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坚守 他让象牙榧“重生”
歌画东阳客户端记者 吴旭华 实习生 葛禹飞
2023-10-11 10:083万+阅读

鸡鸣嘹亮,旭阳东升,一天伊始。

晨起挂霜的榧林里,刚过花甲的徐秀凡眺望着属于他一人的日出,宽大的鼻翼贪婪地呼吸着带有某种特殊浓郁香味的空气。在这处山林里孤独地看了17年日出后,这个秋季,他迎来了这种香味的浓度峰值——2760亩香榧林迎来了史上难得的丰产丰收。

这里是东阳和诸暨交界处的斗鸡岩,隶属巍山镇。如今这里是东阳海拔最高的香榧基地之一,平均海拔高度为550米。适宜的环境,养育了珍稀的香榧品种——象牙榧。经十多年不断地筛选繁殖,培育改良,斗鸡岩香榧专业合作社已培植象牙榧200亩,并于2020年正式进入投产期。凭借着修长美观的外表以及松脆细腻的口感,斗鸡岩的象牙榧不仅成功“引爆”了东阳的香榧商圈,更吸引了绍兴等地的榧农前来引种。

一、“榧”起微末

徐秀凡于1961年出生在城东街道湖店村,艰苦的童年铸就了他吃苦耐劳的性格。而让徐秀凡和香榧结缘的,则是源自父亲的“回乡货”。“有一次父亲外出回来,手上拿着香榧,细细的,长长的,也不知是自己采来的,还是别人送的。”父亲亲自炒制的那一捧带有焦香的香榧,始终在徐秀凡的童年记忆里占有一席之地,“直到后来我才知道,那就是象牙榧。”

或是注定要和香榧结下不解之缘,长大后,徐秀凡到香榧的起源地云南闯荡。随着年岁渐长,游子思乡的心日益浓烈,2005年,徐秀凡毅然放弃了在彩云之南一手打下的“江山”,响应“东阳人回归工程”的号召,回到东阳。

“东阳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只有在这里,我的身心才能得到更好的成长。”同年,在经过反复踏勘后,徐秀凡流转了斗鸡岩的3000亩山林,决定在这里打造香榧基地。这里曾是山村,实施整村下山搬迁工程后,山林里处处留着刀耕火种的痕迹,使得徐秀凡几乎不用怎么进行林相改造。但是这里的不利因素也显而易见:约5公里的山路颇为弯曲,而且是砂石路面,往山上运输物资的费用不菲。

“当初为了选择种植方向,也是思考了很久。种蔬菜瓜果吧,靠天吃饭,保质期短,如果深加工的话后期投入很大。”徐秀凡回忆,那时候正是香榧种植的风口,凭着多年来对香榧产业的关注,他觉得在斗鸡岩种植香榧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常年气温较山下低六七摄氏度,香榧不容易有病虫害。村民遗留的宅基地经过平整后,有很大的空间建造加工车间。“香榧加工中堆沤是很重要环节,需要充裕的空间。”在他看来,香榧加工需要精挑细选,若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堆放香榧,那么挑选分类就会变得十分麻烦,品质也会随之下滑。为此,他建造了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的堆沤车间。走进车间,不同品种和等级的香榧分区堆放,一目了然。

二、“榧”雨兼程

“这就是象牙榧,香榧中的极品。”徐秀凡随手捡起一枚香榧,此榧体形格外细长,差不多有成年人的两根指节长,“我种植的象牙榧一般长3.5厘米,最长的可达4.6厘米。”除了长,象牙榧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细,和铅笔杆差不多;且外壳更薄,只需轻轻一捏即可轻松脱壳,内在的“黑衣”较之东阳常见的龙凤细榧也更薄,两指一捻便可脱落,露出色泽金黄的果仁。若论外表,当是精美细致的艺术品。

“长大后,我吃过形形色色的香榧,但感觉都没有象牙榧那么香那么甜。”少时的那捧榧香固然让徐秀凡沉溺,但他更清醒地看到,因为境内大面积种植的香榧品种单调,可以预料它们进入盛产期后市场上激烈的“厮杀”,“人都是有猎奇心理的,生活条件提高后都想吃品质更好的食物,包括香榧也是这样,我就想到了象牙榧。”2008年开始,徐秀凡就在东阳境内的古榧林寻找象牙榧,最终在东白山脚找到了硕果仅存的一株母本。恰好,市香榧研究所也正在培育象牙榧,非常关注象牙榧的种质资源保护。在研究所的协助下,徐秀凡用了差不多一年时间,选出60个香榧接穗,带回山上后培育出60株榧苗。

“我觉得培育香榧苗一点都不难,象牙榧的培育就做到了100%成功。”徐秀凡乐呵呵地说,如果真有什么困难,就是接穗不容易获得,为了保护好母本,必须分期分批剪取。

“他呀,别看他说得这么轻松,其实半条命都搭进去了。”女儿徐灵芝戳穿了“谎言”。

因为山上气温偏低,早晚温差大,为了不让榧苗夭折,徐秀凡将象牙榧接穗带回山上后,不仅用塑料膜逐枝包好,而且每天早上都要开凿冻土,为此他住在了山上,细心照顾榧苗,几乎一刻都舍不得休息。“天热了,他怕榧苗晒伤;天冷了,又怕榧苗冻伤。简直就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冻了,对我们都没这么上心过。”由于经费有限,徐秀凡舍不得请工人,所有的林间管理工作都是夫妻俩承担,实在忙不过来就抓女儿女婿的“差”。“就连大年三十也放不下,快要吃年夜饭了还要上来看一眼。”徐灵芝说,冬天斗鸡岩经常下雪,车子无法上山,父亲就把各种物资扛上山。

