锡艺同根同源,无论是技艺还是风格走的都是同一路线,均出自九支卢中的‘女支卢’。”
自南宋末期以来,卢氏锡艺在婺州地区三足鼎立,产品销售范围覆盖了整个婺州。如今,其发源地磐安锡艺已经式微,永康锡艺蕃盛一方,东阳锡艺则努力转型,与古为徒,独出新意,在捶揲声声中,用最土的手艺,敲打出最潮的器物。
卢份迁居东阳,带来“打镴”手艺
翻开寀卢村所藏《安溪卢氏宗谱》,内中收录有《安溪长堤卢氏重修宗谱叙》。该文记载:寀卢安溪卢氏的先祖其实姓柴,系后周周世宗柴荣的小儿子柴炯(即蕲王柴熙诲)。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时,后周工部尚书卢琰冒险救下柴炯,南渡隐于浙江临安。建隆三年(962),赵匡胤封卢琰为越国公,卢琰却急流勇退,携子迁徙到永康灵山即现今磐安县新渥镇大山下。为保护柴炯,卢琰将其易姓为卢,更名为璿(璇),作为自己的第三子,后又将女儿嫁于璿(璇)为妻。卢琰原有八子,卢璿(璇)这一支就被称为“女支卢”,又称“柴氏卢”,与其他八子合称“九支卢”。卢璿(璇)七世孙卢珍后来迁居永康石马,即今永康芝英镇西卢村。十世孙卢份擅长堪舆之术,外出寻幽访胜时,发现了东阳岘山东面的安溪适宜居住,于是在长堤(寀卢又名安溪、长堤)建房安家,自此繁衍出安溪卢氏。
据《安溪卢氏宗谱》载,卢份迁居安溪时间为南宋绍定五年(1232)。
早在2018年,卢晓侃在卢宅小洋楼设立锡艺工作室,筹备锡艺博物馆时,就着手探寻东阳锡艺历史。根据宗谱记载,他先后去了磐安新渥大山下、永康芝英西卢,惊讶地发现磐安灵山卢氏、永康石马卢氏不仅存在部分锡匠,而且他们所用的打镴工具、技艺以及所制锡器,都与东阳安溪卢氏一致。尤其是定居于永康芝英镇西卢村的石马卢氏,最盛时“一百多根扁担出西卢”,即全村有100户人家打镴,镴匠们走南闯北,足迹遍及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地。据当地多位老艺人所言,芝英的锡艺多传自西卢。
“由此可见,这三地的锡艺应该源于磐安新渥灵山卢氏,后随族人分迁各地而开枝散叶。”卢晓侃分析,寀卢虽然地处东阳江和白溪江交汇的平原,土地肥沃,水源充沛,但是遇到发大水时,两江洪水能把一年收成毁于一旦,因此寀卢历史上一直有“三年不发大水,狗也能讨老婆”的俗语。残酷的现实,迫使精通“青乌之术”的卢份迁居东阳后重拾家传打镴手艺,于耕作之余,走村串巷行“青乌之术”并打镴制器,赖以谋生糊口。
独有古代器型,见证锡艺根脉
东阳锡艺始于宋代——支撑卢晓侃坚信这个结论的证据,还有寀卢镴匠们世代流传的器型,它们与宋画上的器物形制高度接近甚至是如出一辙,最典型的当数“酒嗉”。
由酒嗉变形而来的高酒壶、高台壶。
从卢晓侃记事起,父亲卢法龙总是挑着镴担出门打镴。后来有了交流会,就改在家里制作,由专门的商贩上门收购,因此家里成了打镴作坊。每每父亲干活时,卢晓侃和母亲就在边上打下手:母亲负责锉刮、刻花,他则帮忙在烛台中空的位置灌入铁砂,以保持烛台的稳定。“父亲偶尔会在打制温酒的壶甏时说,壶甏、茶壶都是从酒嗉变化出来的。”在卢晓侃的印象里,对于锡制酒壶,东阳人通常称为“壶甏”。这种装酒的容器看着壶底大,但因为壶身细,壶腹小,因此容量很小,一桌酒筛下来就见底了,旧时东阳宴会上常有人拍着壶底以示添酒。而父亲所说的酒嗉,却是寀卢这一脉匠人独有的酒具,它高而挺拔,颈细却腹部大。寀卢镴匠们还独出心裁地在壶嘴根部镶嵌铜钱,两侧穿孔而不漏水,展示高超的技艺。这种酒嗉在寀卢之外的东阳村落,多为人不识,被称为“高酒壶”“高台壶”。
东阳民间所称的壶甏其实也是酒嗉。
“如果对比着看,就可以看出壶甏其实是在去掉酒嗉的壶腹下部后改良而成。经过掐头去尾后,壶甏容量减少,用料也减少,迎合了东阳人克勤克俭、节制欲望的生活风尚。然而经此一变,酒器的造型也由精致优雅转为拙朴俚俗。”卢晓侃说,为了搞清楚父亲所说的酒嗉,他查阅了很多资料,最终发现它就是历史上的“酒嗉子”。
酒嗉子,方言,细长形酒器,口向外张开,颈细,底大,没有柄,多用锡或陶瓷制成。此物最早出现于汉代,明代沈榜在《宛署杂记·经费下》中记载:“酒素二百把,酒执壶十六把。”此酒素就是“酒嗉子”。从这一记载里也可看出,酒嗉与一般酒壶形制上有所区别,酒嗉无柄,酒壶有柄。早期的酒嗉没有嘴,后期为方便斟酒而加上了细长的嘴即“流”,因此经常与酒壶混淆。
“酒嗉的名称非常形象,它的整体造型就像鸡嗉。”卢晓侃说,酒嗉是磐安、永康、东阳三地卢氏锡匠的当家器品。他走遍省内锡艺生产区,发现除了金华,其余地方都没有这种锡制酒嗉。“除了器形,无论是工具还是技艺、风格,从杭嘉湖到甬绍台以及衢州、丽水等地,都与东阳锡艺迥异。”因此基本可以确定,东阳、永康、磐安三地的锡艺源出同门。只是旧时匠不入史,因此三地卢氏的家谱都心照不宣地隐去了这段历史。而永康和磐安的锡艺在后世扩散到其他家族,唯有东阳锡艺在安溪卢氏一脉独存。
坚持师古出新,精制文房雅器
宋代造物的一缕雅致,在现代锡艺中如何延续?
