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万年 原来你是这样的东阳 两套书厘清古今东阳“身世”
歌画东阳客户端记者 吴旭华 实习生 葛禹飞
2023-10-18 09:113万+阅读

东阳,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面对这个问题,许多人会给出“三乡一城”的答案。没错,教育之乡、建筑之乡、工艺美术之乡、影视文化名城,这是自唐以降特别是宋代至今东阳的标签。教育之乡涵养的“十百千万”人才大观、建筑之乡缔造的全国县级市建安产值冠军、工艺美术之乡培育的木雕和竹编两朵嘉卉,更有20世纪90年代以来影视文化名城打造的“东方好莱坞”,让东阳成为八婺大地上风标独具的“显眼包”。

由市委宣传部编写的《浙江文史记忆·东阳卷》

由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纂的《歌山画水最东阳》

然而,唐以前的东阳,有着什么样的身世和形象?近日,随着《浙江文史记忆·东阳卷》和《歌山画水最东阳》两套书的问世,让人们对位于浙中丘陵地带的东阳“一眼万年”。其中,《浙江文史记忆·东阳卷》由市委宣传部负责编写,《歌山画水最东阳》则由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纂。两套书不仅为东阳厘清了无数隐秘的脉络,还明确划分了不同时期的体系隔断,构成了更为系统的文史记忆。“这是我们对这个城市的敬仰和热爱,也是一个城市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市政协文史专委专职副主任、两书主要编纂者张忠鸣不胜感慨,“希望这两套书能帮助大家更清晰地了解东阳、认识东阳、热爱东阳。”

1、两个地名对应两个文化圈

关于东阳地名的来历,完全可以打一场纷纷扰扰的“口水仗”。“历史上我们足下的这片土地曾经叫吴宁。”张忠鸣介绍,东汉兴平二年(195)析诸暨设吴宁县,隋开皇九年(589)又废吴宁入诸暨,分五乡入乌伤(义乌),吴宁县先后存在394年。“吴宁这个地名,带着会稽山文化的印记。吴宁县在会稽山的南端,是古越国的大后方,远离海侵、战争,是片安宁、繁华之地,适合部落生存发展、人类文明成长。”张忠鸣认为,正因如此,东阳境内才会遗存众多土墩墓。

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分会稽郡为东阳郡。东阳之名,缘于其位于濲水(衢江)之东、长山(金华山)之阳。当时的东阳郡地处浙中金衢盆地,管辖范围向东可延伸至今天的东阳、磐安,向西则囊括了今天的衢州。唐垂拱二年(686),以废吴宁故地及义乌东冲要地设为东阳县,隶属婺州。东阳从郡名成为县名。而东阳郡则改为婺州、金华府。因此,东阳的地名,带着鲜明的金华山文化印记。

随着本世纪初浦江万年上山文化的发现,可以清晰地看到,无论是会稽山文化还是金华山文化,都深受上山稻作文明的滋养。“如果抽丝剥茧、精细刻画,我们可以说,上山文化时期是东阳文明的起源,会稽山文化时期是东阳文明的发扬,金华山文化时期则是东阳文明的定格。”张忠鸣认为,万年东阳文明史,东阳先后接受了上山文化的影响、会稽山文化的润泽、金华山文化的熏陶。

上山文化的稻作农业、石器陶器、村落定居三大文化形态,至今仍可在以东阳小鹰山遗址为代表的众多新石器遗存中找到证据。会稽山文化中的古越文化,除了让东阳人“民朴而勤”“不轻去其乡”,还让其在骨子里好勇尚气、争强斗胜、峻烈轻死,催生了宋代东阳5位武状元、明末许都“白头军”起义、北伐时期的名将金佛庄等铮铮铁骨。会稽山文化中的大禹文化,在东阳境内留下了众多大禹治水相关的地名,更培育了东阳人不畏灾难、人定胜天的精神。一个突出的例子是,东阳先民运用大禹“疏导治水”“高高下下”“钟水丰物”等办法,于东汉建造了洲义堰,唐代修建了都督堰、富民堰,元代建成了南溪堰,明代修筑了环清堰、灵坦堰等,新中国成立后所建的横锦和南江水库,更是大禹精神的当世写照。而以“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励精图治、富国强兵”为特征的勾践文化,则深刻地启迪了处于“四塞之地”而无交通便利也无资源禀赋的东阳,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精工善艺、无中生有,大气包容、走南闯北,催生了众多优势产业集群。

“东阳隶属于会稽山文化圈期间,会稽是浙江的政治文化中心,吴宁是会稽山文化圈的核心成员。”张忠鸣指出一个细节——隋开皇九年(589),当时从诸暨分立独设的吴宁县,又被并入诸暨,从东阳郡复归会稽郡,主要原因可以视为接受先进文化的洗礼,因为当时的金华、衢州一带还未得到有效开发。也是在这个时期,东阳人厉文才成为浙江省第一个贞观进士。

公元686年,吴宁复县,改称东阳,从此东阳文运开启,人文兴起。唐宋以来,浙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会稽转移到杭州,金华的优势逐渐彰显。此期的东阳,深受金华山文化圈影响,孝义文化、教育文化、百工文化成为东阳显性文化标识。

