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流溯源 探底画溪
歌画东阳客户端通讯员 华柯
2024-01-03 14:053.3万+阅读

编者按:“三山夹两盆,两盆涵两江” 的东阳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一个充满诗意的美称——歌山画水,早已成了东阳山川地理和人文历史的象征。

画溪在哪儿?

一个似乎东阳人都知道却是大多数东阳人回答不了的问题。

因为画溪标段乱了。

①画溪标段,怎一个乱字了得

有人在南马镇西山脚村边发现《如画之水》标牌,对画溪的标段写道:“画水,即南江,东阳江支流,也称画溪。发源于大盘山,经由磐安、横店、千祥、南马、画水,过义乌佛堂,与武义江汇合后入钱塘江。《方舆纪要》卷93东阳县画溪‘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亦出大、小盆山,环绕县南境,合诸溪水而西北出,群山萦回,草木如画,因名’。”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即今画溪村附近,应指南江下游河段,而南江指的是整条水系。显然,画水即南江的说法有误。

2022年,南江画水段入选省水利厅、省美丽浙江建设领导小组河长制办公室组织的“美丽河湖”,其标段为“南江画水段,始于南马镇与画水镇交界处,终于画水镇与义乌交界处,全长17.4千米”。

《钦定大清会典图·金华府》

其实,东阳历代志书和地图对画溪的标段也是模糊的。民国以前大多把整条南江标为画溪,而官方绘制的如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的《皇舆全览之浙江全图》、嘉庆十六年(1811)的《钦定大清会典图》中的金华府图和同治三年(1864)的《浙江全图》等,则将南江标为“荆浦溪”。

《明史》记载:“东南有大盆山,东阳江出焉,经县北,谓之北溪,亦曰东溪,西南有画溪,下流至义乌县入焉。”这里画溪指整条南江。在清末《浙江水陆道里记》东阳县五里方图中,画溪分别标注在横店和朱店村边,而南马下面则标注南马江。其水路文字部分为“画溪,一名南马江等。经流大盆山西南,画溪自此发源……”这里的画溪指整条南江,也被称为“南马江”。同一版本的金华府地图,则将画溪标注在南马的下面。

民国《东阳县志》里画溪的每一段都标注得十分清晰:“画溪发于大盘,西北行,经永康县地入境,名玉溪。至堂里山,合永康大湾山来水,入双溪桥北行,纳小岭水、甘溪,至安文,名文水,亦名长汀水。数经盘曲,达瑞山庙,受桃花坞水。石笋豆下受八音尖水。宅口受镜岩岭水。范宅受赤岩岭水。清潭受上山岭水。西折出湖村,名湖溪,有木衢桥水、禹山东北及大象山东西诸水注之。过夏半爿山下溪滩西南行,收后岩山水。达荆浦村,名荆浦溪,收绕溪及苦竹岭水。自此下流,名延弯,纳官桥水,会柽溪。折而西北,受礼村水。过南马,纳西天岩水、饭甑岩水及横溪。过安恬,至雅湖头,纳磁窑溪,始以画溪名。行受东溪、西溪、八华山水、南溪、竹溪及八峰、乌岩诸山水而出义乌。此水俗称南江。”画溪的每一段水流名称不同,真正称画溪是在雅(下)湖头接纳磁窑溪后。

 成化《金华府志》对画溪的记载

万历《金华府志》记载,画溪“县西南三十五里,一名东阳江。源出邑之东南大小盆山,流经甘溪安文,北至清潭,西至荆浦,西至横溪,又西北至逍遥山北,过黄墈头,西至斗潭石壁,又西至义乌之培磊,与东阳溪合港而西。此县之南溪也”。这与隆庆《东阳县志》记载的“此南溪也,去县治西南三十五里,一名东阳江,其源出邑之东南甘溪,安文北至清潭,西至荆浦,西南至磁窑,西至横溪,又西北至逍遥山,北过黄墈头,西至斗潭石壁,又西至义乌之培磊,与东阳溪合”大致相同。而此前嘉靖《浙江通志》记载:“画溪一名东阳江,在县南三十里,又迤西而南十里曰横溪,又折而南五里曰荆浦溪,其源俱出大盆山,西入义乌界与东阳溪合流而西。”这与县志府志中横溪和荆浦溪先后有不同。为此,道光《东阳县志》将其每一段的名称都做了详细标注:“甘溪出大盘山墨岭下王隐坑,乃画溪所经之别名。湖溪即清潭下流,与安文里之长汀水出梅枝岭合流,亦画溪所经之别名。荆浦溪,出大盘山,即长汀水过禹山下之别名。延弯即荆浦下流之别名。横溪即画溪之别名。柽溪会荆浦入画溪。以上为中条、南条间之南溪。”则荆浦溪下还有延弯,误记的是嘉靖《浙江通志》。而横溪也不是画溪的别称,而是发源于永康五指岩的一条支流,前三本志书都错了。

