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画东阳
歌画东阳 共见精彩
当东阳木雕邂逅东北大学,会生发出什么样的故事?
9月16日,东北大学将迎来十秩校庆。9月9日,一场简朴隆重的捐赠仪式在东北大学浑南校区图书馆举行,1999届校友周凌波捐赠的大型东阳木雕落地屏风《百年树人》揭幕启用。
这座厚重大气、精雕细琢的屏风,由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陈一中设计制作。从设计到完工历时约一年,生动再现了白山黑水间首座由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综合性大学的辉煌历史。
“从东北到东南,从沈阳到东阳,跨越千里只为与最美的木雕相遇,让最好的艺术承载母校的历史。”捐赠现场,周凌波感慨地说。“期待学弟学妹们通过见识东阳木雕之美,来深刻认识母校之强;唯有完整地了解母校历史,才会深刻体悟母校‘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训内涵,及其在‘教育强国’中的典型意义。”
为了设计 他重新丈量母校历史
陈一中至今清晰记得初见周凌波的场景:“背着一个双肩包,坐下来就掏出一张A4图纸,上面用铅笔勾勒出山峦、河流,贴着几张不同时期风格建筑的打印图片。”还没等他回过神来,周凌波已打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播放PPT开始详细介绍。
在长达30多年的木雕艺术生涯中,每次洽谈业务,都是客户提要求,陈一中绘草图。“没想到居然还有客户主动提供草图,虽然此图并不符合东阳木雕设计要求,但是他的认真让我肃然起敬。”接下来的接触,让陈一中见识到了周凌波求实求真的学术精神——他不仅深入研究了东北大学百年迁徙路线,而且仔细分析了将用木雕表现的东北代表性山水,采集收购了东北大学的办学史料,视野遍及东三省、北京、四川、河南、陕西等地,“可以说,为了这份送给母校的大礼,他重新丈量了一遍母校的历史。”更让陈一中感怀的是周凌波的情怀——由他个人独资捐赠这件木雕。
作为一名在北京工作的学者,周凌波先后在不同大学接受了本硕博教育,但他依然认为本科教育对于人的一生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在东北大学时我就读自动化专业,同时参与了诸多文化素养活动。母校四年为我夯实了专业基础和综合素质,深刻影响了我的职业生涯、人生道路,因此我想尽我所能表达对母校的感恩与祝愿。”虽然是名“工科男”,但周凌波非常喜欢传统文化、民间文艺,决定用艺术作品呈现母校百年历史。“初时设想用国画长卷,但感觉载体较为常见,而且很难呈现波澜壮阔的百年时间轴。”周凌波说,直到后来见到东阳木雕,“那种散点构图、焦点透视的艺术表达方式震撼了我,觉得这就是献给母校的最理想的艺术形式。”
在朋友们的辗转介绍下,2022年秋,周凌波走进了位于东阳木雕小镇的陈一中工作室。
风云尽收 一座屏风展示百年校史
如何具象表现东北大学百年来对国家、民族、区域的重要价值?这是木雕创作最大的难点。为此,立足东阳木雕的设计构图原理,在长达3个月的设计过程中,周凌波多次回母校请教,在校友会协助下获得了更多历史细节,以及校史馆、学校摄影师提供的东北大学各时期各校区详细建筑照片。他还查阅了相关硕士论文和档案资料,更详尽地了解北陵、三台、南湖、浑南和秦皇岛分校等各校区的规划深意,解决了各校区的雕刻元素取舍问题。东北大学副校长孙雷以校领导和文化研究学者的身份,对设计方案作了重要修改,提出了完善意见。在东北大学党委书记郭海、校长冯夏庭的支持下,这座百年校庆纪念屏风最终被确定安放在浑南校区图书馆中庭,这是东北大学新校区内的核心建筑,也是一座在全国高校图书馆中名列前茅的现代建筑。
