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画东阳
歌画东阳 共见精彩
提到传统村落,很多人会思考如何保持其传统面貌和文化。然而,虎鹿镇葛宅村自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以来,遵循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一直在探索如何让传统村落更具传统更具活力。
10月21日,作为葛宅第七届孝文化节的重要议程,葛宅孝文化论坛举行,近30位文化学者、乡贤代表立足各自研究领域,娓娓道来对传统村落保护的真知灼见。
传统村落重在守住百姓的幸福生活
投资数亿元开发的古村落却鲜见人影,游人熙攘的古村落里原住民生活条件却一言难尽。7年来,葛宅村党支部书、村委会主任葛煊炜走过众多传统村落,这两大现象让他如鲠在喉,也更清晰了一个理念:传统并非守旧,不能为了守住传统而阻碍百姓的幸福生活。在村庄建设中,要用心体会传统民居中的先贤智慧,复古却不泥古,既彰显古人的规矩又便利村民的生活。比如多户聚居的大宅院往往有座大台门,村民为了方便电动自行车出入,卸掉了大门台的门槛或者浇上了水泥斜坡,那么我们是不是设计成可以装卸的门槛,或者把台阶高度降低到10厘米,既保持原貌又方便车子通行?
许多传统村落的保护,掉入了“修旧如旧”的陷阱,徒有其表未得其神。这个神,就是古人依据村庄实际而设立的规矩,也就是心中的道德。葛宅村旧时营建有非常发达的人工水系,流经村里的小沟宽40厘米,许多小巷宽仅1米,路面只余60厘米,巷子经过一辆手推车,行人就难以通过。于是古人在巷子中的水沟上每隔一段路就放一块石头,行人遇到车子时就站在石头上,彼此相安无事。这块石头被称为“遇让石”,体现的是德性,见证的是人性。然而这些“遇让石”在一次次的做路和建房中消失了,一同消失的还有古人礼让的彬彬风度。这些深藏于砖石瓦块、沟渠溪塘里的“规矩”,如果打捞出来,不仅有利于保护村落的传统文化,也能便利村民的生活,传统村落一定要把这些古老的智慧保护下来,让大家乐于接受这种古老的规矩约束。孝文化其实是葛宅最核心的规矩体系,古人在繁忙的农耕劳作之余,把最多的心思放在教化育人之上,他们的生活节奏因为耕织劳作、因为教化育人而慢了下来,形成了“慢生活”。因此,葛宅在修缮传统民居时,会先了解民居的主人历史,看他做过什么事说过什么话,按照古人的心思来修缮。“整个葛宅村就是一部《论语》,我们保护的传统文化符号、发掘的古人孝德故事,如今都通过孝文化展示出来,影响村民特别是年轻人孝老、敬老。”葛煊炜认为,这样内心从容的“慢生活”,才是物质和精神都富足的生活。
“葛宅非常了不起!”葛宅的保护和活化成果让卢宅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卢启源不胜歆羡。自2000年成立卢宅历史文化研究会以来,卢启源带着同好推动修缮了一批古建筑,整理出版了约3000万字的文史资料,目前又集资数亿元修缮宝轮寺建设东岘文化苑,但全国文保单位卢宅的保护利用始终是他的“心病”。在他看来,传统村落保护的核心是文化。葛宅的文化特色是孝,卢宅的文化特色则是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体、恢宏的民居体系群落,要立足社会整体格局发掘、保护、传承核心文化,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文化遗产,这样才能建设好传统村落。“葛宅科学处理传统村落保护和现代生活质量之间矛盾的做法,值得学习更值得复制,如果每个村都能这样做,星星之火必能形成燎原之势。”同时他认为,传统村落的首要功能不是商业化和产业化,而是满足村民的生活需求和文化传承——从前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如今许多传统村落繁华落幕,但不能人心渐远,更不能抛却那份“说一句是一句”的诚诚恳恳。
保护传统村落重在做好特色文化品牌
文化兴村,文化是村庄最高贵的灵魂。论坛开始前,市政协文史专委专职副主任张忠鸣向葛宅赠送了两套他负责编纂的书籍《浙江文史记忆东阳卷》《歌山画水最东阳》。他认为,葛宅因为旧称蓝硎的兰坑坞出了大孝子许孜,因而成为东阳孝文化的发源地。葛宅在孝文化基础之上,还可以打造葛氏文化、民国文化,让村庄的文化建设内容更加丰富饱满。
