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元印记|草鞋
记者 李泽华 钟靖芳
2023-09-27 09:221.5万+阅读


草鞋的历史非常久远,相传为黄帝的臣子不则所创造。它最早的名字叫“扉”, 汉代称为“不借”,据《五总志》一书的解释是:“不借,草履也,谓其所用,人人均有,不待假借,故名不借。

在过去,因为条件比较艰苦,布鞋的价格又十分昂贵,普通人家难以负担。而草鞋以草作材料,非常经济,勤劳的庆元菇民们大多就穿着一双草鞋上山下地,辛勤劳作。

随着时代发展,草鞋在日常生活中已经难见身影。但对于经历过那段艰苦时光的吴方庆老人来说,他还是会每年都做几双草鞋,纪念曾经的岁月。

吴方庆,75岁,举水月山村人,从事草鞋编织已经有50多年的时光。



说起草鞋,吴方庆先给我们展示了他的秘密武器——从他爷爷那传下的全套制作工具。他说他们家几代都以做草鞋为生,制作工具一脉相传,迄今已有180年的历史。这些古老的工具经历岁月的沧桑,留下了不少时光的痕迹。

吴方庆将腰钩用绳子绑在身上,接着将麻绳的另一头固定在耙子上,给我们展示起草鞋如何编织。根据脚型的大小,确定草鞋的尺码,将稻草搓成麻花状,从鞋头开始,在草绳中以波浪的形状反复穿梭。制作草鞋需要一定的耐心,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仔细认真,否则草鞋很容易就会散开。

看着吴方庆娴熟的动作,同行的小姑娘蠢蠢欲动,也想亲自体验一番。亲自上手才发现,编草鞋远不是看起来这样简单,编制的手法、力度和技巧都是要在经年累月中才能积累出的经验。

吴方庆回忆道,自小父亲做草鞋时,他就经常在一旁围观,20多岁的时候就接过了这门手艺。那时的家庭条件非常困难,一双草鞋只能卖到一毛8分钱。算上打稻草的时间,一天不停歇也只能制作3双草鞋。虽然挣的钱不多,但是想到村民们上山下田都离不开便宜实用的草鞋,他还是一直坚持了下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草鞋已经脱离了田间地头,向工艺品方向发展。吴方庆也成为了庆元草鞋编织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他与时俱进,在现代草鞋中编入了各种颜色的布条,深得孩子们的喜欢,在展会上可以卖到上百元一双。

吴方庆给我们拿出了一张珍藏的证书,是在2012年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获得的优秀演示奖。他说现在农村草鞋几乎没有人会做了,现在他已经75岁,再过10年,他也做不动草鞋了,这些年他积极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各种非遗展示活动,就是希望能让大家重视草鞋编织的技艺,把这门家传的手艺传承下去。

推荐专题

庆元印记

我说两句…
2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