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画东阳
歌画东阳 共见精彩
时光回到8年前。那年秋日,南京图书馆来了一名风尘仆仆的中年男子,向工作人员咨询可否借阅馆藏的宋刻本《蟠室老人文集》。
南京图书馆收藏的宋刻本《蟠室老人文集》
一页宋版书,价值一两金。何况宋刻本《蟠室老人文集》是南京图书馆的“镇馆之宝”,由“国手”张士达先生修复并签名,北京图书馆专程为其制作了楠木书盒。这样的待遇,在全世界古籍里仅此一例!
经请示领导后,工作人员答复:不可以。
闻言,男子掏出身份证和随身携带的一沓资料复印件:“我就是《蟠室老人文集》作者葛洪的后代。1861年9月,我族拼了命才保护下这套古籍,后来辗转到了南图受到礼遇,这对我们家族来说是何其幸运。如今,为了搜集整理葛洪后人在东阳的情况,我遍访史料,需要一些先人原著的复印件,重振家族信心,重塑家族自尊。我受家族委托,不求一睹真颜,只求能得到《蟠室老人文集》的10页复印件,这是东阳葛氏合族的期盼,还望你们成全。”见状,工作人员肃然起敬,经逐层请示,得到的答复是可以任意复印其中5页。“于是我复印了第14卷的1、2、3页,第15卷的1、2页,因为卷首的意义不言而喻。”回忆往事,虎鹿镇葛宅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葛煊炜至今十分感慨,“那个时候我就想,有朝一日一定要在葛宅复兴葛氏家塾书坊。”
2024年元月,经过3个月的试运行后,葛宅活字印刷体验馆正式对外运营。这也是东阳唯一的中国印刷文化体验馆。
起:儿子创办书坊,刻印父亲著述
宋绍定四年(1231),曾担任参知政事、封东阳郡公的葛洪,以大学士身份致仕归里,在东阳城区葛宅园创设义塾,教书育人。
然而,岁月静好的生活没有持续多久,嘉熙元年(1237),葛洪卒。
葛洪去世后,长子葛輗孙检视父亲的遗物,发现父亲已将生平著作整理成《蟠室老人文集》共24卷,并已校订厘定且拟定书名。輗孙由此醒悟:父亲生前,必然念兹在兹将此文集付梓。于是,依托葛氏家塾而创设的书坊应运而生。
“书坊创设之初,主要负责刻印《蟠室老人文集》。完成这项文化工程后,开始对外承接刻印家塾教材的业务。”葛煊炜说,南宋时期,私人刻书蔚然成风,坊刻成为重要的行业。借助东阳木雕工艺发达的便利,葛氏家塾书坊荟萃了一批技艺精湛的雕刻工人,因此刻印的书籍质量上乘。沪上著名作家黄裳曾撰文谈及其对此宋刻本的印象:“大字精刻,黄棉纸初印,纸墨精莹,夺人目睛……”
葛宅葛氏家塾书坊刻印的清刻本《蟠室老人文集》
大字精刻,虽是为了阅读方便,但会增加雕版数量以及印刷所用纸张数量;黄棉纸是南宋时期印书常用纸张,其柔和的淡黄色有助于保护视力;纸墨精莹,则说明印刷所用的墨是上等之物,否则不可能越700多年后依然夺人目睛,而且这种视觉效果需要非常劲道的雕工支撑,否则不足以在印刷多部后还能保持清晰莹润的字迹。总之,葛輗孙此举称得上“大手笔”。
承:文集流落葛宅,经历劫灰犹存
宋刻本《蟠室老人文集》问世后,一直由东阳葛氏家族收藏传承。
明初,朱棣篡位,发生葛诚事件,东阳葛氏遭灭族,族人星散四逃。其中葛辂一支逃到了孝顺里兰桥(今虎鹿葛宅)。
