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滨往事⑧|九层糕·担河泥
天瑞地安客户端作者 宋维远 编辑 陈良和 责编 管舒勤
2023-12-18 08:082.2万阅读

 

温瑞塘河捞河泥(刘显佑 摄)

九层糕,是我儿时记忆中最美好的糕点,在万全垟出生、长大或去过万全垟的老人们都会记起五六十年前这里密布的河道边,每隔数十米就能看到一个直径四五米长的圆形水塘,不种稻、不植菱藕、闲置着,那是农家储存从河底捞出河泥的“仓库”,俗名叫“河泥塘”。每年早稻收割后,便要把河泥塘里储存的河泥挑到田里作晚稻的追肥。

挑河泥是一项必须由四五个抑或七八个劳力凑在一起才能完成的农活,事先要与邻居或亲戚换好工,所以成为传统农活的“重头戏”。挑河泥那天,主家的男人们都下田,有的当领队,有的当后勤,在塘里“和”(搅拌)河泥,不使之太稠或太稀。女人们有的要起早上街买“配”,多烧几样好“配”待客,还要给他们煮点心。这段时间天热,甜、软、爽口的九层糕便成为各类点心的首选。

做九层糕最佳的米料是刚收成的早稻米,掺进少许早米饭和“灰汤”(用开水淋进早稻秆烧的灰,浸出含碱的汤)一起水磨而成。前者可使糕质软韧,后者则是作为防腐,保证九层糕存放二三天不变质,又能助消化,更能散发淡淡的灰汤香味。万全垟的巧妇们还讲究另外备些黄枙(山上一种常绿灌木的果实)泡的水掺入做染色剂,蒸糕时每隔二三层加一层这种黄色的米糊,以增加色彩的美观。

切九层糕,农妇们祖传用一条细苎麻线来切,左手捏住线的一头,让线缠住糕身要切的部位,右手(或用嘴巴咬住)把线的另一头拉紧,糕就被线切开了,比起用菜刀切的糕块,既不沾刀,又使边缘平整,侧面则显示不同颜色的层次(正是“九层糕”名字的体现),可以切成长方形,也可切成菱形,摆在盘里又成了耐人欣赏的艺术品,是色、香、味俱全的农家自制的副食品。

吃九层糕的环境也应该有所讲究。记得60多年前的一个星期天下午,碰上邻居阿富叔家挑河泥,阿富婶在家又要蒸糕,又要做中、晚餐,腾不出手来,于是我便当了一回为她家送“接力”(点心),又称“转力”的义工,这次送的“接力”恰巧是九层糕。一出门就能远远看见一队排成“一”字形的挑河泥队伍,在晚稻顶上露出上半身和肩上横挑着的一担河泥桶,活像一队齐飞的雁群飞向田野。一会儿又转回塘边,五只“大雁”有序地走下泥塘,腹背紧挨地站在泥塘里铺好的挑板上,先是一齐用右手拉起右边河泥桶,使桶口朝下兜起河泥,然后一齐用左手拉起左边的桶兜泥,再一齐转身,依次凭梯上岸,悠悠地飞向田野,演出了一段配合默契的“雁翎舞”,把河泥均匀地分散倾倒在晚稻丛间。

大美田园 张维银/摄

这时,阿富叔看见我来送“接力”了,便招呼大家坐在河泥塘边的乌桕树荫下休息,大家一边吃糕,一边说笑。平时,他们说笑话,特别是在下辈们面前是从不逾越辈分的底线。可这次在田垟里,竟会当着阿富叔和他大儿子及我的面,开起阿富叔的玩笑来,不知那个调皮叔叔胆敢给享誉全村的美人阿富婶取了个“翘臀”的绰号,逗得大家笑个不停……坐在我旁边的阿实伯对我说:“不要听他们说的这些‘垟里讲垟里散’的‘垟话’。”我这才领悟,田垟不仅是农民生产稻谷的劳作场所,也是他们百无禁忌地说“垟话”的自由“论坛”。可以想像,在一望无际的旷野里,在不顾身份乱说的“垟话”的欢快氛围中,和满身泥巴的农民们一起吃农家自制的九层糕,则有另一番“野”趣、佳味!所以,九层糕在我的记忆里一直锁定是最美好的糕点。

这次“野餐”后,我对万全垟以至其他地方捞河泥的情景发生了浓厚兴趣。温州地区捞河泥给水稻田作肥料的历史十分久远,明弘治十六年(1503)编的《温州府志·民事》有“秋获毕,以竹荡取河泥雍(肥)之(田),开(掘)早稻根,漉(耙稻苗间的草)晚苗”的记载。清乾隆十四年(1749)和嘉庆十三年(1808)编的两本《瑞安县志》在《民事》或《风俗》篇中亦有“初秋早禾获毕,以竹筐(捞河泥工具)捞取河泥雍之”的记录。可见500多年前,温州地区已经把河泥列为农家主要土肥之一了。

