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淡仙(1852-1908年),名河清,字伟人,又字功大,自号淡仙,别署七十二峰樵者,米家船老大等。诸暨市应店街紫阆村人。徐淡仙自幼秉承祖风,博览群书,诗、书、画皆绝妙,尤擅画兰,闻名于世。
屈原颂橘,陶渊明咏菊,周敦颐爱莲,王冕喜梅,文人对某种花草的喜爱,便是其精神的寄托、人格的写照。徐淡仙喜欢画兰,而梅、兰、竹、菊历来被喻为四君子,所谓“兰与竹菊梅,高节世无比”,由此便可知其高洁的人品了。
兰花是一种植物。可是对于文人画家来说,兰却是一个文化的符号、是他们表情达意的一个载体。在中国古代的大部分文人画家的眼里,兰即香草,象征着一种理想,它可以作为一种操守和德行追求的表示物,也可以作为一种美感的对象化。
《孔子家语·在厄》云:“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变节。”这句话以兰花不因无人赏识而停止开放的高尚情操,来类比君子也应如兰花,保持高尚情操,即使面对穷困也不会动摇自我,告诫人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下,都要严于律己、洁身自好,不因贪图名利而丢了气节。
画家画兰,始于宋末赵孟坚和郑思肖。也许是兰花这种植物的生态很适合国画的工具——笔和墨的发挥,很适合中国历代文人画家普遍具有的清高的、飘逸的、雅兴的、动态的表露,所以自宋后,画兰名家迭出,相继以兰花为载体,把他们的理想、情趣、美感、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往往是五叶三花即形态毕现,情趣盎然。加上艺术书法的题文题诗题句,或寄情或寓意,笔简意赅,意境邃深,辄成珍品。
徐淡仙画兰,到了“嗜”的程度:“因费数十年心力,于根株之盘曲,蒂跗之高下,洗剔泥土,细玩其肥瘦老嫩,得其自然之致。”这是他亲身的劳作实践。纵览古今,切磋玩味,总结前人的经验,对兰蕙的说法进行梳理和考证、进行思考和研究,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他结出了丰硕成果,于是就有了《兰慈考》与《百兰稿》。
《兰蕙考》独创画兰理论和方法,颇有异于前人的真知灼见。《百兰稿》则对古今画兰技法总结集成,书画交融,文情并茂。而徐淡仙所画兰花都带根。他言:“盖兰慈花叶都从根发,有根则聚,无根则散,连根画之,脉络易于贯通。不同梅梢菊枝,仅绘半截,亦自可观。”这种画兰方法叫“露根法”,徐淡仙也因此被人称作“创前人未有之奇,示后人独得之秘”的“画兰圣手”。
俞樾是晚清一代经学大师,他与徐淡仙可以说是诗文之友,颇有交谊。俞樾为《百兰稿》写了序言,还作了贺诗,称赞这部作品,并把徐淡仙视作隐逸高人。而徐淡仙的爱兰、画兰也正如陶渊明咏菊那样映照出自己清雅脱俗的高风亮节。
徐淡仙留下的笔墨众多,而他的手稿《双鱼稿》和刻本《富阳县舆地小志》分别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北京图书馆收藏,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史料价值、文学价值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