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的初心:一个人 一药箱 一辈子
歌画东阳客户端 来源:金华传媒 文字 李艳 许健楠 董超毅 摄影 张辉 董超毅 视频 张辉
2023-12-11 15:176369阅读

你可曾想象,大山深处突然得病找不到医生怎么办?你可曾自问,43年做一件事情,你能坚持吗?

三单,东阳最偏远的乡镇,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9座,被称作东阳的“小西藏”,而群山环抱的大蟠溪村,则堪称“西藏的西藏”,就在这个村,有位叫何新能的乡村医生。

何新能今年60岁,是东阳市三单乡大蟠溪村卫生室唯一的医生。他负责全村300多常住人口的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其中一半是70岁以上的老人,还有超过150名慢病患者。

一个人,一药箱,一辈子。43年,何新能像一颗钉子一样钉在了大山深处,成为当地村民的健康守护者。

打开一只老式牛皮药箱,“为人民服务”五个字赫然醒目,此外还有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急救药等。药箱里装的,是他的初心,何新能说:“每当看到这行字,就知道自己坚持做这件事是为了什么了。”这只药箱陪伴了他43年,背带都磨破了,带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他用脚步丈量山川大地,用真心治病救人。

何新能是土生土长的大蟠溪人,3岁那年,不幸罹患小儿麻痹症,山高路险,没能得到及时救治的他,一场高烧后,留下了身体残疾。后来,他立志学医,1980年,他学成归来,回村行医。

“我的身体已经这样了,我不希望身边的乡亲们因为得不到及时救治,留下终身遗憾,能帮一个是一个。”何新能说得斩钉截铁。

上世纪80年代,大蟠溪村常住村民有千余人,在何新能回来前,已多年没有村医。“忙的时候一天看30多个病人。”一个人的卫生室里,问诊、检查、开药、打针、输液、登记……他一肩挑。

世界以痛吻我,他却报之以歌。


“他是我们家的大恩人,没有他,就没有我女儿。”

“新能!新能!有人昏倒了!”

“哪里?走!”

12月5日12时45分,阳光和煦的冬日午后,69岁的大蟠溪村村民何国浩正在村里与人聊天,突然一阵心悸,晕厥倒地,青黄色的脸上,尘土混着血水。村民们第一反应:赶紧去村卫生室找何新能。

何新能闻讯抓起血压计冲出家门,一瘸一拐熟练地爬上三轮车,拧动油门,不出两分钟就赶到现场急救。   

“血压很低,去配药房拿点速效救心丸和银杏叶片先吃上。等会好点了,得去镇上的医院做检查。”

“不用去医院吧?”

“要去!这可能是出现了短暂性脑缺血,还伴有心悸,检查不能遗漏。”何新能态度非常坚决。

这是何新能的日常。在大蟠溪村,哪里有人生病需要帮助,哪里就有何新能的身影。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村卫生室俨然就是急诊。只要村民有需要,无论白天黑夜,他随叫随到。

“我一辈子都忘不了这位乡村好医生,他是我们家的大恩人。没有他,就没有我女儿。”49岁村民张寿利说。时间拨回到28年前,刚过完农历新年,天寒地冻。一天凌晨,村卫生室的门就被敲开。何新能一听说有人要生了,套上衣服赶紧出了门。

张寿利的家,位于村子最偏僻的角落,地势也高。寒夜里,何新能背着药箱,打着手电筒,一瘸一拐地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

“医生来了!”疼得满头大汗的张寿利一听这句话,心里瞬间踏实了不少。

在卫校,何新能学过接生技能。他紧锣密鼓地准备,并在床边不停鼓励产妇:“用力…用力…加油!”

