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桥上看科举
2023-12-29 13:233985阅读

在东湖景区东湖广场和九峰一览楼之间有一座造型别致的桥——三元桥。南北走向,南北南端为柱梁式,桥面平坦,桥的中间呈八字形,两边各十二级台阶。桥的北侧有一石碑,碑文记述,有三位状元出生于平湖,后入籍他郡。据笔者多方查证,史籍均无此记载,应该只是民间传说而已。但三元桥与古代科举息息相关是毋庸置疑的。

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从隋朝开创,历代不断完善,持续了一千多年,到清代时,科举制度达到鼎盛。清朝的科举考试,包括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院试一般在府城举行,由省学政(相当于教育厅长)监考,考中者称为秀才,才有去省城参加乡试的资格。乡试成绩优秀被录取的称为举人,其中第一名叫“解元”。中举后才有机会去京城参加会试,会试也是选拔性的考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会试成绩优秀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或进士,有资格参加殿试,其中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不淘汰,殿试结果分为三甲,相当于现在讲的一二三奖等,其中第一甲第一、二、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所以三元指的是解元、会元和状元,连中三元相当于全国高考第一名,是超级学霸。在古代很多地方修建三元桥,体现了当地对科举的重视,古代考生参加科举考试前,都要走一走三元桥,以期取得好功名。

东湖边的三元桥原为单孔石梁桥,建于清代,位于汤家浜,2006年在东湖景区建设时拆除,并南移百米,重建为钢筋水泥桥。    平湖历来重视教育,书香浓郁,科举兴盛,人才辈出。据史料统计,自明宣德五年(1430)平湖建县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结束,平湖考取举人668人,进士及第221名。在清代172次岁试中,平湖县考生101次获嘉兴府第一名,在嘉禾各县中独占鳌头。明清时平湖出了七解元、两会元、三榜眼、一探花,平湖历代没出过状元。尽管有点遗憾,但对人口仅仅过万的小县来说已实属不易。三位榜眼,一位是明代当湖的施凤来,另两位是清代清溪(今平湖林埭)的沈初和当湖的钱福昌。

施凤来是平湖历史上科举考试中获取功名最高之人。他在明朝万历三十五年丁未年(1607年)获会试第一名,廷试一甲第二名,即榜眼。施凤来的官位在明朝平湖县志《程志》所撰序中的记录是:赐进士及第,授编修,光禄大夫、少师兼太子太师、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首辅大臣等官职。施凤来才高八斗,但由于其在当朝做官时,献媚大太监魏忠贤,因而受到当时其他士大夫的鄙视。当时明熹宗昏庸,魏忠贤排除异己,专断国政,被称为“九千九百岁”,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施凤来附和一些阿谀奉承的权臣,提议为魏忠贤在全国各地建生祠(即纪念魏忠贤的祠堂)。魏忠贤被诛后 ,施凤来“冠带闲住”(免去现任职务,但保留官员身份,回家自省)。其著述颇丰,有《历代名文通考》8卷、《四书提襄集》《澹宁居士集》《举业古今摘粹玉圃龙渊》10卷,传奇有《五节记》《三关记》。死后,葬于现钟埭街道大力村,当地人称“施阁老坟”。

宋时,鲁氏以科举入仕成为平湖第一大族。根据明天启《平湖县志》,在北宋咸平三年(1000)至南宋景定三年(1262)的263年时间内,鲁家竟出了20位进士。其中最有名的即是鲁宗道,他于咸平三年登进士及第,曾任海盐县令,官至参知政事。为人刚正疾恶,言骨鲠如“鱼头”,人称“鱼头参政”,死后葬于当湖镇桑园弄。古“当湖十景”即有“鲁公古墓”。现在解放东路的“鲁公亭”,就是为纪念宋名仕“鱼头参政”鲁宗道所建。平湖另一望族屠氏一门出过七进士、五御史,在明代时 “一门四世进士”,轰动全国。

平湖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当数陆陇其,康熙九年(1670)中二甲进士。历任江南嘉定、直隶灵寿知县、四川道监察御史等职,职位虽不高,但为官清正廉洁声名远播。陆稼书还是清代著名理学家,著有《困勉录》《松阳讲义》《三鱼堂文集》等。因为出生在平湖,世称当湖先生。乾隆元年(1736),加赠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从祀孔庙,追谥“清献”,因此后世又尊称他为“陆清献公”。陆稼书从祀孔庙后,每到他农历十月十八日的诞辰,平湖都有隆重的致祭仪式。乾隆八年(1743),在平湖县城东南隅,建起了陆清献公祠和三鱼堂,供祀陆稼书。陆氏为平湖望族之一,仅清献支在明清时中进士者就有二十多人,除陆陇其外,著名有的陆淞、陆光祖、陆光祚等。

平湖科举繁盛与重教兴学密不可分。平湖历来耕读传家、出资兴学风气浓厚,官学私学遍布城乡,还广设书院。仅明清两代就有14家之多,为嘉兴七邑之最。书院是古代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是集教育、学术、藏书为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由于它介于官学和私学之间,既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支持,又能够吸收私学的优势。平湖境内先后设书院11所,涉及元、明、清三代。到清末兴新学前夕,县内仍书院3所。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起,陆续改为小学堂。

平湖境内第一座书院为靖献书院,原为陆正私塾,陆正为唐陆贽后裔。宋亡改名正,隐居乍浦陈山。元至元间,翰林集贤直学士、侍御史程巨夫奉旨亲访求见,陆正推身疾谢绝;决然不仕,潜心理学,设私塾于陈山,以“仁义礼乐”“慎独”“存心”为本,学规严正,重于身教。著有《正学编》《乐律考》《七经补注》等。卒后归葬于武原乡,元泰定年间,由陆正门人改为书院,以祀陆正,平湖境内影响比较深远的一座书院。

嘉靖三十七年(1558),知县陈一谦在平湖南门报功祠建崇文书院,聘请饱学之士讲授理学及五经,陆稼书就是其中一名。乾隆十五年(1750),知县阎公铣把崇文书院迁到陆清献公祠后面,改为当湖书院,“集邑之隽,讲学会文于祠,月以为常。”监生张诚捐赠良田166亩,作为书院的义田。因当湖书院的迁入,所在弄堂得名“书院弄”。光绪三十二年(1906),书院废止,在书院旧址开办当湖小学堂。

三元桥当湖书院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历史见证,更是平湖重教兴学文化昌盛的缩影。

方 良


我说两句…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