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画东阳
歌画东阳 共见精彩
上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东阳竹编国家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何福礼迎来了80虚岁生日。
跨入耄耋之年的他,依然精神矍铄,每天系着围裙在车间里劳作六七个小时。能让他在晚年不辍劳作的原因,除了对东阳竹编的热爱,就是融融泄泄的工作氛围:妻子、儿子、孙子都陪伴在侧,忙活于竹编的各道工序,常常为了某件作品的编织技法而一起探讨。
“年纪大了视力不好,不是做不了竹编的理由。很多时候,我和老婆子不用看,仅靠手指头的感觉就知道哪根篾该穿插到哪里。”何福礼所说的“老婆子”是妻子陈亨珍,一个一辈子把竹丝玩得比毛线还顺溜的女性。作为原东阳竹编工艺厂职工,已经80岁的她仍在坚持做竹编。
早在去年,一家人就商量着该如何操办何福礼的八秩寿庆。在完成了北京故宫博物院2023年最后一次修缮任务后,何福礼决定举办一个展览,展示一家三代几十年的竹编精品,“真正的传承需要三代人以上,现在我做到了!”如今,儿子何红亮、何红兵都是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孙子何凯舒是东阳市级非遗传承人。
七彩神鹿
12月16日,“竹艺济美”何福礼从艺65周年暨祖孙三代竹编作品展在卢甫圣美术馆(市美术馆)开幕。从艺65年,何福礼先后在北京、杭州、上海办过个展;第四次展览,他献给了东阳。展览由省非遗保护中心、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
“做别人没做过的东西,才有意思”
举办展览前,何福礼刚完成了一件大型立体竹编《拨浪鼓》。竹木结合的“陶缸”上,开片内用黑白竹丝编织了4位义乌名人,分别是骆宾王、傅大士、戚继光、朱丹溪;缸体上立着一位挑货郎担、摇拨浪鼓的商贩。“义乌作为世界小商品城,是靠着无数小商贩摇着拨浪鼓,吆喝着鸡毛换糖而发展起来的。历史上义乌有很多缸窑,以做缸起家的这段历史也不能忘记。”出生于义乌并在义乌长到14岁的何福礼,始终没有忘记故乡的滋养。如果不是父亲去世,家境贫困,他也不会跟着篾匠阿叔马世富,来到东阳学艺谋生。
15岁,他进入原东阳木雕厂竹编车间学习编织粗篾器,厂里陈设的细篾器让他惊为天物。“那些产品不是出口样品,就是送到北京展出的礼品,竹丝很细,编得很精致。”这份精致的美让何福礼的艺术创想觉醒,他不再满足于编织篮、筐、盒等实用器具,虽然这些产品是当时厂里出口创汇的“主力”。他苦练剖篾功夫,摸索编织技法,沉浸于细篾器编织并乐此不疲,很快成为技术骨干,先后担任班组长、车间主任、副厂长。
展览现场部分作品
1982年,何福礼受邀到澳大利亚展示技艺,当众将整根竹子剖开加工成纤细的篾丝,编织出一头栩栩如生的大象,被当地媒体赞为“把竹子变成大象的魔术师”。“这是我做竹编以来,第一件难忘的事!”何福礼说,大象虽然也是东阳竹编的编织题材,但一直遵循传统的“太平有象”造型,都是垂耳悬鼻的静立形象。他把大象改造为甩鼻扬蹄的奔跑形象,活泼欢快,动感十足。“我就要做别人没做过的东西,这样才有意思。”
抱着这个念头,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他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编织出长达2500米的工艺长龙,创下吉尼斯纪录,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亲自为龙点睛。2004年,北京故宫百年大修,他顺利通过故宫博物院专家组的“考试”,成为首位进入故宫修缮的竹编艺人,19年中9次进宫,完成了倦勤斋、符望阁、矩亭、延趣楼的竹编部分修缮。2014年,他和家人又耗时3000多工,以故宫角楼为原型,创作了《望月楼》,获得世界手工艺理事会颁发的“艾琳奖”金奖,整个行业仅有2件。
望月楼
这4件大事,被他视为从艺65年中最有意义的事件。“这些都是别人没做过的事,《九龙壁》还不算,因为它是由大家集体创作的。”1983年,何福礼担任东阳竹编工艺厂车间主任,主持编织《九龙壁》。这件获得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百花奖珍品金奖”的作品,荟萃了150多种编织技法,何福礼贡献了2种创新技法,被厂里记功一次,加了一级工资。
展厅中有一尊圆形台屏,居中是多股篾片并成一束弹插编织的花盘,边上则是不同技法编织而成的抽象花纹。“这个台屏是我用父亲的创新技法集结编织成的,用了20多种技法。”何福礼的小儿子何红兵自豪地说,这件作品还可以作为藻井的“井心”,也可以改造成吸顶灯。
群仙鹤舞
“炸裂”的编织技艺加上大胆的创意,使得何福礼的作品总是让人眼睛一亮。展厅内一尊立体竹编《百鸟朝凤》,他用了3年时间编织。为了这件作品,他观察了很多鸟类,“差不多快成了鸟类专家”。创新无疑是艰辛的,挑战成功又是快乐的,“一辈子模仿别人,没有自己的作品,这样没意思!”他总是教育儿子和徒弟要靠创新以自立。
