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东阳村医扎根深山43年
歌画东阳客户端记者 李磊 视频 夏建华 张永青
2023-12-08 09:465205阅读



12月5日,按照惯例,三单乡大蟠溪村卫生室乡村医生何新能开始走村入户巡诊。“最近胃口好吗?身体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吗?”72岁老人张林生是何新能走访的第一户人家,自2014年中风以来,张林生一直卧病在床,日常起居由64岁的妻子林杏女照顾。何新能一边唠着家常,一边拿出听诊器给张林生检查身体,并提出治疗建议。

▲何新能为村民检查身体

大蟠溪村距城区40多公里,是典型的山区村,多数年轻人常年外出务工,留守的多为老人。自1980年学成后,何新能选择回到村里,扎根深山为乡亲看病。




身残志坚 以医为业

何新能今年59岁。3岁那年,他不幸罹患小儿麻痹症,导致腿部残疾。“经历过不幸,更能体会病人的痛苦和不易。”带着这股信念,何新能立志从医。初中毕业后,他在大蟠溪村合作医疗室学习,此后赴磐安学医,回来后继续在村合作医疗室边学习边工作。其间,他接受继续教育,于1988年获得县卫生局颁发的“乡村医生证”。为精进医术,他于1992年和1998年分别前往省乡村医生培训学校以及金华卫生学校学习。2021年,何新能获评省“优秀乡村医生”。

“村里健康档案建档人数1000余人,60岁以上老人258人。其中,140多人患高血压,30多人患糖尿病……”对村里老人的健康情况,何新能了如指掌。他告诉记者,大蟠溪村下辖6个自然村,各村分布较散,最远的村开车要半小时,老人就医不方便。“我想了很多办法,但思来想去,还是觉得上门服务最为实际。”于是,一辆三轮车、一个医药箱成了他下乡巡诊的“标配”。

2017年,在徒步组织村民集中体检的过程中,何新能因路滑摔倒在地,而后查出腰椎骨折;次年,他在出诊时遭遇车祸,导致颈椎骨折、头皮撕脱伤。两次手术,医生都告诉他要静养。但住院期间,他依然放心不下村里的老人。回家静养后,即使卧病在床,他仍坚持给村民看病。

▲何新能为患者开药方

为方便村民就医,何新能干脆将诊间开在自家一楼,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的医疗服务。5日,一名老人晕倒在何新能诊间附近。得知消息后,他一瘸一拐地小跑到现场。给老人喂服速效救心丸后,老人清醒了过来,症状得到缓解。随后,他又为老人测了血压,并建议老人家属送其前往市人民医院巍山分院检查、治疗。



全年无休 风雨无阻

每天出诊,全年无休;风雨无阻,随叫随到。看似平凡的小事,何新能坚持了43年。“像何新能这样坚守在深山中的村医并不多见。”三单乡卫生院负责人吴晓东说,每年上级下达的考核任务,何新能都能拿到不低的分数。“村医是将医疗资源‘触角’延伸到基层的有效补充,何新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很重要。”借着这个话题,吴晓东补充道,得益于“医共体”建设,我市通过建立“人才池”、下派专家基层坐诊等举措,医疗资源越来越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和村民就医质量得到双提升。

▲何新能为患者取药

谈到43年的坚守,何新能坦言,“最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据他回忆,以前进村道路远没有如今便利,药品供给主要靠每月一到两次的人工运送,来回就是一天时间。在与何新能交谈中,记者留意到他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只破旧药箱。翻开药箱,盖子上印着“为人民服务”5个字。“这5个字对我触动很大。”何新能说,这只药箱陪伴了他43年,见证了他“身残志坚、以医为业”的初心,“我是村里人,我想为村民服务,让他们健健康康地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何新能所在的村级卫生室建设是我市推进“医共体”过程中最为基础的一环,是农村群众健康保障的“第一道防线”。我市连续多年将新改扩建规范化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列入政府民生实事,旨在进一步改善村卫生室医疗条件和就医环境。几年下来,全市已有231家村卫生室完成标准化建设,能基本满足群众基层就医需要,实现“小病不出村”。


编辑:严格格
二审:董之震
终审:单昌瑜

我说两句…
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