3个多小时后,一个女婴呱呱坠地。一场硬仗打下来,何新能精疲力尽,安顿好一切默默离开时,已是天明时分,他一夜未眠。

除了张寿利女儿,村里还有4个孩子是经他手接生的,全都母子平安。

“多亏了何医生,我们村当时不通公路,如果要去乡卫生院生产,得让人抬着走上两三个小时,十万火急的事,怎么耽搁得起啊!”张寿利说。

张寿利一家都受益于何新能。两年后,她的丈夫患上了胃癌,何新能常常带着药来家里探望。

丈夫去世后,张寿利去东阳城区打工,跟何新能还经常联系。“我女儿结婚时,何医生还来喝过喜酒,他常对我说:‘回村记得来我家吃饭’。他真是一个好人,就像亲人一样。”说着说着,两行热泪顺颊而下。

张寿利的老家在云南大理,外嫁东阳。“何医生温暖、善良、热心,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他都一视同仁。谁家有个头痛脑热,他都当成是自己的事情一样上心。”

“我家孩子发高烧,医生快给看看!”20多年前的一天深夜,一位母亲抱着一个两岁婴儿,站在卫生院门口急匆匆对他说。扒开襁褓一看,婴儿的小脸涨得通红,一摸手,滚烫。体温一量,接近41℃。“快抱进来!”何新能赶忙给孩子打了一针退烧针,这才转危为安。

第二天一早,这位母亲专程向何新能致谢。

“孩子的烧退了吧?”

“退了,感谢何医生,到乡里路远,交通不便,怕孩子发烧出问题,昨晚幸好有您!”

“何医生腿脚不方便,但只要去招呼一声他总会帮助我们。他服务周到,我们也信任他。”村民杨忠英说。

有一年冬天特别冷。“那天我刚睡下,就有人来敲门。一个老人哮喘病发作了,家人非常着急。”何新能背上药箱,一瘸一拐地走了五六公里山路,来到老人家里。当天下着雨,只顾着赶路的何新能被淋湿了,冻得瑟瑟发抖,忙了一宿,老人转危为安,他却病倒了。

在村里,祖孙三代都找何新能看病的家庭,不在少数。“自我记事起,村里看病就是找新能叔的。”大蟠溪村党支部书记何江平今年43岁,“小时候半夜发烧,我妈带着我火急火燎的,咣咣咣敲门,新能叔行动不便,但也是耐心地给瞧病,现在我孩子的病,也都找他看。”

谁心里装着百姓,百姓就把你刻上心碑!

“我是医生,就该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

在何新能看来,村民的健康,真挚的感谢,是他行医这一路最大的荣耀。伯特兰·罗素曾在《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中写道:“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何新能正是凭借这份对患病村民不可遏制的同情心,义无反顾扎根山村。

何新能的卫校同学中,有的当上了医院负责人,有的是城里大医院的专家、科室主任,只有他,一头扎进深山,默默奉献。“不为名和利,村民对我的支持和认可,是支撑我43年坚持做乡村医生的最大动力。”

大蟠溪村,坐落在层峦叠嶂大山深处的山坳。从三单乡政府出发,近一个小时的车程,要翻过两座大山。

村子周围全是山。有一次,村民喊来太阳能电器安装师傅,后者进村一看,扭头就走。年轻人大多数离开了,留守的基本都是老人。

大蟠溪村交通不便,范围却不小,甘竹山头、仙家地、王水等多个居住点散落在山间。出诊之路曲折蜿蜒,别人走半小时,腿脚不便的何新能要走上一两个小时。

为了让病人少些等待,2015年,何新能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代步。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很多陡坡车子开不上去,他只好下车徒步。2018年5月18日傍晚,天逐渐黑了下来,何新能骑车出诊归来,在一处山路急弯刹车失灵,他被重重甩出,眼前一黑,不省人事。

“他躺在地上没了知觉,满脸是血,车子翻在一边。”张寿利和村民们正好路过,七手八脚把他抬去了医院。这一摔导致何新能全身多处骨折、头皮撕脱伤,在病床上一躺就是3个多月。直到现在,他右脸颊仍留着一道长长的疤痕。