在长5.2米、宽1.52米的屏心内,东北大学百年历史被分成创校、变迁、复兴、发展四大版块,不仅融汇了北陵、南湖、浑南、秦皇岛四大校区,还纳入了北京、三台这两个东北大学流亡时期的重要办学地点。
第一版块内,在高大苍劲的油松掩映下,1923年始建的北陵校区理工大楼巍然矗立,穹顶与硬山顶结合的屋顶、中央楼顶的三角形山花、雕花装饰的外墙,彰显了中西合璧的风格。“建造这样一幢规模宏大、外观壮丽的教学楼,不仅要有雄厚的财力,还要有过人的担当。”周凌波说,面对当时的列强阻挠,张学良校长明确提出:“培养实用人才,建设新东北,以促成国家的现代化,而消弭邻邦的野心。”置于前景的油松不仅是沈阳的市树,更以四季常青、寿逾百年的特征,直指“百年树人”的主题意涵。
东北大学流亡北平的师生参加一·二九运动,背景为北京八达岭长城和四川三台潼川古城门楼。
第二版块变迁,被陈一中视为创作中最难突破的“瓶颈”。因为它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迄于1951年东北工学院南湖校区始建,虽然历时仅20年,但是这个时期的东北大学作为全国首座“流亡大学”,辗转于北平、河南开封、陕西西安、四川三台等地累计达15年,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立等重要历史节点。“画面的安排不能遵循平均律,经过研究后,我们把迁徙作为第二重要版块,面积仅次于复兴版块。”陈一中说,在随后的内容取舍环节,经与校方沟通,最终确定呈现北平和四川两地。“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流亡到北平的东北大学学生率先投入运动,音乐教师阎述诗创作了《五月的鲜花》,成为这一时期家喻户晓的抗日歌曲,至今在母校南湖校区还有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雕塑。”周凌波说,这是东北大学历史中最厚重的一页,在陈一中的建议下,画面将东北大学师生打着旗帜游行的场景,与北京八达岭长城的代表建筑敌楼结合,体现东北大学抗日救亡、为国担当的精神。而四川三台县是东北大学流亡的最后一站,从1938年迁入,到1946年3月迁回沈阳,东北大学从原先的不到300名学生、2个学院,发展到700多学生、3个学院、1个研究所,不仅保存了文脉,更壮大了规模。画面把三台县的地标建筑——潼川古城门楼和长城虚实结合在一起,以此感恩三台县人民提供的深厚滋养,促成了东北大学复土还乡的壮举。
高炉和纪念章
在这个版块的右下角,一组掩映于鲜花中的高炉,展现了又一段特殊的办学历史:1949年3月,以东北大学工学院为基础,成立沈阳工学院;次年又在沈阳工学院基础上成立东北工学院,校址设在今东北大学南湖校区,由冶金专家靳树梁出任院长,隶属冶金工业部。经过半个世纪发展,东北工学院壮大为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同发展的综合性院校,并于1993年更名为东北大学。这座高炉以丰富的寓意,推动画面步入了第三版块——复兴。
东北大学南湖校区,背景为辽宁千山。
东北大学复兴的“主场”就是1952年开始建造的南湖校区,雪松掩映下的校门采用了汉阙造型,延续了北陵校区校门的形制,体现了两大校区一脉相承的文化,校门上悬挂着由张学良老校长手书的校名“东北大学”。“南湖校区的初次规划由原东北工学院教授刘鸿典教授设计,使用了中国传统的轴线布局与院落空间结构,建筑鳞次栉比。在征求校领导和校友会的意见后,选取了信息、冶金、机电、采矿、建筑等五大学馆作为木雕核心元素,它们是南湖校区初创时的经典建筑。”周凌波介绍,五大学馆分处东南西北中,均由当时本校师生设计,融入了大量中国传统建筑精华元素。其中的信息学馆采用了前苏联的“截断设计法”,装饰上具有浓郁的俄罗斯古典主义风格,是南湖校区标志性建筑,也是20世纪70年代沈阳十大地标建筑之一。此版块充分发挥了东阳木雕界画的雕刻技法,结构高度还原、布局错落有致、细节刻画入微、情景交织一体,实现了现代建筑与传统技法的完美结合。
