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文界老饕”,到底有多爱吃——“驿站”读书会走近苏轼的美食人生
歌画东阳客户端记者 吴旭华
2023-12-13 11:162.2万+阅读

在古代文人中,说到以“吃”出圈的“大V”,你会想到谁?

12月3日,市党群服务中心“初心讲堂”,“驿站读书会”第五期开讲。横店四中语文教师包钰莲以一场《“文界老饕”苏轼到底有多爱吃?》的主题分享,带着听众走近苏轼的美食人生。

“综观苏轼仕宦生涯,3次在朝,12次外任,3次贬谪,担任过8个地方的太守。”通过梳理苏轼的宦旅行踪,包钰莲发现,每到一地,苏轼都遍尝美食,留下涉及美食的作品多达1212篇,直接和吃有关的诗词达50多首,全国各地冠以“东坡”之名的菜肴达60多道,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文界老饕”。

“不会当官的文学家不是好厨子”,难怪,有人如此形容这位千古第一文人。

以美食破孤闷的“宋朝朋友”

“少年时期读苏东坡,钟爱的是他那份‘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和豁达,那个意气风发的苏轼,给了我探索世界的勇气。”今年28岁的包钰莲是位热爱美食的文艺青年,早年在新疆师范大学就读时,她就热衷于研究新疆特色美食,一道“新疆大盘鸡”是她在朋友聚会中的必备节目。

同为“吃货”,在探究苏轼的过程中,包钰莲格外关注苏轼关于美食的记录。透过这些文字,她看见的是一个不论身处怎样的困境,都能让生活开出花来的苏轼。也因此,在她心里,苏轼就像一盏明灯,照亮前路,给予力量,让她砥砺前行,成为更好的人。而这番感悟,还让她时时想起当代年轻人的一句“格言”:“没有什么烦恼,是一顿美食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在钱穆先生眼中,“苏东坡是罕见的千古完人”。在林语堂看来,“苏东坡是伟大的书法家,是新派的画家,是散文作家,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在包钰莲心中,苏东坡就是以美食纾解愁闷的“宋朝朋友”,“可能过些年,我再去阅读苏轼的时候,看到的就是那个热衷养生的晚年苏轼了。”

南行初识醇酒鲜鱼之味

追溯苏轼的美食创作生涯,应该始于嘉祐四年(1059)。

那年十月,功名在身的苏轼、苏辙兄弟忙完母丧北上还朝,父亲苏洵也奉诏进京。父子仨从四川乐山沿长江顺流而下,一路诗词唱酬达百多首,后来辑成《南行前集》。

船至牛口(今四川宜宾),正是傍晚时分。苏轼上岸后,看到村民结束一天的劳作,三三两两聚集在村口的柳树下,吃着清淡的蔬菜,脸上是恬静的满足。见此,苏轼写下了《夜泊牛口》。诗中,他慨叹贫苦之人“煮蔬为夜飧,安识肉与酒”,悟出“人生本无事,苦为世味诱”的哲理。这次美食书写的起点,为日后他遭遇逆境自我调适,奠定了重要的心理基石。

酒是苏轼的美食生涯中绕不过去的话题。有学者统计,在《东坡全集》一书中共出现“酒”字900余次。在长江上,苏轼写下了《虾蟆碚》一诗,以“岂惟煮茶好,酿酒应无敌”赞美水的清澈甘甜。这种认知源于他的家世——苏轼的祖父和父亲都爱酒如命,他更是青出于蓝,但这种胜出只限于对喝酒的热爱,而不是酒量。事实上,苏轼的酒量非常差,一顿酒只能喝“五合”,相当于现在的300毫升,一瓶啤酒的量都不到。因为他又“菜”又爱喝,还闹过不少笑话。他被贬修州时,喝得半醉半醒,误入树林而迷失方向。只好沿着有牛粪的路行走,因为他家就在牛栏西侧。酒醒后,他作《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一》。还有一天晚上,他和朋友喝酒,醉倒在黄茅岗,把山上的石头看作羊群,写下了“拍手大笑使君狂”的豪放诗句。虽然酒量不行,但在《稚酒赋》中,他以“吾饮少而辄醉兮,与百榼其均齐”为自己辩白:我酒量虽少,但体验到的快乐,和畅饮百杯的人是一样的呀!