2、金华山文化圈时期东阳领风骚

金华文化圈,包括长山(今金华市区)、乌伤(今义乌)、永康、吴宁(今东阳)、丰安(今浦江)、太末(今龙游)、新安(今衢州市区)、定阳(今常山)、平昌(今遂昌)九县。为了抗衡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会稽山文化圈,1700年前的金华,就喊出了“浙中崛起、共建大金华”的口号。

在这个进程中,东阳因“形胜之美甲于他邦,土地贡赋非他邑可比”,在金华文化圈居于龙头地位。张忠鸣认为,东阳这一地位确立的标志,就是公元777年东阳成为婺之望县。宋代东阳为一等县,元代为上县,明代为大县,民国是一等县,始终名列前茅。

教育文化是金华山文化圈时期东阳的显著特征。张忠鸣幽默地说,1000年前东阳就开始建设“学习型城市”。《东阳县志·风俗》记载,东阳“士爱读书,大家子弟无不从师爱学,有志者习举业,迟钝者亦通章句,知礼义之方”“士类骈集,才气学术项背相望”。而这一行动的载体,就是东阳境内林立的书院和义塾,从唐代至清代计有106处,难怪《宋宝祐东阳县志》称“诗书讲诵相闻,旁郡他邑不及也”。重教兴学的风气,让东阳历史上出现了4个人才高峰:唐代东阳是浙江进士最多的县,仅厉、舒、冯、滕四大家族就有15名进士;南宋葛、乔、厉、马、何五大家族士子位及宰辅,时称“东阳开五府”,涌现了进士142名、武状元5名;民国时期,邵飘萍、金佛庄为代表的革命先驱,严济慈、葛正权、蔡希陶为代表的科学巨匠,杜佐周、葛绥成、郭人全为代表的文教大家,令东阳显赫于八婺;当代东阳的“十百千万”人才盛况,更是令人瞩目。

有意思的是,500年前,东阳人开始建设美丽乡村。早在南宋,身怀绝技的东阳人就以木匠泥水匠为核心,组成建筑行帮“东阳帮”,承建临安皇宫;明清时,“东阳帮”抱团闯天下,省内的“上八府下三府”,省外的江西、安徽等地,都留下了东阳人行艺的足迹。东阳的木雕、竹编技艺达到巅峰,以木雕装饰的“大宅门”在江南地区鳞次栉比,独具儒家文化特色的东阳传统民居体系大行其道。这些豪华精致的宅院,和村落里的道路、桥梁、牌坊以及山林、河流、绿化等互为倚靠、互相借景,形成了巧夺天工、宛若画图的美丽乡村。如今,省内以及古徽州地区的古村落,仍历历可见东阳百工文化的痕迹。

3、深厚积淀催生出“三乡一城”

浸淫于金华山文化的东阳,得教育文化之优势而孕育出教育之乡,又因百工文化而花开两朵,生成建筑之乡、工艺美术之乡。探究其背后的成因,皆离不开东阳人“要做就做最好”的“最文化”追求,也因此才会成就全国著名的“三乡一城”。

在张忠鸣看来,东阳的“三乡”文化还离不开金华山文化时期孝义文化的濡染。这是会稽山文化中一度稀缺的文化基因。“古越时期,越国没有建立礼义廉耻父慈子孝的伦理观念,父杀子、子弑父的悲剧屡屡发生。勾践之后,越人三弑其君,霸业走向衰落。”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开始推行礼乐文化,尤其是两汉时期标榜以孝治国。三国两晋时期,东阳出现了以孝闻名的斯敦兄弟、许孜父子。宋代端平年间,东阳县城建兴孝祠,祭祀6位孝子;明清两代割股疗亲载入史志者达40多人;民国时期东阳尚有“五孝子”。孝子之多,孝风之盛,使得东阳“孝子之乡”名播千里。而历史上东阳人更雅好义举,东阳金义门在宋代就与浦江郑义门比肩,明代则有凤山楼义门、锦溪卢义门、松山包义门“三义门”。义市、义学、义塾、义庄、义渡、义亭、义桥、义冢等公益设施更是不胜枚举。

“因为有了孝义文化,所以翻开《歌山画水最东阳》这套以‘三乡一城’为主旨的书籍,不难发现东阳人捐资设立的各个教育基金,都是义学、义塾、义庄等文化在当代的延续。”张忠鸣解读,东阳影视文化名城的“新名片”也是孝义文化的产物——古代横店即是义市,横店集团创始人徐文荣所倡导的“四共”理念,其实是孝义文化在当下时代的新产物。“教育涵养美,东阳人的百工技艺因为有教育文化的加持,因此审美品位高,东阳木雕鬼斧神工,东阳竹编精细绝伦,东阳民居美轮美奂。这种美的追求延续到今天,从物质上升到精神,从自然材料加工上升到光影技术运用,催生了影视文化产业。影视文化名城因美而生,更因孝义而由一镇至一县乃至辐射金华全域,跨省传播到西部地区。”三乡一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万年文史,浩瀚如海。一眼万年,惊艳时光。

无论是“崇文重教、精工善艺、大气包容、创新图强”的东阳人文精神,“勤、勇、韧、能、义”的东阳人五大特质,“走南闯北、敢为人先、无中生有、点石成金”的东阳人创业创新精神,都可以从历史长河中找到源流,在这两套书中得到诠释。诚如意大利学者克罗齐所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唯有尊重历史,才能让历史照进现实,照亮前行的道路。


编辑:厉欢欢
二审:董之震
终审:单昌瑜

我说两句…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