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最后的报刊亭
歌画东阳客户端实习生 杜超君
2024-01-03 14:328901阅读

报刊亭曾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岛”,坐落在街道边,虽是方寸空间,却也别有洞天。小小的报刊亭内,陈列着各类杂志和报纸,传递着各路知识和信息。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们是这个城市的人们窥视世界、了解时代的窗口和桥梁。

徐双芳经营的东城最后的报刊亭

随着媒介变迁和阅读方式变化,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从纸媒转到网媒,一部手机就能“掌”知天下、网通古今。作为曾经的瞭望窗口,报刊亭远远不能满足当下之需,逐渐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停:东阳城最后的报刊亭

东阳城区还有报刊亭吗?

带着疑问,打开手机地图搜索东阳城区的报刊亭,只出现了两个词条。经过实地探访,最终在老城区黉门前附近找到一家报刊亭。这家报刊亭柜台上已被各种饮料挤占,后面货架上摆着报纸杂志。小小的报刊亭被分成“生”与“活”的两个小世界,但无论是向前还是向后,报刊亭都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着,亭成了“停”。

2016年,徐双芳从亲戚手中接下这家报刊亭,自此报刊亭便成了她的牵挂。每天5点她起床准备好一天的饭菜,8点到报刊亭开门营业,一直到晚上10点才回家。

报刊亭前的行人络绎不绝,却并没有为徐双芳的坚持而停下脚步。

“生意并不好,大多数都是老顾客,年龄差不多都在70岁以上,天气冷的时候生意就更差了。”徐双芳坦言,“我已经忘记哪一次卖出的报纸最多了,也不知道能够干到什么时候。年轻一点的报刊亭老板早就不干了,我年纪大了,能够维持生活就可以了。”说这些话的时候,徐双芳的脸色很坦然,并没有自怨自艾。

报刊亭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徐双芳就开发新业务,顺带卖点矿泉水等饮料。但这些饮料也只在夏季卖得动,天冷了就卖不动。

守:坚守只为最后的读者

年底气温骤降,寒风刺骨,脚步声和风声交织在一起。徐双芳穿着长款羽绒服坐在报刊亭内,微黄色的灯光洒满室内,将夜色隔绝在了亭外。“这里就是我的另一个小家,附近的邻居和顾客都对我很好。”徐双芳笑着说,“冬天坐在报刊亭里面挺暖和的,夏天太热我就坐在树下,那些老客都说这是我的‘发财树’。”徐双芳指了指一旁的大树。

大树枝繁叶茂,笼罩了半个报刊亭,成为报刊亭的天然“保护伞”,冬天可以抵御寒风,夏天可以遮挡烈日,让报刊亭有了依靠。

虽然生意萧条,但徐双芳的报刊亭依旧有忠实顾客,这也是徐双芳坚持守着报刊亭的原因。“我的老顾客都和我说,我去哪里卖报纸,他们就到哪里买报纸。冬至前一天早上,一位老客手受伤了,他依旧坚持到我这里买报纸,我很感动也很心疼。”她说,之前有人介绍给她一份月薪4500元的工作,但她拒绝了。“舍不得这里的老顾客,他们已经在我这里买了很多年的报纸了”。

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时间安排需要精确到秒,而报刊亭依然停留在原地目视着人潮涌退,徐双芳也依然坚守在这一方小天地。多年的坚守,让她与老顾客彼此都有了默契,哪个顾客喜好看哪一种报纸她都清楚。

望:夕阳产业的特殊温度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虚拟世界能随时随地为人们奉上一场有趣的视听盛宴,这是报纸杂志所远远不能达到的。在现实生活中,报刊亭作为夕阳产业,依然被部分群体所需要。

徐双芳介绍道,报刊亭的顾客多为老年群体,看报纸是他们的乐趣之一。00后小薇(化名)回忆,她在读高中时经常光顾报刊亭。虽然毕业之后鲜少买报纸杂志,但看见路边的报刊亭,就会回想起自己的少年时光。

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城市中,徐双芳与她的报刊亭随着清晨的汽笛声而苏醒,陪伴着夜晚的霓虹灯而入眠,犹如一本城市的“立体杂志”,在城市的一角,将文字的温暖传递给每一位路人。


编辑:严格格
二审:董之震
终审:史莹

我说两句…
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