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迹犹存“孝顺里”,沾馥后人扬孝风 虎鹿孝文化旅游地图亮相葛宅
歌画东阳客户端记者 吴旭华
2023-10-25 10:391.9万+阅读

历史上的东阳,曾有一处以“孝顺”命名的里闾——孝顺里。

此名在东阳形成的时间,最早可追溯至东晋时期。

约1700年过去,“孝顺里”之名早已不存,其地又是否安在?

10月21日,虎鹿镇葛宅村第七届孝文化节举行,虎鹿孝文化旅游地图首度亮相,隐没于历史深处的孝顺里也随之浮出水面——孝顺里,即虎鹿镇葛宅村的前身。

这个古老的地名,在历尽陵迁谷变后依然陈迹历历。

“孝顺里因西晋时期的大孝子许孜而得名。许孜去世后葬于虎峰,而他的父亲许德葬于鹿峰,两峰遥遥相对,因此后来有了虎鹿的地名。无论是孝顺里还是虎鹿,两个地名都以孝文化为核心,这也是我们抱团打造孝文化旅游品牌的基础。”虎鹿镇党委书记包振波在葛宅孝文化节上“揭秘”,“我们将立足孝文化,围绕孝文化旅游地图,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把纸上的地图变成现实中的文旅产业,让孝顺里的遗风余泽,真正沾馥后人。”

彰显首位度,护持孝文化

虎鹿孝文化旅游地图为何选择在葛宅村发布?这是因为许孜是葛宅人。

“葛宅的兰坑坞是许孜故里,兰坑坞古称蓝硎,是东阳现存最古老的村落之一。”葛宅村支书、村委会主任葛煊炜说,葛宅村北有一处“花园岗”,就是当年许孜花园故迹。许孜的儿子许生也是孝子。葛宅村后曾有一座旌表许孜和许生父子的牌坊“许孜石门”,直到清代道光十年(1830)遗迹犹在。

关于许孜的传说是虎鹿镇最独特的文明标本,后人追慕许孜的孝行,在他去世后称其居所为“孝顺里”。然而,彰显葛宅在虎鹿孝文化旅游中的首位度,绝不仅限于这种地缘优势、人文基因,而是其在9年前就开始举办孝文化节,除了2020年和2021年因疫情而停办,至今已举办了7届,内容越来越丰,影响越来越大,村民对孝文化节的认同感越来越强。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中秋节后,葛宅村两委发布了将举办第七届孝文化节的消息,村民就开始自发捐款接龙,你五百他一千,截至活动开幕当日共捐款近7万元!

“许多村民都是父子、婆媳、兄弟姐妹接力捐款,体现了传承的力量。”葛宅村监委会主任葛茂荣说,乡贤葛建利、葛建玲、葛小龙姐弟仨每次举办活动都积极捐资,这次又和子女们主动捐款。葛宅行政村下属的自然村村民也参与其中,而且捐款者中年轻人占了较大比例,“由此可以看出孝文化在葛宅是真正的深入人心。”

在葛宅,老年人被当成了“宝”。家有一老犹如一宝。村民争相孝敬老人,村干部更将老年人的冷暖放在心上,老人们有什么事,村干部随叫随到。每次体检或者打疫苗,葛宅村的志愿者都开车接送老人们。葛宅村孝敬老人名声在外,还感召了公益组织、社会机构前来慰问或义诊,老人们因此享受到更多的福利。最重要的是,通过老人们的口口相传,葛宅村的孝文化成风化人。每次村两委在村民微信群里发布老人体检的消息,住在城区的年轻人都会自发赶回村里,加入接送老人的行列。

村落串成链,共享更共富

虎鹿镇如何才能做大文旅产业,靠什么吸引并留住人和资本?

这是虎鹿镇党委、政府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提到山,虎鹿最脍炙人口的就是东白山,虎峰、鹿峰多年来被人忽略。但是观看卫星地图,可以清晰地发现,虎鹿镇的村庄基本上分布于虎峰和鹿峰夹峙形成的狭长谷地内。而且,这两座山大有文章可做:许孜的父亲征南将军许德,镇守白峰岭关。许德墓在鹿峰下,许孜墓则在遥遥相对的虎峰上。许孜墓旁原有资福寺,俗名虎峰寺,建于唐咸通二年(861)。宋宣和年间,虎峰寺毁于大火,相传寺内所藏经卷像石头一样硬,用手指叩击会发出声音,连大火都无法焚毁。目前,虎峰寺遗址尚存,唐代遗物仍在。

