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文旅体亮点回眸
歌画东阳客户端记者 张庆 图片 吴意琼 包康轩
2024-01-02 10:051.2万+阅读

壹 以项目为牵引打造文旅深度融合新格局

连日来,市文化艺术中心项目施工现场,一派繁忙景象。这是我市重大民生项目大会战的项目之一。

市文化艺术中心主体结构于近日全面封顶

2023年,我市坚持以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为总引擎,成立工作专班,专门出台文件,明确目标任务,以项目突破提升为抓手,深挖本土特色资源,加快培育高品质文旅产品,推进文旅融合“五百五千”工程实施,实现新业态、新场景、新成果蓬勃生长。

游客在广州街·香港街景区夜游

截至目前,我市已培育“百县千碗”体验店9家、“浙韵千宿”8家、“浙派好礼”7种、“浙里演艺”14个、文旅市集12个,形成了投资与消费相互促进的即期效应,打造了一批文旅融合标志性成果。其中,木雕小镇造物奇市和卢宅非遗市集入选全省首批重点培育文旅市集名单,《汴梁一梦》入选第二批省级旅游演艺精品项目名单。2023年1月至11月,我市共接待游客1019.6万人次,同比增长28.1%;旅游收入191.6亿元,同比增长27.8%。其中,一、二季度全省文旅深度融合工程评定均获五星称号。

贰 升级文体空间硬件 群众生活品质“加码”

2023年,市文广旅体局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健身和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补齐文化阵地和体育设施短板弱项入手,不断升级文体空间硬件,优化公共文体服务供给,提升市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南马镇花园村人民体育广场

今年,我市新建、改建城市社区体育场地35个,实现城区社区体育场地提升全覆盖,还新增农村健身房、村级健身广场等基层体育场地12处,建成环浙步道62公里,进一步解决了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问题,并开展了1033场体育运动基层送教活动,满足群众对体育健身的需求。不仅如此,我市还高质量建成“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55个、城市书房(马生书屋)5家、文化驿站1家、乡村博物馆3家。家门口的文化设施越来越多,形式也日渐丰富。

叁 以“东阳模式”创建省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县

近日,浙江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县评审结果公示,我市成功入选。

自2021年创建省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县以来,我市以公共文化服务“全域化”布局、“数字化”赋能、“多元化”供给为路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两年来,我市在省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发展指数评估的排名实现大跃升;全民艺术综合普及率和社会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满意率大幅度提升。如今,一座集“六馆一院”为一体的文化艺术中心即将崛起;一批小而美的新型文化空间遍布三乡大地;154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把形式多样的文化生活送到群众家门口。2023年,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4350平方米。

我市还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东阳模式”,走出了一条“融合+拓展”的成功路径,并探索打造具有东阳辨识度的文旅IP,进一步打响东阳文化和横店影视城的品牌形象,谱写“文化+影视+旅游”深度融合新篇章。

婺剧演出现场

伴随着全市文化阵地的提档升级,我市还斩获一批荣誉:获评“浙江省戏曲之乡”;东街社区品质文化生活圈获评2022浙江文化和旅游总评榜组委会推荐奖;木雕小镇入选“浙江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横店镇官桥村获评全省文艺赋美·浙江省美育示范村。

肆 卢宅景区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12月,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公告,我市卢宅景区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卢宅景区内留存的恢弘建筑是江南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有“北有故宫,南有卢宅”之美誉。整个建筑群还是一部集教育、建筑、工艺美术“三乡”文化于一体的优秀人文史集,被国内外专家誉为“具有国际水平的文化遗产”。

卢宅捷报门

近年来,卢宅景区从薄弱环节入手,不断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使得景区旅游环境持续优化,旅游服务水平和档次全面提升。同时,依托景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开发了研学旅游、影视拍摄、古玩休闲、非遗体验等多种文旅活动,每年举办特色文旅活动120余场次,已形成民俗非遗、主题节庆、古韵国风三大类主题文旅活动,吸引一批又一批游客前来打卡。在深入挖掘卢宅古建文化的同时,景区还融合非遗、文创、夜经济等,着力打造文旅IP品牌形象体系,形成独一无二的“青云市集”文化品牌,以及美食、夜游、娱乐三大“夜间经济IP”,最大限度提升旅游功能,成功创建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省历史文化街区。

伍 非遗保护利用工作获省文旅厅“赛马”激励

非遗作为“记得住的乡愁”,是历久弥新的文化印记,更是美好生活的丰厚滋养。我市素有“三乡一城”之美誉,以东阳木雕、东阳营造为代表的传统技艺全国有名,由此衍生出砖雕、竹根雕、核雕等一大批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今年,我市非遗保护利用工作获省文旅厅“赛马”激励。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多方式多途径保护传承之路,持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扎实推进省级传统民居文化生态保护区和“非遗助力共同富裕”试点建设,全面加强非遗整体性保护,现有非遗项目150个、非遗传承人272名,建有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1个、各类传承基地151个,已形成完整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

作为一种“活态文化”,非遗是直接依靠人、作用于人的活态传承。2023年,我市完成东阳木雕存续状况调查,并创成3个省级非遗工坊;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与2所高校共同开设校外实践基地,推出“传统公益课堂”,承办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研习普及和“传二代”培训。我市还举办横马狂欢周暨非遗“三进”活动、“浙江消费季 非遗购物节”主会场等系列活动,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热爱非遗,并投身非遗实践,共同守护非遗。


编辑:严格格
二审:董之震
终审:史莹

我说两句…
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