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靓小村子 鼓起钱袋子 走出新路子 溪西村多措并举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歌画东阳客户端记者 徐帆 通讯员 杜璐璐 摄影 吴意琼
2023-11-27 10:096232阅读

一条条柏油马路干净整洁,一幢幢农房错落有致,村民在休闲广场上或休闲健身、或拉着家常,齐全的基础配套设施、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让人眼前一亮。走进柽溪江畔的南马镇溪西村,走近这里的人和事,就能发现村民追求乡村振兴的内发动力源源不绝,追求共同富裕的探索步伐永不停止。

文化礼堂重建精神家园

溪西村的文脉传承源远流长。东阳历史上第一个进士厉文才、第一个武状元厉仲祥、第一个丞相厉文翁的后裔,皆出于古村溪西。现村内保存完好的有厉氏宗祠、议事厅、古水系、古长岭,还有远近闻名的非遗传承——罗汉班。

拥有如此丰厚文化家产的溪西村,村民们却缺少一个能够进行文化交流、文化传承的礼堂。老的文化礼堂,因为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承重的松木梁柱早已被蛀虫腐蚀,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村两委多次召开会议商讨,决定拆除重建。村民代表遍访后岭山、良渡、吕南宅、东湖等村庄,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几经努力,一个崭新的文化礼堂最终呈现于村民眼前。

“我们的文化礼堂,以小额的投资,打造出了1800平方米、独一无二、布局合理的多功能文化礼堂。”溪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厉志明如数家珍介绍道,一楼是活动场所、宴会大厅,二楼是可容纳500多人的大型会议和文艺汇演场地,三楼是贵宾楼和党群活动中心,还有农家书屋供村民阅览。

乡村振兴铸魂,文化是其中重要的支撑。眼下在溪西村,颇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礼堂、文化墙等引人入胜,散落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图书室滋养着村民的精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知识讲座、生动活泼的文艺演出、形式多样的美德评选激发着村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动力。

共富工坊架起“致富桥”

“有了文化作支撑,也得把人气、人心聚起来,光修路、装灯、刷墙,人留不住,一样也是空心村。”厉志明说,曾经的溪西村,多为老少留守,但是近些年,回乡工作创业的年轻人渐渐多了起来,进而吸引了周边村庄的青年,村庄发展的活力渐渐显现。

村里究竟藏着怎样的奥秘,能汇聚这么多青年呢?厉志明说,奥秘就在于贴着“共富工坊”字样的几座民屋。

在村民厉锐家中,记者看到,二楼的各个房间都紧凑地架着十多台电脑,电脑前坐着的年轻人,飞快地敲击键盘,熟稔地和全国各地的客户介绍自家产品。地下室里,一大堆快递包裹即将发往全国各地。另一边,几名缝纫工熟练地装订着一扇扇防蚊门帘,“这里离家近,既方便接送小孩也能赚钱贴补家用,靠这份工作我一个月能挣四五千块钱。”缝纫工方晓红说。

“我原先在外跟着家里人从事木雕生意,偶然的一次电商培训后,渐渐从传统的木雕加工转向了轻型的防蚊门帘等小品类产品加工。”厉锐说,回到溪西村后,他在自家的民房里开启了小品类网商创业之路。从最初的一家淘宝店铺,现在已经扩大到十家,“回村创业有很多好处,省下了房租,招工也不难,附近只要会用缝纫机的妇女都愿意来干活,会操作电脑的年轻人则来应聘客服。”

就这样,一幢小小的民房变身共富工坊,汇聚了70多人就业。在溪西村,这样富有生机活力的共富工坊还有4家,成为该村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更成为深化强村富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创新探索。

农旅融合激发乡村活力

溪西村的山林、农田资源很丰富,但是村口300亩的闲置农田、后山150亩旱改水后的山地却没有利用起来。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需要智慧。对此,村两委首先以土地流转、出租承包的方式解决了闲置农田问题,但如何充分发挥后山150亩山地的作用成了摆在村两委面前的一大难题。

经多方了解打听,今年4月,在省农业农村厅的牵线搭桥下,溪西村两委班子前往开化县大溪边乡上安村考察学习,开拓了思路,决定在后山整合荒地,探索红高粱和油菜轮作。

说干就干,回村后,村两委动员全村党员、干部、村民,成功种下100多亩红高粱。“红高粱兼具观赏性和经济价值,11月初红高粱收割之后,我们又种上了油菜,准备开拓传统酿酒和榨油产业,提升村民经济收入。”厉志明介绍,为进一步盘活土地资源,村里还以农业为切入口,遵循山势地形规划建设农旅项目,耗资60万元打造了党建共富科技园,园内,儿童乐园、游泳池、滑草场、露营基地、生态古道等游乐场地应有尽有,成为周边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如今的溪西村,红色与绿色交相辉映,文化与生态同频共振,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之路。接下来,溪西村计划开发休闲康养中心、影视拍摄基地等生态旅游项目,拓宽发展路径,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编辑:许琳琳
二审:董之震
终审:史莹

我说两句…
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