林语堂先生称苏轼是“造酒试验家”,苏轼也在《书东皋子传后》中说自己“尤喜酿酒”,蜜酒、真一酒、天门冬酒、桂酒、万家春酒、酴醿酒、罗浮春酒等现代人耳熟能详的酒都和苏轼有关,尤以“东坡蜜酒”为最,他还把酿造蜜酒的过程写成了《蜜酒歌》,把枯燥的酿酒过程,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得精确又科学。然而,这就是位写出《东坡酒经》的文豪,他在黄州时所酿的酒,让饮者拉肚子;他在惠州所酿之酒,两个儿子喝了一口后就不想再下口。不过苏轼对这些似乎并不在意,“客不喜尔,然客之喜怒,亦何与吾事哉”——我酿的酒客人不喜欢,但他们的喜好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太有个性了。

这趟旅行持续到公元1060年,船出三峡到湖北荆州。长江中下游的鱼肥米足,令苏轼油然生喜,写下了《荆州十首》,其中第八首赞叹长江之鱼“江水深成窟,潜鱼大似犀。赤鳞如琥珀,老枕胜玻璃”,但想到如此美好的生命终将成为盘中餐时,他又心生怜悯。这些大鱼,如何才能免去被屠杀的命运呢?此情此景,令苏轼不免发出人生思考。而在经过汉水时所写的《鳊鱼》,同样表达了对鱼因为贪吃饵料而上钩的叹息,这也是东坡笔下最让人动容的人文关怀。

但苏轼实在难以抵挡鱼鲜的诱惑。公元1061年,他抵达仕途的第一站陕西凤翔府,远方朋友送他一道鱼,鱼还没煮熟,他便迫不及待地想吃了,并作诗《渼陂鱼》,“携来虽远鬣尚动,烹不待熟指先染。坐客相看为解颜,香粳饱送如填堑”的描述,令他“吃货”的形象跃然纸上。

疏浚西湖获尝江南风味

熙宁四年(1071),在经历了妻子王弗、父亲苏洵先后去世的变故后,因为指陈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变法”弊病,苏轼遭到弹劾,申请外放杭州担任通判。元祐四年(1089),他再度出任杭州太守,一共在杭州待了5年。

在杭州,苏轼疏浚西湖,筑修苏堤,留下了“三潭印月”和“苏堤春晓”两大美景。看到西湖里种着很多莲花,苏轼自然不会错过鲜香可口的莲藕。这年金秋时节,他和好友蔡准在西湖边“野炊”,他亲自下湖采摘莲藕,在小船上烹饪后饱餐一顿,然后美美睡了一觉。《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一诗,就记录了此趣事。

苏轼还在西湖里大面积种植菱角,解决水草疯长的灾害,每年把卖菱角的钱积攒起来,作为西湖清理淤泥的经费,实现了良性循环。公元1072年,他在望湖楼上喝着酒写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根本不用花钱买的乌菱、白芡,此时都成为苏轼的美味。面对这些美食,他在京城时和朋友们在会灵观尝鲜的场景就历历在目。如今虽处江湖之远,他却想着要养好身体,记得加餐,字里行间表现出积极的人生态度。

黄州催生“东坡”系列俭味

还未从西湖的暖风里回过神来,元丰三年(1080),苏轼经历了令他陷入人生至暗时刻的“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担任团练副使,其实就是流放。率性又清廉的苏轼做官二十来年,根本没有攒下多少钱,还要养家糊口,因此刚到黄州的日子很是艰难,心情有些抑郁,“饥寒并日,臣亦自厌其余生”。但他很快就走出了痛苦,以平和的心态重新安排生活。

