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画东阳
歌画东阳 共见精彩
金泽巷区块旧城改造正在有条不紊推进中,部分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将原地或者易地保护。这些古建筑的保存状况、规模尺寸、建筑品质究竟如何,亟须测绘存档,尤其是木结构梁架,犹如古建筑的骨骼,必须为其留下数字化“标本”,才能为日后研究或复建留下可能。
10月23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常青院士的在读博士研究生戴方睿与其同门师弟应邀来到东阳,为金泽巷区块的部分古建筑义务测绘。
双向奔赴,为古建筑免费测绘
“我们此行是受东阳文史界朋友邀请,属于自发的民间学术活动。”戴方睿说,五年间他曾多次来东阳走访测绘古建筑,结识了东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徐松涛、会员杜江华,为他们对古建筑保护而奔走的付出所感动。前段时间他接到这两位朋友的邀请,出于对保护古建筑的责任感和研究热情,他们就暂时放下学业前来义务测绘。
“我们都是古建筑爱好者,在平时从事历史文化研究的过程中,走访了大量古建筑。这些年东阳的古建筑依然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在递减,深感回天无力,因此就想着发动聚合各方力量,为东阳古建筑留下数字档案。”徐松涛供职于市电信公司,金泽巷区块旧城改造开始后,他被单位派驻工作组。之前他就非常关注这个区块内的古建筑,多次撰文推介,使公众了解到吴品珩故居逸园、杜佐周故居等名人故居的历史。在工作走访中,他又发现了众多被尘封而未被挂牌保护的古建筑,想到它们即将被拆除,忧心如焚,“一些古建筑长期被挪作他用,或者是铁将军守门,罕有人知。如果能借助现代测绘手段保留下关键数据资料,将有助于后续研究。”他抱着试试看的念头联系了戴方睿,“没想到戴博士非常爽快地答应了,表示测绘结果和文献资料也可以用于撰写博士论文,愿意前来免费测绘。”徐松涛动情地说,这是一次为古建筑保护而生发的双向奔赴。
对此戴方睿认为,古建筑不但承载着当地居民的历史记忆,它们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古建筑更是每位建筑学人的使命。“当它们的实体从大地上被抹去后,我希望它们能在我们的研究成果里获得永生,这也是一种保护方式吧!”
调研测绘,“破房子”里别有洞天
3天时间,戴方睿与师弟配合对逸园、杜佐周故居进行了测绘,并对俞星槎故居、孝子祠及周边街区做了详细调研。
“经过调研和测绘,我们认为孝子祠的建筑规格和文化价值最高,值得大力保护。”戴方睿说。
徐松涛介绍,孝子祠位于太平里,为纪念杜文孟、杜时融而建。岘西杜氏后山店派的杜同宗(1570—?),官至广宁守备,抗清战死。其子杜文孟(1591—1639)时任济南经略,挂印赴山海关寻父而病殁。杜文孟妻子卢氏(1607—1661)遣其子杜时融(1630—1691)北上寻访祖、父之遗骸。其时杜时融年方十岁,偕母舅及家仆迎父尸归葬。雍正四年(1726)敕令建“两世纯孝坊”于今太平里。孝子祠为坊后建筑,亦为老城区内唯一的崇孝古建筑。
孝子祠内部梁架结构完整
经过仔细勘查后,戴方睿认为,孝子祠虽然建于雍正年间,但从装饰构件上看,此祠在清晚期经过重修,并非雍正时期的旧物。但是主体梁架为压头梁仿月梁形制,与卢宅忠孝堂类似,推测梁柱主体结构年代可能早于装饰构件,系东阳老城区内现存不多的厅堂建筑,建筑规格较高,结合其是赐建的孝子祠这一身份,历史价值非常高,是清代朝廷推行孝道的见证。他建议可将孝子祠结合东阳甚至金华境内现存的敕建孝子祠,打包申报文保单位,比如可以和画水镇华阳村的孝子祠联合申报,至少可达到浙江省文保单位的级别。
另外3座古建筑属于名人建筑。其中俞星槎故居从结构残件分析,建造时间当在清道光年间,虽然有红色文化加持,但整体格局形制受损较大,不过仍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杜佐周故居带有明显的晚清和民国建筑特征,目前第一进建筑已被住户改造,历史面貌受损严重;后一进的建筑相对完整。徐松涛介绍,杜佐周曾任国立英士大学校长,抗战期间带领师生一路播迁,可歌可泣,而且他的故居是目前所知东阳唯一保留有完整施工记录的建筑,承载了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戴方睿认为,虽然这两幢建筑建造时间相对较晚,建筑形制相对常见,也没有被挂牌保护,但它们对东阳而言仍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吴品珩故居逸园在戴方睿看来“迷雾重重”,这幢建筑的建造时间在1911年至1913年,恰好是晚清向民国的过渡时期,因此它的中西合璧风格不同于其他传统建筑。尤其是逸园南面的“走马楼”,四方楼体规整方正,二楼楼廊四角回转,迂回相通,内部赭红色的楼墙透着老派的严谨、稳重、大气。虽然牛腿、飞檐等装饰一应俱全,但都构制简约,表现了居者简朴现代的审美偏好。“细看走马楼的木架构,木材取料壮硕,说明主人有相当雄厚的财力,但是为何建造得如此简约?”戴方睿分析,这里除了屋主的审美品位,应该还有其他可以探寻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走马楼的梁架采用了非传统的三角屋架结构,也就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盛行于仓库和大会堂的做法,这在传统民居中并不多见,因此具有较高的建筑类型价值。而且逸园还包括北侧两栋形制完全相同的三合院,西侧另有已经改建的四栋建筑。值得一提的是,吴品珩是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坦务本堂出生并迁入城中逸园的,这一组建筑见证了这位近代名仕进城定居并组织家庭的全过程,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值得保护。
戴方睿(左)和师弟在现场测绘
活化利用,赋予古建时代价值
最让两位研究生兴奋的是,金泽巷区块还是一处难得的传统城市街巷遗存。在他们看来,昔年地处老城区、紧邻“县衙”的里坊,实属寸土寸金,虽然民居密集,但是集齐了江南地区常见的民居类型,如厅堂、寺庙、祠宇等,百工群聚,商业发达,而且城市肌理历史悠久,公共基础设施完备,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因为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需要,金泽巷区块将通过旧城改造实现城市更新。对此,戴方睿认为,旧城改造和城市更新是刚需,是为了打造更高品质的城市环境。但是提高生活品质和保留历史遗存并不矛盾,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改造更新的平衡可以通过科学规划和创新设计来实现。“这些古建筑占地面积都不大,老房子再生与活化的建筑设计案例更是屡见不鲜且屡获大奖,有足够多的案例可以学习和借鉴。”他建议,孝子祠可以结合 “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拆掉后砌的墙体,在原址修缮保留,并规划“口袋公园”使其成为既可供休憩纳凉又延续历史文脉的公共场所;逸园经过改造翻新后,可以暂时改为售楼处或者其他商业、文化用途,实现活化利用;周围的历史街巷和其他两幢建筑即便难以保全,还是可以与广场公园或小区绿化结合开辟纪念性遗址,哪怕是像桂坡坊一样部分保留,通过设碑撰文,存此为证,也可以让人们记住一段历史、一位人物。“在我参与过的项目中,曾经为了保留一面砖墙、一方池塘甚至一座石灰窑而做创新的规划和设计。东阳有这么多高品位的古建筑,衷心希望它们得到应有的善待。”
编辑:许琳琳
二审:董之震
终审:陈一点
歌画东阳 共见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