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政府、乡供销社、乡信用社、乡小学、乡卫生所组合起来,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一个具体形象,每一个叫“乡”的行政单元,大约都有。朴实的农民觉得,这组合就是新社会新气象,共产党带我们去过好日子了。
其中供销社,它是乡村市场的主导,连接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纽带,农民的知心朋友。采访“老供销人”,说起当年的供销社,他们一脸自豪,说瑞安供销社有七十二个离休干部,厉害吧。
摄影师镜头里的老供销社
摄影师陆陆续续拍下的老供销社——
仙岩供销社旧址
仙岩供销社旧址,在河口塘,地理位置好。仙岩地跨温瑞塘河两岸,北接梧田、南白象,南连塘下、莘塍,历史上曾设仙岩区(1952年由塘下区析置,辖仙岩、丽岙、梓岙、罗南4乡,1957年撤销,并入塘下区),仙岩供销社显然举足轻重。
老照片上,仙岩供销社的老建筑体量不小,三层水泥楼房,两个阳台,三十六扇窗户,当初肯定是庞然大物巍巍然。照片是十几年前拍的,“瑞安县仙岩供销社”几个字已不在了。
平阳坑人民公社供销部旧址
平阳坑人民公社供销部,为什么叫“供销部”呢?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进入高潮,基层供销社与国营商业设在农村的机构,合并改组为人民公社供销部,看来“部”比“社”厉害。那个时候叫“大统”,连公私合营商店、合作商店、个体商贩都九九归一,一切商品购销由供销部独家经营。平阳坑人民公社(包括平阳坑、凤翔、大南、清祥、顺泰一片)供销部,大概就是在这背景下产生。
平阳坑老街上的老建筑还在,八间砖木楼房就像身板硬朗的老人,听说当年飞云江上游洪水一来,水漫到供销社屋里的记号还在,不知那些惊心动魄的抗台抗洪故事,是否还在“老供销人”的口中流传。老房子上,背街的“平阳坑人民公社供销部”十个大字,均匀布局在八间屋檐下,白色灰塑,六十多年了竟然完好,简直熬成了文物。
塘下供销社旧址
塘下供销社旧址。当年塘下是一个区(包括塘下、鲍田、海安、场桥、梅头、仙岩、丽岙一片),这里是区公所所在地,有供销社、粮管所、税务所、工商所、农技站、文化站,这是一个“区”的格局。在农业发达的沿海平原,集镇密布的塘河两岸,水运便利的码头地,为农服务的供销社大有作为。1979年塘下区供销社生产资料专业商店被评为浙江省先进集体,1981年塘下区供销社被评为温州市先进单位。塘下供销社在塘川街,紧靠塘河码头,老建筑的墙面粉饰过,金色很显眼。
城关供销社旧址
城关供销社旧址在哪里?“老供销人”说,城关供销社旧址在吊桥头,解放东路与涌泉巷交汇处,一排十几间店面。城关是个什么概念呢?城关,即城区。简单地说,1949年9月瑞安置城区,1956年撤城区并入城关镇,1958年置城关人民公社,1959年置城关镇,1961年恢复城区,下辖城关镇、横山乡、隆山乡、北龙乡、北麂乡,后又增设了红旗乡。1989年撤城区,撤横山、隆山、红旗乡,归属城关镇。1992年撤区扩镇,东山镇并入城关镇,地域够大。城关供销社也是不会不牛了。
北麂供销社旧址(陈振清 提供)
北麂供销社旧址,在海利村,供销社是岛上最热闹的地方,水产公司、盐站、粮站、信用社、邮电所、乡政府在一块,是一个岛的办事中心。如今老建筑仍在,挂着“瑞安市飞云中心供销社北麂分社”的牌子。
马屿供销社旧址
马屿供销社旧址,在双屿北路,听说是瑞安体量最大的乡村供销社,现在看去还可以用雄伟形容之。新华供销社旧址在前池村,新华乡是属于塘下区的一个乡,后并入鲍田乡,“新华供销社”五个字还在,建筑很老了。碧山供销社旧址在前村村南路,“碧山供销社”五个楷体字很古朴,下面是超市广告。湖岭供销社旧址在兴湖路上,如今也开着超市。外桐供销社旧址在大路村,欧式老建筑依然健壮。
新华供销社旧址
碧山供销社旧址
湖岭供销社旧址
外桐供销社旧址
摄影师一一拍下,存个念想。
供销社:好汉不提当年勇
供销社有悠久的历史。史志载,1949年底建立瑞安县供销商店,旋改为瑞安县供销合作总社,至1952年底全县有基层供销社38个,入社农户8.2万户,股金14.6万元。1954年改名为瑞安县供销合作社,为全民所有制。1956年全县的区设供销合作社,乡设供销站,部分村设分销处,大致格局一直这样。至1957年,供销合作社迅速发展,形成了一个上下连接、纵横交错的全国性流通网络,成为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这是供销合作社发展的黄金期。有点买卖都在供销社,紧张的物资凭票证供应,什么布票、煤油票、香烟票、糖票,有五花八门的票。供销合作社与国营商业机构分分合合,合合分分,1977年最后分开了。两者怎么分工呢?简单地说,国营商业负责城市这一块,供销社负责农村这一块。
查资料,供销社的业务有商品销售,买卖生活用品如盐、糖、酒、棉布、百货、五金、煤油,农业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薄膜、农具,1963年瑞安县供销社农业生产资料站曾被评为浙江省财贸方面先进单位。
有农副产品购销,如生猪、禽蛋、土红糖、棉麻、茶叶、蚕茧、土纸、皮毛、蜂蜜、中药材、木炭、油桐籽。当年农民生产的土红糖、土纸,都是供销社收购的呢。
有废旧物资收购,如废铁、废铜、废铝、杂骨、破布、废纸、废塑料。收购站,收破烂,就指的这个。
