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传技艺 古建焕新生 我市建成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重点村6个、一般村29个
歌画东阳客户端记者 张庆
2023-10-11 09:375181阅读

东阳被誉为工艺美术之乡,而作为“国之瑰宝”的东阳木雕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居中国四大木雕之首。“东阳帮”工匠群体将木雕技艺灵活运用于建筑中,融竹编、石雕、砖雕、堆塑等装饰艺术为一体、打造了独具儒家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体系。

在卢宅、蔡宅、厦程里、李宅、官桥、北后周等地,古建群聚,门窗、梁柱、檐枋上的木雕装饰,虽久经岁月洗礼,但仍熠熠生辉。这一“美”的流传,得益于持之以恒的古建保护与技艺传承。不久前,我市的“木雕传技艺、古建焕新生”保护传承实践,获评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

一、资金投入,护古建之形

古建筑是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我市古建筑量大面广,以拥有数量众多、历史悠久、规模庞大、保存完整、品类齐全、艺术价值高的厅堂而享有盛誉。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古建筑保护利用,投入上亿元资金用于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建设,重点开展古建修缮、古道修复、风貌提升、活化利用等四项重点工程。

横店镇官桥村是省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重点村,从2013年至今,该村投入约3000万元,用于古建修缮保护利用。“我们的修缮保护资金由政府拨款、民间筹资、村集体资金三部分组成,为复活古建,一直在持续投入中。”官桥村党支部书记陈晓华介绍说,古建修缮保护利用是民心所向的大事,得到了多方支持,像村中的陈大宗祠就由村民筹资400多万元修缮而成,如今已得到活化利用,成了村庄举办活动的主要场地。

像官桥村这样投入重金保护古建筑的村庄,在我市不是个例。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我市一大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得到抢救性修复。此举也意味着一批濒临失传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挽救,一批濒危的古村落重焕生机。蔡宅、李宅、官桥、北后周等村庄,都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方面成果显著。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重点村6个、一般村29个。

二、手艺相传,复古建之神

拥有4个中国传统村落的虎鹿镇古建资源丰富,青绿山水间精美的古建筑星罗棋布,尤其以厦程里村为著。作为中国传统村落,厦程里村现存42处明清古建筑,有建于明末清初的位育堂、建于嘉庆年间的慎德堂等。

一幢古建便是一部百科全书。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建筑,厦程里村于2017年启动古建筑系统修缮保护工程。经过工匠巧手修葺,原先尘封破败甚至濒临倒塌的古建筑焕发新生,村庄千年文脉得以重新律动。

“一幢古建筑集结了多项传统手工艺,它们不仅承载着厚重的乡愁,更承载着村庄的历史。”厦程里村村两委干部程城刚说,古建筑经过修缮后,村民们穿行其间,一门一柱、一窗一檐,都唤起了他们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凝聚力。木雕作为古建筑上的“点睛之笔”,更是吸引着人们靠近亲近,在凝眸对视间感触历史沉稳的心跳,这便是古建修缮保护的魅力所在。

对于这一点,手艺人应有周深表认同。他正是为东阳传统民居的魅力所吸引,从而走上古建修缮保护之道。“古建筑涵盖木作、泥水作、雕花作、石作、瓦作等多项传统技艺,可以说是集中展示了东阳工艺美术之乡的手工艺之美。”应有周说,一砖一瓦、一雕一琢,古建筑上任何一个细小的装饰件,都是时光流淌的积淀、匠人心性的投射。而他能做的便是传承祖辈的传统技艺,让古建筑“修旧如旧”,神韵不减。

三、产业赋能,传古建之魂

保护历史文物是为了留住历史记忆,更是为了合理地开发利用,助推产业融合发展。

我市一直以来重视并积极推进历史文化(传统)村落古建筑的活化利用,大力做好“古建筑+”文章,探索运用多种活化模式,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农耕体验、传统手工等产业,实现乡村振兴。

在六石街道北后周村,经过修缮的古建筑化身“卢牛茶馆”和“星火六石记忆馆”等功能空间,融入星火六石红色旅游线路,成为游客喜爱的打卡点;在横店镇官桥村,古建与影视“联姻”,吸引各大剧组前来取景拍摄;在虎鹿镇蔡宅村,古建成了研学热地,在重聚人气的同时,传播古建保护传承的意识……

“古建筑是乡村的魂与根,保护它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它的价值能被人看见和挖掘。”陈晓华说,这是一个徐徐图之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目前官桥村仍在打基础阶段,虽然村里的古建筑已经有晗美术馆等文化机构的入驻,并得到影视剧组的青睐,但仍需要更多力量来发现、挖掘、保护它的美,让它闪亮如初。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古建的营造讲究天人合一,它可以有许多种“打开方式”,但如何找到保护和利用的最完美契合点,还有更多门道需要摸索。


编辑:严格格
二审:董之震
终审:史莹

我说两句…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