美丽水乡 张维银/摄

万全垟的河道多、面宽而底深,“捞”河泥称“拨”(因为是用绳来“拨”),一船由两人分坐船腹两舷,各操一个连着粗麻绳、装上厚铁圈的布袋(俗称河泥荡),待船后艄两个划手将船划到河心时,各人把布袋袋口朝河底抛下,藉助泥船后退的动力把河泥刮进布袋,再一段段收回麻绳,提起布袋,把河泥倒入船舱。如此来回数十次,等船舱河泥积满后,返回河泥塘边。两人分开用两条分别系在河泥桶口和底部的绳,一上一下有节奏地把船舱里的河泥刮起,倾倒在泥塘里储存起来,他们的动作很有节奏,又是一段壮美的“双人舞”!

飞云江的北岸的农民捞河泥方法,则与万全垟稍有差异。这是因为江北的河道稍狭也稍浅,只要把取泥的布袋(或竹筐)装在竹竿底部就够到河底了。一般是每船二至四人分立在船舷两边,另外一人站在岸边用长竹竿系着船艄推拉船只进退,当船到河心时,立在船舷上的一起将竹竿推布袋(或竹筐)到河底,也借泥船的进退动力刮取河底河泥,然后将竹竿提起,带上布袋,再伸出一只脚将布袋勾向船舱,倒泥。同样,待一舱河泥载满后返回田边,两人用吊桶把河泥直接兜入田里(飞云江北岸的农田边很少置河泥塘),再将河泥推开分布全田。捞河泥时三至五人动作相互配合,节奏整齐划一,远远望去,四支(或两支)竹竿,同时下伸,同时上提,动作优美,又像一幅水乡水墨画卷,令人着迷。捞(或拨)河泥的技术或许是500多年来,代代相传,又代代改进的成果吧!

湿地林垟 吴向东/摄

上世纪70年代起,随着化肥大量应用,加上捞河泥用工数量大、成本偏高而使这项传统的捞河泥农活逐渐减少了。到了21世纪初,捞河泥施肥几乎在温州地区濒临绝迹。但做九层糕在浙南农村仍留有一定的生存空间,只不过作为农家副食品跻身于市场一隅而已。

起初几年,每当我看见市场里老农或农妇挑着九层糕叫卖时,总禁不住买回几块与儿孙们分享,并以此讲述农村老人们捞河泥的故事时,开头几次他们出于礼貌,还能耐心地听我讲着故事,也顺便吃上一两口九层糕,但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并不如我那样确认它是“美食”和“动听的故事”。后来,我也就没有再买九层糕和讲捞河泥的兴趣了。

几年前在瑞安市治理温瑞塘河办公室里偶然与该办领导讲起捞河泥的事来,讲得十分投机。而坐在旁边的几位年轻人的脸上却好似蒙了一层雾水,后来他们索性放下手头的资料悄悄地离开了。但这些资料中有这么一段数字:“2000年12月至2001年4月的5个月中,温瑞塘河瑞安段216条干支河道共清除河底淤泥共377.6万立方米,国家承担经费5800万元。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的6个月中,温瑞塘河白岩桥至九里段共清淤18万立方米,耗资950万元。2012年3月至8月,温瑞塘河九里至汀田段清淤10.3万立方米,耗资658万元……”(清淤1立方米淤泥经费是17元至60元)。

回家时,我竟发痴想:如果把这项六七千万元的巨额经费资助农民,让他们捞取河泥,变为农家土肥,既肥了水稻田,又疏浚了河道,清洁了河水,更使农民获得一笔收入,这样做是否可行?是否合算?还有,一次花巨资清淤后,数年或数十年后又要清淤,而过去农民不用动员,会自动坚持年年捞河泥,究竟哪个办法合适?这肯定是个十分复杂而带专业性的问题,决非我这个门外的愚叟所能理解的,那么就托付专家们去回答吧,不过,我儿时在万会垟河泥塘边与挑河泥的农民休息片刻时一起吃九层糕说“垟讲”那股难忘的滋味,却仍然留在我的嘴巴和脑海里,此生难以忘怀!

(编者注:《九层糕·挑河泥》此前曾在温州报纸发表,此次作为《南滨往事》系列,收录其中。至此,《南滨往事》8篇文章连载完结。)

评论·3
X4UME9
来自浙江温州2023年12月19日
点赞点赞
读友_X4RLY9
来自浙江温州2023年12月19日
九层糕好吃
读友_XENKR9
来自浙江温州2023年12月19日
瑞安的历史值得铭记
查看更多神评论
推荐专题

南滨往事

推荐新闻

南滨往事③|《琵琶记》幕后的诗歌村

2023-12-13
浏览量1.4万

南滨往事④|林垟,飞云江南岸的“小瑞安”

2023-12-13
浏览量3.1万

南滨往事⑤|林垟,万全垟的文化中心之一

2023-12-15
浏览量1.8万
我说两句…
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