“好多人来看,甚至还有几乎不离开村子的长辈,我何德何能啊!”何新能不善言谈,回想起当年,眼眶湿润了。即便躺在病床上,他还在用手机帮人看病、开药……

这已经不是何新能第一次倒在出诊路上了。2014年,他在出诊路上滑倒,脸上也受了伤。2017年,他也摔了一跤,腰椎骨折。

身边人劝他,别出诊了,坐诊得了。何新能态度很坚决:“多大点事!病人出不了门怎么办?我是医生,就该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

每年两三千公里的行驶里程,第一辆电动三轮车在开了不到4年后,就报废了。2019年,他又花四五千元买了第二辆三轮车,4年不到,车上显示的公里数已近一万公里。

逢年过节,一家人团聚,只要一接到求助电话,何新能条件反射般放下碗筷,起身就走。这两年,妻子张秀然身体不好,长期吃药,对丈夫的事业,她一直很支持。

大多数村民家庭条件一般,何新能总是处处替病人着想,开药时尽可能开医保可以报销的药品。“看病要让乡亲们不花钱、少花钱。”

刚行医时,有的村民家里困难,何新能只收些药材的成本费;有的老人看病后拿不出钱,他也不去催讨。有时候,一年下来,村民赊欠的医疗费有好几百元,在那个年代,不是小数目,但何新能深知村民的不易,想想算了,干脆一把火把欠款单据全烧了。

有人说,何新能是好人,就是有点傻。“不傻的话,怎么不去大城市或县里当医生,或者开私人诊所,肯定比在村里赚得多。”有人开玩笑地说。他不以为然:“做人不能只图钱。”

其实何新能自己手头也不宽裕,他的收入主要来自每年政府财政补贴的3万元,以及5元钱的门诊挂号费,何新能的妻子张秀然,一边开副食店,一边做些手工活补贴家用。行医40余年,何新能一家积蓄微薄,他东拼西凑借了20多万元,2019年才盖了新房,一楼大半空间都做了卫生室。没钱装修,一楼以上均只简单涂了层水泥。

不求名,不图利,何新能43年如一日,甘当大山里的健康守护者,却唯独没有他自己。

茫茫大山难阻隔一位又一位乡村医生的初心

43年来,何新能累计上门诊疗3万余次,行医足迹连起来超5万公里。2021年,何新能被评为“浙江省优秀乡村医生”。耳濡目染,他的女儿也已经成为一名医生。一儿一女都在外地,他都没时间出山去看一回。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他却说:“只要大家有需要,我会在村里一直干下去。”

何新能是全市1200余名乡村医生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医疗机构发展,坚持把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摆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加快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让广大人民群众就近获得更加公平可及、系统完备的医疗卫生服务。2023年,“新改扩建村卫生室”项目同时列入省市县三级民生实事,“提升基层医务人员业务能力”列为县级民生实事项目。光东阳全市已有231家村卫生室完成标准化建设,打通医疗卫生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小病不出村”。

三单乡卫生院副院长俞红强介绍,东阳市是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要求达到70%以上,而大蟠溪村的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了87.7%和84.6%,这份漂亮成绩单,与何新能的努力分不开。“何新能的工作,有效减轻了我们卫生院的公共卫生服务压力,让医疗服务与老百姓零距离。”

12月6日,夜幕降临,寒气逼人。采访时,正说话间,何新能接到一个求助电话,他来不及吃上一口热饭,迅速清点器械和药品,背起药箱上了车。

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一团漆黑,远方没有一点灯火,他油门一轰,义无反顾一头扎进了黑夜的怀抱,蜿蜒的路上,那一盏车灯默默发出微弱的光,努力照亮前方的路途。何新能明白,这一束微光,便是许多山里百姓的曙光和希望……

青山不负,流水有情,茫茫大山也难阻隔一位又一位乡村医生的初心。


编辑:厉欢欢
二审:董之震
终审:单昌瑜

我说两句…
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