至今犹记,家家离不开供销社,买盐、买酱油、买火柴、买肥皂、买煤油都要去供销社,村路上常听到的打招呼是“哪里去”“去供销社买点东西”。供销社自有店铺格局,营业员站在柜台里面,顾客站在柜台外面,不像超市的敞开式。你想买哪样东西就用手指指,问多少钱,而不讲究什么品牌、型号、材质、产地、生产批号、出厂日期、营养成分、添加剂,听都没听说。
人们相信供销社,相信供销社老张老李,有空闲也到供销社转转,店堂外站站,谈谈粮食年成,谈谈新推广的化肥与良种,听点社会新闻小道消息,堪比群聊。这里是乡村的“芯”,许多功能都是从这端生发出去。在供销社上班是美差,能和供销社的老张老李拉上关系,算是地方上的能人。
供销社,叫人怎么不想你
横山供销社旧址
怀念供销社是必然的,中老年如今想起小时候去供销社打酱油,想起去供销社用2分钱买糖粒,还是甜滋滋的。今年春我与家人去集云山游玩,看到横山供销社旧址被“美丽乡村”起来了,非常漂亮与怀旧。想当年,一棵大树,一个佛殿,一块风水宝地,驻扎一个供销社,村民喜欢来“打卡”。这儿的地名叫猪头岩,从山下到山上要爬山岭,供销社职工背着货物上山做买卖,被誉为“背篓精神”,一心为民、不怕吃苦、持之以恒的精神。当年“老供销人”的敬业佳话,一直流传。
我的亲家老王说,那个时候家在城关,人在山区供销社上班,只顾工作难顾家。岁月悠悠,大起大落,横山老供销社六间旧房子倒坍了,老百姓怀念它,于是在供销社旧址(包括乡政府、邮政所、广播站、小学旧址)打造了一个美丽乡村景点,人们坐在树下休闲也在怀旧,想想共产党的好。
看看书刊里描述的乡村供销社——
阿志是仙降供销社营业员。当年想做新衣裳,要先到供销社买布,方言叫剪布。他按你身高和布宽,计算出至少要剪几尺几寸布,然后“呼呼呼”地量布,转眼间“啪”地一抖,布匹已在要剪开的地方成了对折。然后问:剪下了?客答:剪下。然后剪刀叉开“嗖”地一下,一放下剪刀就报出钞票和布票数额,叫一口清。
(陈思义《神仙降临》)
记得儿时,海上流动的人口上万,特别是来自福建的白色单帆的渔船布满了港湾。每当刮风的日子,岛上到处都是来自各个地方的渔民,不同的方言此起彼伏。供销社里更是人头攒动,不少渔民赶来购物,这里成了他们临时的家。当然,也有不少渔人聚在副食品柜台前,或围在院子的角落,一边喝酒,一边嗑着花生米。
(陈振清《记忆中的双北供销社》)
卫生纸由温州市供销社下属单位——温州日用杂品公司统一经营,公司下设卫生纸经营组,专门负责卫生纸的收购销售和原料供应。先在瞿溪设立卫生纸收购站,后为方便纸农就近销售,分别在温州藤桥和瑞安潮基岩头设立收购点。
(林志文 周银钗《泽雅造纸》)
供销社,老树开了花
后来的供销社怎么样?
潮起潮落,风光不再,遍地开花的商家店铺把它挤到边缘。在改革试点中瑞安供销合作社改为集体所有制,成立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清股扩股,摸着石头过河。后来,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用一个“包”字,激发积极性,提高效益。人们记得深刻的是1999年之后,供销合作社实行产权制度改革,产权转让,职工转岗,重建股份合作企业,重组基层中心供销社,参与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互联网在颠覆传统商业流通方式,供销社怎么办?
迂回曲折,一言难尽。
转折点。2006年瑞安率先开展 “三位一体”(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新型合作体系探索,全省还在瑞安开了农村新型合作经济工作现场会,培植新生事物。有为才能有位,为农才能兴社,供销合作社从而风生水起。
马屿为农服务中心
社会大步向前,瑞安探索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供销合作社回归了,在马屿、平阳坑、陶山等为农服务中心,我们看到了新业态与新探索,如长篇报告文学《大道兴农》(俞颖、陈关杰、潘勤勇著,红旗出版社)所说,探路15年来,瑞安给出了切合自身的答案:以生产合作为基础、供销合作为核心、信用合作为支撑、农合联为主体,强化“农有”“农治”“农享”理念,大力推进农业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让农户享受到了实在的改革红利。
许多人来瑞安参观取经,供销合作社名声大振。
作者简介:陈思义,浙江省作协会员,瑞安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瑞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瑞安市报告文学学会顾问,瑞安市玉海文化研究会顾问,曾出版专著《记录:非遗与老手艺》《白乌兆瑞》《绿阴冉冉》、散文集《山水与文化的细语》《有情即文章》、歌词集《送人玫瑰》等,主编《千年瑞安》《每逢佳节》。长期从事文秘和新闻工作,曾任瑞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中共瑞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瑞安日报》总编。退休后举办陈思义文秘讲堂,坚持公益教学十年,传授文秘知识与实践经验,一年一届,学生共二百八十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