市史志办原主任严梅兰当天一早就踏访了兰坑坞,她建议葛宅持续做好孝文化课题,创新路径使之成为东阳乃至全国乡村建设的“独一份”。一是以活动演绎古代经典孝德故事,如孔子的《孝经》、古代二十四孝、周朝的“乡饮酒礼”、清代的“千叟宴”等,把传统孝道融入各种活动。二是讲好东阳古今才德故事,挖掘历史上东阳的孝文化建筑如兴孝祠、孝子祠、贤孝祠等,以及各种因孝行而赐建的牌坊,还有孝文化地名如孝顺乡、孝德乡、孝义乡、斯孝乡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其中,让孝文化古今相融、一脉相承。三是研究虎鹿镇的山水地名、人物故事、民俗风情等,串连起虎鹿境内的孝故事,同时把孝文化元素融入葛宅村民的四季三餐、吃穿住行,特别是研究家谱里记载的葛宅八景,打造孝文化风景线,并把孝文化和琴棋书画诗酒茶花等雅文化结合,建设看得见乡愁、放得下灵魂的理想家园。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和灵魂。打造葛宅版本的孝文化,重在乡土化、村本化。”金华市少先队工作学会会长、东阳市少工委副主任沈兵是此届孝文化节的指导者和组织者之一。他认为保护传统村落要从培根做起,通过乡村建设本土化、文明创建常态化、孝德实践全员化、崇孝活动序列化、孝德评价多元化、孝义研学课程化等“六化”,实现传统村落保护的实践性、系统性和规范性。
棉花种植采摘、土布织造印染、葛巾刺绣制作、活字印刷拓印,市青少年宫主任陈小康为葛宅村丰富的研学项目而欣喜,表示青少年宫将和葛宅增进联系和合作,不仅将在葛宅举行研学活动,而且将为葛宅的孩子打造家门口的少年宫,丰富他们在假期的生活,“村落的希望在孩子,出路也在孩子,传统村落保护要多关心下一代”。
市历史文化研究会顾问马樟云建议要做好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推动学校落实开展村庄保护、文化传承等教育,让孩子们识五谷知传统,成为传统村落的后续保护者。同时在葛宅孝文化评选序列中,增加选树青少年孝行的荣誉项目,营造良好的行孝氛围。
注重发掘保护传统建筑中的文化符号
中华文化遗产一部分在典籍、博物馆和各类遗址中,更大部分则在乡村。在乡村延续的文化是流动的、活态的、发展的。市融媒体中心党委副书记、市委宣讲团专家成员朱兴民鼓励葛宅在挖掘、解码文化基因的前提下,做好文化传播和品牌宣传,构建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以及自媒体交叉立体传播体系,扩大村庄知名度,为后期村庄产业植入夯实基础。
市作协主席朱榕贵细心走访了葛宅后,为隐藏于砖石瓦片间的智慧而感动,更为活动中的一个细节而震动——在举行开幕式的村文化礼堂,每个座位前都放着一本小册子《虎鹿镇孝文化旅游指南之葛宅篇》,开幕式结束后,村民把这些小册子都带走了。他不由得想起了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的那句话:“这个(印刷书本)将杀死大建筑。”“建筑承载的教化功能越来越弱化,我们该怎么样开发和利用?”他表示将组织会员挖掘放大隐藏于葛宅古建筑里的文学细节,浓郁葛宅的文化气息。对此,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胡永清深感认同,在他的倡导下,学会已在葛宅设立了创作基地,“建筑体现的还是人的思想,我们会组织会员创作更多葛宅主题诗词,传递村庄的文化和温暖,用文字为大众留下村庄记忆。”
建设银行东阳市支行基层党建宣讲员王晓敏着眼于葛氏先祖葛洪的“义命”学说,建议葛宅在梳理葛洪的婺学思想前提下保护好村庄文化根脉,促进党建和实干统一。
行走在幽深的古巷,聆听着风拂过大樟树发出的声音,感受苍苍青苔上岁月的痕迹,乡贤葛建玲感慨万千。作为新中国无线电事业专家葛崇明的后人,自2016年起葛建玲时常和姐姐葛建利、弟弟葛小龙带着家人回乡参加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她回忆自己在上海朝阳中学任教时,多次组织学生到农村开展“文化苦旅”学习传统农耕文化,制订班规让学生每天给父母敬一杯茶、每月为父母做一顿饭,许多学生因此改变了学习辛苦的想法,增强了学习责任心和感恩孝敬心。能有这样的教学理念,她深深感谢故乡孝文化的滋养。确实,一个传统村落就是一本无言的教科书,沉浸其间,我们都能感受到岁月的馈赠是如此美好。
编辑:杨慧萍
二审:董之震
终审:陈一点
歌画东阳 共见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