隆庆《东阳县志》对画溪的记载

然而,康熙《东阳县志》对画溪标段又有不同说法:“南曰画溪,去县治西南三十五里。其源自大盆山、墨岭西流,下王隐坑,出甘溪。旧志自黄墈头泝流至此,共九十五里。至安文寺下,与长汀水合流,过三十五都洪滩,出梅枝岭,至瑞山头,接荒塘坞水,次纳镜岩、史姥、青潭、高陂诸水,为湖溪。过禹山,下为荆浦,在县南四十五里四十五都。下路西,接登东岭、官桥水,至塔山头,与五十七都宝山寺柽溪合流。过葛府,纳永康四路口、师姑潭水。至金鸡笼,接下徐、安田水,为延湾。又纳黄钱畈、高程、横城诸水。下黄墈头,接义安寺前斗潭水,流入石壁,两山相夹,卉木蓊蔚,是谓画溪。古云‘清溪澄碧,宛如抹蓝’,谓此。此下为义乌界,入云黄山,出洋滩、双港口,与东阳江合流,过郡城,下兰江,至严滩遇潮,为浙水一源。《水经注》‘浙水东迳乌伤,与吴宁溪水合’,是已。”原来,只有经过黄墈头(今王坎头,也即画溪村)之后才正式称为画溪。

严格说来,画溪标段开始于王坎头以下,后来范围扩大到金鸡泷下,也可指整条南江。不过,地图审核号浙S(2019)36号金华标准地图上,整个画溪干流均标注南江,画溪不再作为南江标段。

②画溪一名东阳江?

然而,嘉靖《浙江通志》、隆庆《东阳县志》、万历《金华府志》介绍画溪时都提到“画溪,一名东阳江”。甚至,不少地图将画水段开始标注为东阳江。如今,人们印象中和正式出版物中都将东阳北江作为东阳江。画溪真的是东阳江吗?

在《金华古旧地图》中有一张民国时期出版的地图——《浙江省西部图》,此图将“东阳江”标注在南江画溪附近开始到金华之间。这是《徐霞客游记》书中的插图,反映明代时期人们对东阳江的认识,就是“画溪,一名东阳江”。笔者曾看见一幅清代地图,南江段下行至佛堂标为“东阳江”,而东阳江则被标以“东阳溪”。确实,明代到清末,有一些地图虽没有标注东阳江,却把南江画得比东阳江长,以此说明南江才是东阳江。连国外最早出版的地图,如1625年英国出版《帕恰斯的朝圣之旅》中有《皇明一统方舆备览》地图,也明显把南江画得比北江长些。明嘉靖末年(1547年)《大明舆地图》中南北东阳江也是南江更长些。

清中期地图中的东阳南北两江

清中期的一份地图更是将南江的源头画在玉山附近,而玉山则画在仙居和台州之间。这样一来,南江(画溪)的长度是北江的三倍,南江自然是东阳江的源头了。

这些图把南江画成东阳江是有依据的,不仅明清两代的方志如此记载,推及北宋的志书也有类似记载。北宋的《太平寰宇记》在“东阳县”条下记载:“东阳江一源南,自永康县界流入,至金华县合成一水,谓之东阳江。”南江确实旧时源头有一段流经永康,据《东阳县志》:“画溪发于大盘,西北行,经永康县地入境,名玉溪。”

为此,一些图志开始为东阳江找源头,说东阳江有两个源头。如清末《水陆道里记》“金华府”条下就说“婺港一曰东阳江,二源:一曰太白溪,出东阳东白山,合定安溪西流,是为东阳江。又西合笕竹溪,过县治北,又经义乌县南,右纳瑞云溪、绣湖水,又西南。画溪一曰南马江。出县东南大盆山,合柽溪西北流来合,亦曰义乌港,又西南,吴溪出县西南,金山合丹溪、青溪北流注之。”南北两江都成了东阳江源头。

随着测绘技术的提高,这种骑墙的态度到了《道光东阳县志》有了区分。《道光东阳县志》说:“画溪……原本一曰东阳江,误也。盖水以极远者为源,惟北溪极远,非画溪所得而混。否则,东阳江又有二源矣。”意思是以前志书都把画溪记作东阳江,其实是错误的。水以流程最远的为源头,只是北溪(东阳北江)最远,不是画溪能够混淆的。否则,东阳江就有两个源头了。

应该说道光《东阳县志》的说法是正确的。可是,为什么早期的志书都把画溪写作东阳江呢?

③东阳江曾名画溪?