“把自己的手艺留在故宫里,很有意义”
展厅正中的C位,留给了一套以紫檀为材,以竹丝和玉石、彩木镶嵌装饰的宝座。宝座后面的木雕屏风饰以金箔,前方摆放着一对“太平有象”竹编花瓶。“这套宝座的原型在故宫‘乾隆花园’内,是故宫唯一融入竹编技艺的宝座。”2005年,何福礼和陈亨珍带着儿子何红亮、何红兵前往北京故宫修缮,修复了大量竹木结合的家具,就动了心念要复刻其中的精品。在兼擅木雕和红木家具制作技艺的何红兵协助下,几年后心愿得偿。
“乾隆皇帝对江南的竹编工艺是真爱,倦勤斋、符望阁内的家具和门窗大量使用了竹丝镶嵌、翻簧等竹编工艺。这也给了我们启发,研究把传统竹编技艺和红木家具结合。”兼修木雕和竹编的何红兵也以此为途径,开始了跨界融合,“我们把故宫内经典的家具、纹样、工艺作为研究对象,开发出了系列竹木结合的工艺品,像龙柜、凤柜等,以红木为体,以竹编为肤,以文化为魂,受到了很多人喜爱。”
在故宫,何福礼团队经历了竹编工艺和红木、玉石的结合,今年第9次“进宫”,又碰到了竹编与陶瓷结合的家具。“铁打的故宫,流水的工匠。19年来,进故宫修缮的工匠换了一拨又一拨,像家具就换了至少4拨工匠,但是竹编工艺只有我们一家。”何福礼说,之所以能成为故宫博物院的“好伙伴”,主要是团队人员技术好、不偷懒、不怕苦。“这次去故宫,我们回访了十几年前修缮的倦勤斋,发现一座隔断上镶嵌的竹丝脱落,刚好在接近地面处,红兵二话不说就躺在地上修缮。”而80岁的何福礼则爬上梯子,修缮另一处破损。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都江海带人前来庆寿堂探望他们时,对他们的工作态度和修缮质量赞不绝口。正在故宫考察的法国古建筑专家团队也前来观摩,仔细询问竹编工艺,还拍摄修缮过程。“故宫博物院领导说要把我们的修缮工作情况记录存档,这样后人就能知道东阳竹编进入宫廷‘造办处’的经历了。”说起此事,何福礼呵呵直乐,“能把东阳竹编手艺留在故宫里,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真诚方能合作久。“我们对故宫博物院领导承诺,只要我们一家还在做竹编,对于我们修缮的家具和建筑构件等,就终身保修。”这次“进宫”,他们对前些年修复的器物作了新一轮修补。修复过程中用到的胶水是用野生大黄鱼的鳔熬制而成,为此何福礼专程去了一趟洞头物色鱼鳔,“19年过去,野生大黄鱼越来越少见,鱼鳔的价格也翻了好几番。但只要故宫需要,我们都免费提供‘售后服务’。”
“把年轻人吸引来做竹编,要有诚意”
第9次进故宫修缮,何福礼比以往都要高兴,因为这次有两个孙子随同,祖孙三代齐上阵,“传承”也就有了真实可感的意义。
为了能让竹编技艺传承下去,20世纪90年代初,原东阳竹编工艺厂改制,何福礼辞职创办了东风竹编厂。当时,大儿子何红亮在国企工作,小儿子何红兵供职于二轻系统的东阳工艺美术公司。因为做竹编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在他劝说下,何红亮扔了“铁饭碗”,何红兵也离开二轻系统,回家从事竹编加工。“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在两代人的齐心协力下,东风竹编厂业务红火。
2016年,何红亮的儿子何凯舒正在德国游学,何福礼一个电话把他叫回来。“凯舒当时有出国留学的想法,我告诉他,留学的目的是回国工作,不如现在就参加工作。现在老外都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如把东阳竹编学好。”他还语重心长地劝说孙子,“竹编学好了,人生一样有意义,你要相信爷爷的话。”何凯舒的外祖父一生从教,希望外孙能接过衣钵,恰好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有意向请何凯舒任教,结果又被何福礼“拦下”:“你的任务是先学好竹编手艺。”如今,何凯舒不仅掌握了东阳竹编基本技法,还运用不同技法创作了近百把不同纹样和造型的扇子,展览专门用了一个展柜来展陈。“把年轻人吸引来学竹编技艺,一定要有诚心。”何福礼说,不管时代怎么发展,手艺永远可以傍身。
提到小孙子何乐为,何福礼直言“省心”。受家庭影响,何乐为从小就喜欢传统工艺,高考结束后,在父亲何红兵的安排下,他前往意大利攻读文化遗产专业。这次放假归来,刚好遇到爷爷进故宫修缮,他欣然参与其中,主要负责炖胶水和竹丝镶嵌,“虽然动作慢一点,但是技术到门。”对于孙子的表现,何福礼颇为欣慰,“他刚入行就接触到巅峰级的传统工艺,这份幸运是我们两代人努力换来的,希望能成为他最大的传承动力。”
展览现场部分作品
一家三代六人,坚守东阳竹编,绳其祖武,凤毛济美。面对众人的祝福,何福礼却没有滋生颐养天年的念头,而是立下了摇辔登新程的誓言:有生之年,争取每年创作两三件精品!
编辑:杨慧萍
二审:董之震
终审:陈一点
歌画东阳 共见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