长年累月在艰苦环境中劳作,2014年,徐秀凡突发心肌梗塞,做了心脏搭桥手术。为了应对突发情况,家人不允许他再住在山上。于是他又开启了“早五晚八”的工作模式:凌晨四五点就开车上山,晚上八九点才下山,一年到头,风雨无阻。也就是这一年,培育了6年之久的象牙榧开始挂果。次年,摘下的象牙榧可以炒制一小锅了,徐秀凡请了专家品尝后,大家一致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于是2016年他开始扩大象牙榧的种植规模。在嫁接环节,他披挂上阵,每天坚持嫁接100株左右。“嫁接做起来倒是不难,可后续要保证高存活率,可就难了。”因山上常年多雨,每年都有少量株苗被冲刷下山;加上处于深山,鸟兽不绝,常有野猪等野兽撞断或拔起植株,连根啃食,去年就被野猪一次性糟蹋了100多株。因此,徐秀凡年年都要补种扩种,一年到头忙不完的活。

为了让香榧有更好的生长环境,早在2014年,徐秀凡就在财政、林业和农业等部门的支持下,申请了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香榧基地示范项目,投资1200万元,干砌了块石挡土墙,防止水土流失并确保榧苗不被冲走,又完善了喷灌系统让榧苗摆脱干旱威胁;同时建成了晒场,实施了部分路面的硬化。

“我是用其他2000多亩的香榧产出来养育象牙榧的。”徐秀凡感慨地说,直到2020年,象牙榧才真正实现了量产,整个培育期长达12年。其间投入,就靠着他种植的“东榧1号”“东榧3号”“龙凤细榧”等常规品种的产出。这些年,他已陆陆续续投入3000多万元。也就是2020年,他创办的市同福农林发展有限公司被评定为浙江省林业重点龙头企业。

三、“榧”回路转

千年香榧三代果。香榧的生长期,要用三年来接力。

自决定种植香榧以来,徐秀凡已过了五个“三年”,并朝着第六个圆满的“三年”进发。一路走来虽有坎坷,但更多的是收获。“起初种香榧的时候,还是物以稀为贵,价格高达上百元一斤,可随着种香榧的农户越来越多,香榧产量剧增,青果价格也跌至4元一斤,整体是处于亏损状态。”但得益于徐秀凡的慧眼,使得斗鸡岩香榧基地有了“象牙榧”这一招牌,在2013年被评为浙江省森林食品基地。而在2012年,他种植的香榧就被评定为无公害产品,如今他已瞄准了有机产品申报,每年送样品检测。

一粒好榧,不仅要熬过四季的历练,还要在成熟之后经烈火焚烤,才能成为盘中珍馔。

因为承载了父亲炒象牙榧的记忆,所以徐秀凡在炒榧环节也是亲力亲为,下苦功到处拜师学艺,坚持香榧炒制传统工艺,通过观察火候大小、香榧外壳色泽,最终摸索出了最适合炒制象牙榧的技术,实现了一口锅120斤香榧不断翻炒。在多年实践基础上,他不仅制订了斗鸡岩香榧的加工企业标准,还参与制订了东阳市香榧加工团体标准,市内外的许多香榧企业都慕名请他加工。“机器炒榧省时省力,可味道终究不如人工炒制的。”徐秀凡说,香榧炒制技艺已成为非遗项目,他正在培训女儿和女婿,让这门技艺后继有人。徐灵芝和丈夫吴宇峰原本从事建筑行业,2020年回到父亲身边,帮忙打理香榧线上销售。“3年来,由于父亲的坚持,斗鸡岩香榧基地的产出不减反增,今年产量可望达到30万斤。”徐灵芝动情地说,“父亲那代人,吃苦耐劳都是刻在骨子里的。”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如何让香榧成为山区百姓的致富果?2013年,徐秀凡牵头建立斗鸡岩香榧专业合作社,带动了315户农户种植加工销售,成为浙江省最大的香榧合作社。不仅如此,从2020年起,他还积极向外推广象牙榧。新昌的象牙榧最早就是从他这里引种,而后,诸暨、嵊州、浦江、景宁、松阳等地,都从他这里引进种苗和接穗。让他遗憾的是,东阳象牙榧“墙内开花墙外红”,“由于外地注册了象牙榧的品牌,以至于市场上都不知道象牙榧最早的产地是东阳。其实,浙江省内来说,斗鸡岩才是象牙榧的重生圣地。”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17年坚守这片山林,徐秀凡把育香榧、炒香榧当成了乐事,“我并没有觉得种香榧多么辛苦多么艰难,只是觉得人生在世,必须要有一份值得坚持的事。我要做的,就是让我手中出去的每一粒香榧,都能带给人美好的享受。”


编辑:严格格
二审:董之震
终审:史莹

我说两句…
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