原来,东阳江也曾名画溪。

最早是在南宋绍兴年间张志行为许孜写的像赞中,称其德如“东山白石,画溪清波,比德万世,不竭不磨”。许孜住在东白山脚下,所指画溪极有可能是北江。宣和年间,县令裘移忠重建衙署,张志行又记衙署“左右前后,金碧照耀于翠岘画溪之间”。

接着南宋徐次铎在《重读书西岘峰记》中提到西甑山东面景观:“于东则客坞拱列,乌石块峙,近接云山,旁联涵碧;表以东岘之峰,朝以画溪之流,含奇吐秀,不可殚形。”这一段话也被元朝胡助《西岘山赋》所沿用。

南宋淳熙十六年,知县赵善赞重建城隍庙,曹冠写的记称“岘山翠兮摩穹苍,画溪湛兮源流长。”

这里画水或许还可以作为东阳山水的统称,后面的画水可就实指东阳北江了。

宋绍兴二十六年,邑人胡嘉猷在县学东建辉映楼。许直可记其位置:“平揖南山,旁顾双岘,缭以画水,夹乎儒宫。” 县南三里中兴寺后环翠阁,宋人曹冠又记:“东接涵碧,西望甑山,南临岘峰,北瞰画水。”直接点明画水在城北。

还有元代东阳人为秃满长官立去思碑,柳贯写其碑曰“画水之湄,岘山之麓。有系其思,丰碑矗矗”。

另外,东阳城南的驿站元朝时也改名为画溪驿。

那么,东阳北江被称为画溪的历史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

至少,在明代的诗文中,还有将北江写为画溪的。如徐时泉的《甑山登高下游白云洞还至昭德寺》,从其行程看不到南江,但诗中写到“盈盈画溪水,匹练界平陆”。明弘治年间,知县谢琛建应宿楼,卢格记其楼“地居高阜,下临曲池,双岘拱其南,画溪环其北。东有东白之饶,西有甑山之胜”。

直到明末,张国维有《免归思母》诗记:“何事依云空伫立,双眸已入画溪春。”

东阳江肯定曾名画溪。

是不是东阳南北两江都曾名画溪?是的。南江称画溪源头也可以追溯到宋朝。至少《东阳画溪王氏宗谱》有南宋王柏的序文已提到“画溪王氏”,元朝至正年间又有陈樵序文提及“画溪王氏”。明万历年间有许弘纲的序文提到画溪的由来:“若画溪王氏,其先五季时安者始也。官封禁阵将军,任洪州统制,(太平兴国年间)镇婺按部吾邑而卒,墓于同里黄坎(今王坎头)之后周,长子盛军望以守墓,遂占籍焉。而画溪之称,所由自也。”则画溪名称应该北宋初就有。

不过,许弘纲似乎并没有说明画溪由何而来。为何南北东阳江都称画溪?且看北宋晏殊提到的画溪,这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画溪”。

④画溪的前身是华川

追溯画溪,目前所知,最早的记载在《类要》里。《类要》是北宋名臣晏殊(991-1055)编撰的一部大型类书,保存了大量北宋真宗以前的珍贵文献。在《类要》卷一中就有“画溪,一名东阳江。在南三十里”的记载,而最为珍贵的是在“义乌县”条下有“画溪,废”的记载。

这表示唐朝时有画溪县,宋时已废止。

有关义乌唐时废止县的记载,还有“石楼县,在东二十八里”“绣川城在西南二十里”。

而《新唐书》《太平寰宇记》等提及“唐武德四年于此置绸州分乌伤立华川县,七年州县立废,仍改乌伤为义乌县”,对于华川县城遗址,《类要》却并没有提及。

绣川城在义乌城西南二十里。自元末宋濂开始,说绣川即华川,他为王袆写的《华川书舍记》云:“乌伤有大泽曰华川。唐武德间,尝置华川县,今之所谓绣湖,即其地也。”宋濂在《义乌重浚绣川湖碑》中也称“华川之墟,众水所趋”。无疑,宋濂认为华川县治就在绣湖边,而绣湖又名华川。宋濂说法或受王祎影响,王袆在《春日绣湖上与德元同行》中所写的“十里华川上”有同样的意思。不过,王袆在洪武二年的《义乌县兴造记》却说:“义乌自汉以来为乌伤,唐武德四年以县立绸州,又置华川县。七年州废,省华川入乌伤,而更今名。华川故址,在今县南三十里,则县治之在今所旧矣。”绣川并非华川,出现误会应是宋濂等人缺乏考证。对于华川县的位置,清顾祖禹在其《读史方舆纪要》称:“今正史不载,恐未可据。”