“以致用为原则,用当代设计为传统锡艺注入新力量。”经过多年探索后,卢晓侃找到了正确的路径。1993年初中毕业后,他感受到了现代材料对传统锡器的剧烈冲击,锡艺逐渐被抛弃。但他和父亲依然守着这一炉香火,卢晓侃还学习木雕、机电、设计,为锡艺新生而蕴积力量。2008年,因为香道兴起,他和父亲一起研讨,设计制作了一系列香道和文房锡器,大受客户欢迎。看似过气的老手艺,在卢晓侃的手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形式。
为了让家族手艺重生,卢晓侃四处请益,足迹遍及永康芝英、江苏泰州、福建闽北和泉州,甚至河南内黄。其间,他还收藏了三四百件老锡器,涵盖唐宋元明清民国各个时期、不同地区。“曾经以为传统的锡器就是父辈们打制的酒壶、烛台、茶壶等,造型也都差不多。随着收藏品类的增加,发现锡器曾经涵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像胭脂盒、茶壶、香炉、笔洗等。特别是文房器具,造型内敛雅致,工艺精细入微,让人爱不释手。”在行走和思考中,卢晓侃走出了“非遗+创意”的东阳锡艺活化路径,开发了系列文创锡器。其中仅茶叶罐一项,就结合了东阳木雕、竹编、根雕等技艺,把锡与木、竹、玉石甚至漆等传统材料结合。
卢晓侃研发的与根艺结合的锡制茶叶罐。
传统东阳锡艺以做圆器为主,将锡器半成品套在“车头架”上,围绕一条中轴线旋转加工。其他形状的器物只因做工繁复,成本较高,消费者少,做得很少。经过走访后,对照祖父留下的模具,卢晓侃又发现,东阳锡艺并不止于圆器,旧时也加工方器以及不规则的花器,只是为迎合市场需求、追求经济效益而逐渐简化为圆器。而且,旧时卢姓镴匠经常为大户人家所供养,耗时年余打制嫁妆,除了东阳人常见的“五牲”,还包括汤壶、茶叶罐、针线盒等,甚至花轿顶盖上的四角攒尖顶。于是,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将花器、方器、圆器等工艺融合运用,使得器形丰富多元,温润雅致;在材料上,摒弃传统锡器杂糅重金属的制法,采用纯锡制作,避免对人体产生危害。
卢晓侃研发的卷书形花插。
2020年,卢晓侃还把东阳锡艺中的小工序——立体锻錾“放大”,开发出全新的立体锻錾锡画。他以宋朝名画为蓝本,借鉴东阳木雕的表现手法,将陈容的《墨龙图》、米芾的《白鹤图》等文人画,在锡板上锻錾出《锻墨云龙》《上善若水》等新作,层次丰富,立体可感。依据这一实践,卢晓侃把“金属錾刻”技艺单列出来。近日,省人社厅公布了2023年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开发项目,卢晓侃申报的“金属錾刻”项目入选。
在活化锡艺的同时,卢晓侃还致力于非遗进校园,在杭州拱墅区教育研究院设立锡文化展厅,在寀卢小学、市职教中心、杭州江心岛小学开设锡艺社团课,在横店影视学院开设锡艺课程,2020年又在市职教中心成立培训基地。他指导学生创作的作品,曾获得第二届“黄炎培杯”中华职业教育非遗创新大赛二等奖、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他个人也被评为金华市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杰出创意设计师、八婺工匠等。
“之所以坚持不懈地追溯历史,把东阳锡艺产生的时间往前推进了200来年,就是希望大家能记住这份东阳手艺。”锡艺,惜艺。对于这门承载了先辈智慧的技艺,卢晓侃期待能有更多人成为同行者,让其重归生活。
编辑:杨慧萍
二审:董之震
终审:史莹
歌画东阳 共见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