通过梳理孝文化资源,可以发现几乎涵盖了虎鹿镇至少一半的村庄和景点。其中,葛宅村北面由古官道改建而来的县道,自西向东串连起合力、燕山、厦程里、虎峰、葛宅、蔡宅、溪口等村庄,这条线上有3个中国传统村落,古建筑星罗棋布,孝文化各具特色,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已经初成气候,可以推出孝文化研学旅游线路;而以山水资源论,东白山、虎峰、鹿峰三山成鼎立之势,连接起东白山范围内的白溪、西垣、尚周、西坞,鹿峰毗邻的白峰、东山、孙宅,虎峰倚赖的燕山、石孔塘等村庄,这些村庄不仅拥有独特的山水、美食、建筑、风俗等旅游资源,而且作为中国传统村落的西坞、保留众多传统民居的石孔塘都非常适宜发展民宿,通过打造孝文化山水旅游线路,可以激活山林隐逸疏放之美。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村庄都有独树一帜的孝文化。比如厦程里有俗称“中华第一民宅”的位育堂建筑群,“娘厅”位育堂居于正中,8个儿子所造的8座厅堂居于两侧,形成了“儿厅朝娘厅”的格局,俗称“八面朝厅”,正是孝文化在建筑中的折射。溪口村刘氏系宋徽宗于政和二年(1112)赐封的刘金氏义门后代,村中刘氏宗祠堂号“永思”,取“孝子慈孙,恭敬岁旦,除腊拜瞻,咸若高曾祖考如在,孝思永远勿替”之意。白溪村外的白峰岭关,就是许孜之父许德镇守之地。西垣等村盛产香榧,芽、花、果三代同堂,俗称“千年香榧三代果”,被视为植物中的孝文化典范。东山孙氏有南宋嘉熙二年(1238)进士孙德之,曾任秘书中丞,晚年还乡后建文昌楼,文天祥为之作《文昌楼记》。孙德之的曾祖父孙琛因剿匪而死,孙德之的祖父和叔祖向朝廷讨得谥封“成忠”,家族因此博得“忠孝世家”的美誉。

“通过改造提升县道,加宽路基,种植观赏型行道树,可以在短期内推出孝文化研学路线。”葛煊炜认为,如果沿线村庄就此形成共识,积极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围绕孝文化深挖村庄的建筑、民俗、美食、技艺等资源,推出各自的特色研学项目,不仅可以资源共享,而且可以携手共富。比如葛宅村承接的研学团队,除了在葛宅体验葛巾制作、活字印刷的研学项目,还可以到蔡宅学习红色文化,体验踩高跷;到厦程里参观古建筑,体验秋车和抬阁,等等,从而实现资源和收益共享。而这种抱团拓展研学市场的模式,正是基于孝文化研学路线提供的资源集聚,不仅可以让游客快速转场,用最短路线游览最多景点,而且可以增加旅游停留时间,为当地的民宿、餐饮等行业带来大量客流,同时助力各村的土特产销售。

孝行养民志,移风又易俗

“推出孝文化旅游路线,不仅仅是把资源变成资本,把美景变成钱景,更在于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全社会形成推崇践行孝文化的氛围,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辨风正俗最其上’。”虎鹿镇镇长方颖潇认为,这才是虎鹿镇发展孝文化旅游的应有之意。

“安利之要,不在于它,在乎正风俗而已。故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不可不慎也。”王安石在《风俗》一文中道出了移风易俗的重要性。葛宅村大兴孝文化的同时,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其中一项就是白事简办,老吾人之老以及人之老。按照传统风俗,葛宅村老人去世后出殡归来要给送行者分发红包“五七”时女儿回村要向村民和亲友分发白糖,仅此两项开支每人平均30元。在葛宅村两委倡导之下,这两项开支如今已经取消,部分村民将这些资金赠予里,资助公共事业如村居家养老中心,以此厚养其他老人。这项倡议实施3年来,得到多位村民响应,甚至有老人在去世前把存款捐给村里,如八旬老妪葛六姣去世前嘱咐儿女要把1000元存款捐赠村里,以此报答村里对她的厚待。葛煊炜表示,葛宅将挖掘整理村里的孝敬故事,把传统孝文化和新时代孝行有机融合,向游客宣讲,让游客在沉浸式孝文化旅游、体验式孝文化研学中,把孝心带回家,让孝行代代传。

编辑:杨慧萍
二审:董之震
终审:陈一点

我说两句…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