不过,如今大多数义乌人将华川县城归之于赤岸村,依据是赤岸村北有一座城隍庙。城隍庙在城山上,兴造于何时不详。而且,义乌旧县志对此城隍庙只字不提。

还有一个不为历代志书提及的石楼县,石楼山在今廿三里附近,距义乌城约20里。顾祖禹称“废绸州在县治北。《新唐书》:州以绸岩名。今县北二十里黄蘖山下有绸岩。或云州盖置于岩下,误。”绸州城在绣湖边,如今并无异议,则当时的乌孝县城或许就在石楼山下。

赤岸村城山旧貌 已无

回到赤岸村,赤岸旧名蒲墟,更名赤岸可见朱丹溪《上余佥事书》,“震亨托处之地其名赤岸,故老相传以为朱氏上世连姻大族,迎舆之来导从,有耀岸为之赤,故云。其地在两山之间,聚而居者多朱氏,朱氏居此土,按志千有余年矣。”则赤岸并未改名华川,即赤岸肯定不是华川。在赤岸的朱、冯、杨三氏宗谱中也不见华川的地名遗留。赤岸城隍庙所在的城山,在宋代朱氏文献中被称为里城山,为墓葬地。附近倒有个石城村,听其名字应该是一个防御型的村寨,旧时朱氏多达官贵人,筑城防护也很有可能,此城隍只是赤岸的城隍,而非华川的城隍。如今,赤岸不少街道、公司以华川为名实在是历史的误会。

《类要》提到的画溪废县遗址是否在东阳?

至少,东阳画溪作为地名,五代时就有了。而且,“画”“华”同音,“溪”“川”同义。

我们如果从绸州分治的目的和规划来看,就豁然开朗了。

唐武德二年(619)李子通占据江都称帝,国号吴,浙江等地属之。武德四年(621),杜伏威伐李子通,李子通被俘后执送长安。婺州重属唐朝,唐朝为加强统治,增加州县,乌伤立为绸州,分立乌孝、华川两县。(《旧唐书》误记作“婺州,隋东阳郡。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婺州,领华川、长山二县”)不久,杜伏威的部将辅公袥又叛唐,至武德七年(624),叛乱被平定,但因战乱,经济荒废,故原婺州属下的衢州、绸州废止,华川县仅仅三年就回归乌伤县,重归婺州管辖。由于无明确文献记载,又缺乏必要的考古资料佐证,华川县城究竟在何处还有待考证。

既然设县的目的在于加强统治,则乌伤东部的“东冲要地”作为兵家必争之地也就有了立县的必要。原吴宁古县有白峰关、乌竹岭、夹溪寨、南午岭、石鼓岭等地,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东汉末年至吴国时,在长山县、吴宁县成立后,永康尚未从乌伤分离时,乌伤和永康的联系通道“东冲要地”正是今画水和南马一带。华川县城放在今画溪一带也就自然而然。而且,古时交通以水路为主,故县城都在大江河边,赤岸根本不具备这个条件。

在画溪边陆宅村北也有一所城隍庙。旧时这一带也称高砂,说明地势较高,适宜建城。这里很有可能就是华川故城遗址。

乌孝县大致范围为今义乌、浦江一带,而华川县的范围为今东阳以及义乌东南角(赤岸)部分地区。

甚至华川落地时县名已经改为画溪县,这也就是晏殊在《类要》里写县名为画溪的原因。而依据过境河流以县命名的原则,原吴宁南北两溪由吴宁溪改乌伤溪,再改画溪;东阳县设立后,又改东阳溪,而画溪的名字仍旧保留下来,于是南北两江都曾称画溪。如今,称东阳南江、北江也是一个道理。

不过,东阳江又被搞乱了。

⑤东阳江的标段也很乱

且看金华规划局的一幅地图,东阳江从白溪开始标段,在歌山一带又标了段北江,流经义乌又标段义乌江,过了义乌又标东阳江,与武义江合流后标金华江,与衢江汇合后标兰江。东阳江就这么被分割了?

其实,明清两代地图经常标东阳江段始于白溪,这是因为当时确实误以为东阳江发源于白溪,而东阳江也被认为是浙江的三大源头之一。不过,大多东阳江标在义乌金华段。也有将东阳江一直标到严州府梅城与新安江汇合为止的。

宋代淳熙《严州图经》之《府境总图》是目前最早记有东阳江的地图,则宋代东阳江段应该是从东阳开始,一直到严州府治与新安江汇合为止,包括今东阳江、金华江、兰江,这是以旧东阳郡为命名依据的。

如今,东阳江不再作为钱塘江三源头之一,东阳江可以标注到兰溪与衢江交汇处为止。


编辑:严格格
二审:董之震
终审:史莹

推荐专题

文化中国行

我说两句…
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