在给门生秦观的《答秦太虚书》中,可以窥见此期苏轼启动了严格的定量配给制:每月开支限定于四千五百钱,每天就是一百五十文钱;怕因率性而超支,于是把钱挂到房梁上,每天取下一百五十文后,就让家人把用于取钱的叉子藏起来。

身处困厄,苏轼却不忘美食:家对岸的武昌有位四川老乡王生,每次过去,王生就会给他杀鸡做饭。又有一个姓潘的年轻人,开了家酒店,村酿味道香醇,他常去喝酒。他还发现此地盛产柑子、橘子、椑子、柿子等水果,芋头长达一尺多,不比四川的差。虽然米和羊肉价格甚贵,但是猪肉、牛肉、獐肉、鹿肉价格贱得像泥土,鱼、蟹根本就不用计算价钱了。黄州官署里的几个官员,家里人都善于做菜,喜欢举行宴会。有了美食的陪伴,苏轼又觉生活“还过得去”。

在黄州,苏轼开始自号“东坡居士”,当起了农夫,用黄州当地便宜的食材,发明了美味的东坡羹、东坡肉和东坡鱼。为记载和推广东坡肉的做法,还专门写了一首打油诗《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苏轼的这一举动,改变了黄州人不吃猪肉的饮食习惯,也解决了当地猪肉滞销的问题。元祐四年(1089),苏轼返杭州任太守,又把东坡肉传到了杭州。

如此看来,苏轼就是妥妥的带货博主。

苏轼还写下《煮鱼法》:“其法,以鲜鲫鱼或鲤治斫冷水,下入盐如常法,以菘菜心芼之,仍入浑葱白数茎,不得搅。半熟,入生姜萝卜汁及酒各少许,三物相等,调匀乃下。临熟,入橘皮线,乃食之。其珍食者自知,不尽谈也。”在这道菜里,苏轼以白萝卜汁、生姜和酒去腥,用微甜的白菜心为菜肴增添清爽的甜味。鱼下锅前,在鱼身两侧用刀划上几下,这也是他发明的办法。一来烹调方便,二来入味,三来鱼身上刀痕如柳,看起来十分诱人,让人食欲大增。所以,这道菜又被称为“东坡五柳鱼”。

用白菜、蔓菁、荠菜、瓜、茄和赤豆、粳米等便宜食材烹饪的“东坡羹”,因为味道鲜美,引得众人纷纷请教。苏轼为此专门写了《东坡羹颂》。当他得知好朋友徐十二卧病在床,就写信给他,详细介绍了用荠菜为原料制作东坡羹的方法,称此菜羹对康复病情有帮助。信中他不忘自夸:“君若知此味,则陆海八珍,皆可鄙厌也。”

用当地简单便宜的食材频频做出爆款菜肴,可见苏轼在美食制作上颇有天赋。

也是在黄州期间,苏轼写下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美食的背后,苏轼不仅能够调和生活的酸甜苦辣,更具有转化喜怒哀乐的精神力量。

绝境求生开发岭南“奇”味

黄州,并非苏轼的贬谪终点。绍圣元年(1094)八月,因为反对彻底废除王安石新法,苏轼被贬谪到惠州,开启了炼狱般的生活。

今天的惠州地处珠三角,经济繁荣,人口密集。然而在宋代,这里是令人胆战心惊的瘴疠之地,一旦贬官至此,就少有北归的希望。作为“蛮荒之地”,这里物质条件比黄州还要恶劣。一直陪着苏轼的王朝云,就由于水土不服,常年患病,最终在惠州去世。

面对事业和感情的双重打击,美食家苏轼再次发挥了苦中作乐的能事。当他吃到岭南的荔枝以后,高兴地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荔枝真好吃啊,好吃得停不下来,根本停不下来!刚刚好转的痔疮,自然复发了。