东北大学浑南校区,背景为“老龙头”山海关。
较之第三版块建筑的细腻写实,位于第四版块的浑南校区的建筑近乎虚化,造型简洁的几何形建筑立面,显示着这座仍在完善中的新校区时尚现代的气质。浑河在前方悠悠流淌,在迂回穿插中犹如一条飘带,把新老校区联系在一起,向东奔流注入渤海,入海口是美丽的“老龙头”,东北大学秦皇岛校区就坐落在这方“天开海岳”“以观沧海”的土地上。
错落相衔的建筑背后是连绵起伏的群山,从左到右依次是长白山、千山、凤凰山、闾山这四座东北名山,它们镇守在东北大学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虽然这些名山的地貌构造不同、分布区域不一,但是经陈一中设计组合,居然毫无违和感,不仅保留了各自特色,而且气韵浑然一体,完美地达成了自洽,与浑河共同构成了一幅‘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的壮美景象,实现了对东阳木雕传统山水题材的内涵现代化改造。”对东阳木雕精妙的创意和艺术重构能力,周凌波赞不绝口。
“如果仔细观看,你会发现这幅木雕长卷里还藏着不少彩蛋。”陈一中幽默地说,比如隐藏在月季花丛里的两枚“东北工学院”纪念章,分别象征着创建和改革开放阶段的东工记忆,1950年的纪念章还延续了当年梁思成、林徽因设计的东北大学校徽图案。而在画面的第四版块,浑河之上、雪松背后,有一座宛如蝴蝶翅膀的大桥——三好桥。“1990年,东北大学在毗邻三好街的校区建成了国内首个大学科技园——东北大学科技园,培育孵化了国内第一家软件上市公司——东软集团。”周凌波说,原来想具象表现这座科技园,限于构图紧凑性的要求,就采取了这种含蓄的隐喻方式,用获得全球桥梁设计最高奖项“尤金·菲戈”奖、全球道路成就奖的三好桥来述说这段历史。陈一中对这座桥的美丽形制也是情有独钟,用细腻的刀法将其刻画得活灵活现。
精雕细镂 书画合一呈献校庆大礼
跨越百年风云、遍及东北西南,《百年树人》表现主题之宏大、呈现细节之丰富,具象与寓意结合之巧妙,令陈一中坦言这既是一次高难度的创作,也是一次收获颇丰的学习,刷新了对东阳木雕设计的理念认知。而在雕刻阶段,既要实现时空的交汇,又要达成细节的交融,对技法的选择也相当重要。
“对于这种宏大的主题,由于场景和寓意都非常丰富,通常采用多层叠雕技法。”陈一中说,但是多层叠雕至少需要10厘米的厚度才能完整呈现画面,如此会使屏风体量和画面视觉显得厚重有余、清秀不足,缺乏文人味。为此,他决定采用平面浮雕技法,以仅5厘米的雕刻深度抒写这篇史诗,达成浅浮雕清秀淡雅的视觉效果。这种技法需要在合理保留平面的前提下,逐层压缩,呈现清晰的层次和立体的画面,更加考验工匠的平面掌控能力。在此基础上,陈一中对物象尽可能做到精雕细刻。“他把建筑上的许多细节,像穿枋的造型、窗户的花格、柱头的花纹等,都雕得非常细致,包括窗花、灯具。”大刀阔斧的雄峻山川,细致入微的典雅建筑,让远在沈阳的人们见识到了东阳木雕的魅力。
屏风背后,阴刻有陈一中书写的隶书“北方之强、行稳致远”。这也是东大校友对这座百年名校的真诚祝福。“北方之强出自《礼记·中庸》,引用此语也是立足母校‘自强不息’的校训,期待后来者更加弘扬其‘爱校、爱乡、爱国、爱人类’的优良传统,重振‘北方之强’的风采,行稳致远,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周凌波深情地说。
编辑:赵佳琴
二审:董之震
终审:陈一点
歌画东阳 共见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