惠州市场每天杀一只羊,但羊肉价格很贵,作为罪官,苏轼不敢争抢羊肉,只能盯上没人要的羊脊骨。在给弟弟苏辙的《与子由弟书》里,苏轼记载了自己发明的这道美食。到清代,这款东坡美食被称为“羊蝎子”,列入皇家宴席。

苏轼的朋友韩宗儒也爱吃羊肉,可惜家里穷,买不起。恰好当时的名将姚麟许爱好收藏苏轼的手迹,韩宗儒就把苏轼写给他的信卖给姚麟许,卖一封信所得就能买十几斤羊肉。韩宗儒不断给苏轼写信,让苏轼回信。次数多了,有人将此事告诉了苏轼:“东晋的王羲之用字和道士换鹅,现在你的字被人拿去换羊肉了。”苏轼听完大笑。不久后,韩宗儒来信,这天正是寒食节,苏轼写了6个字幽默婉拒:“今日寒食,断屠。”字数虽少,但用篆书写成,极为少见。姚麟许看后称物以稀为贵,给了高出一倍多的价钱!

绍圣四年(1097),苏轼被贬到更偏远的海南儋州,这时他已经62岁。当地“无肉可食”的惨淡生活,依然没有打倒这位天才的美食家,他很快便融入了当地的饮食天地,开启了海岛上的野味探索,发现并迷上了岛上的生蚝,一本正经地给儿子写信《食蚝》:“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熟,正尔啖嚼又益煮者。海外食蟹、螺、八足鱼,岂有献,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他把当地人送来的生蚝,剥出几升肉,带浆放到水里,加酒一起煮熟,真是好吃啊!他还把个头大的生蚝挑出来烤熟了吃,味道更美!然而,这还不算重点,接下来才是这封信的高潮——“你可千万不要把我吃生蚝的事情说出去,要是那些北方人听说这里有这么好吃的东西,就该求着皇帝把他们贬到海南来,跟我抢生蚝吃了。”

东坡美食涵养浩然正气

“苏轼这辈子,的确不合时宜,但他问心无愧。每次贬谪,他不仅坦然面对,还创造了那么多饱含诗意的美食。这是我在研究苏轼的美食人生过程中,最感动也最受鼓舞的一点。”结束分享时,包钰莲不由感喟,“苏轼就像一盏灯,时常照亮同样不那么合时宜的我,让我成为更好的人。”

然而,在听众眼中,“东坡对美食的热爱,是与被贬日子的和解,是让自己快乐起来的方式。”同为教师的叶丽红说,苏轼的美食人生让她觉得,“给孩子做饭,也要富有创造力和情趣,这样的饭菜才有滋味!”

“在美食当中,我们看见了苏东坡的生活态度。他看到劳作归来的村民,吃着清淡的蔬菜,心中很是满足。他喝酒止于微醺,对美食的追求显然把握了分寸。舌尖是浅层次的满足,重要的是美在人心,让人获得清净、安宁、喜悦,才是生活真正的诗意。”听众曹晶晶尤其感动于苏轼对美食中所藏情义的表达,“青菰米裹叶子蒸熟后清香的味道,让苏东坡想念远方的朋友,恨不得请他们一起来吃。老百姓送他猪肉,他做成东坡肉回赠,这都是人情。我有一个朋友也特别喜欢苏东坡,学他的样子用红枣酿酒送人。苏东坡不仅教会我们制作美食,也教会我们过好日子,让心上的这一份情能够细水长流。”由此她认为,“以气养人,最打动人的还是美食中的精气神。苏东坡一生遭遇了许多痛苦和挫折,可是他用不同的方式治愈了自己,一张琴,一壶酒,一溪流云,一道美食,皆是快乐的源泉。美食抚慰人心,美食也养浩然正气。苏东坡不仅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我们。”

苏轼,一个有趣的灵魂,在穿越千年之后,又邂逅了一群有趣的人。

诚如听众杜江华所言:“有趣的人一定会和有趣的事情发生反应,这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编辑:厉欢欢
二审:董之震
终审:单昌瑜

我说两句…
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