葛辂出逃时,带走了其父葛实(字天民)所收藏的宋刻本《蟠室老人文集》,上面镌有“蟠室后人葛实天民之章”。葛辂(1351-1421),字德载,兰桥葛氏始祖葛兆云之父。
清中期,随着葛诚“平反”并在葛宅敕建褒忠祠,宋刻本《蟠室老人文集》归藏葛宅古马封门内的崇德堂。
此书作为家族圣物,除祭祀、颁谱当日可以当众传阅外,余日概不示人。清道光五年(1825)春,《东阳葛府宗谱》(1824版)颁发当日,葛宅出生的地学家葛铭翻检《蟠室老人文集》,发现原先的24卷仅存12卷,不胜痛惜,于是将此情注入他领命所撰的《书蟠室老人集后》:“呜呼,明德之后,继起者复何人?后顾茫茫,怆焉欲绝。幸仗在天呵护之灵,留此残编,遥遥相待,后世子孙倘有芳其躅者,当奉是集为常山宝符矣。”
清咸丰十一年(1861)九月,“太平军克东阳”,《蟠室老人文集》归藏人、族长葛成辉,将先祖遗物托付葛宅橘园房“房长”葛聚云保管。葛聚云连夜将《蟠室老人文集》带出崇德堂,秘藏于自家墙脚的墙洞中。随后太平军进入葛宅,全村“室庐荡尽,一切物俱归乌有”。待太平军离开东阳,葛聚云挖开墙脚,发现此书赫然犹存,众人皆额手称庆。
木活字排版
“从明中后期开始,葛宅效仿先祖做法,在家塾基础上创设了书坊。”葛煊炜说,因葛诚事件而中断的葛氏书坊得以恢复。葛氏家塾由祠堂公常出资开设,因为当时家族财力不够,书坊采用木活字印刷,较之雕版制作,木活字制作成本相对低廉。
葛宅葛氏家塾书坊刻印的《葛氏宗谱》(由上海图书馆收藏)
葛氏书坊恢复后,主要业务还是编印教材和家谱,从1712年开始,承印历次《东阳葛氏宗谱》和《东阳葛府宗谱》等印刷业务。“从现存版本看,1754年版的《东阳葛氏宗谱》雍容大气,经得住端详,足以证明此时家族财力又至巅峰,因此无论是字印还是纸墨都相当精良。”
转:依托修谱之机,活字新印文集
时间到了清光绪六年(1880),新一版《东阳葛府宗谱》付梓,宋刻本《蟠室老人文集》再次亮相。然而,此时此书已是“卷页霉腐,不尽可读”,当年“虑乎愈久而愈散佚”的担忧成为现实。目睹此景,众人对昔年葛铭“留此残编,遥遥相待”的焦虑感同身受,更是痛彻心扉。
经过商议,葛氏公常提出:乘家谱付梓之机,“先用聚珍板刷印数十部,分隶各派”。即以印宗谱之木刻活字,将此书翻印十余部,每房子孙,随宗谱各得一部,合计17部。此即市博物馆内珍藏的清刻本《蟠室老人文集》之来历。
1899年,城内葛大宗祠落成,大宗祠前面便是县学黉宫。宋刻本《蟠室老人文集》在僻居乡野500年后,又回归“出生地”,收藏于葛大宗祠。
遗憾的是,此书并未逃过时代的劫难。在狂飙突进的政治运动中,这本珍贵的古籍被扫地出门,流离失所。当黄裳见到此书时,它已被送进上海的“还魂纸厂”,即将被化为纸浆。幸好他建议时任华东文化部文物处处长的唐弢,在化浆之前好好择选“废纸”,最终从纸厂车间里择出了宋刻本《蟠室老人文集》的两卷残卷。
这本“是宋以后公刻目录都没有著录的书”,终于1957年进入《中国版刻图录》。当时,著名文献学家、敦煌学家、王国维的门生赵万里负责在全国重点图书馆搜集图录,见到宋刻本《蟠室老人文集》后,如获至宝,建议将残卷带到北京,找最好的师傅免费修复。在著名文物修复专家张士达努力下,此书按“蝴蝶装”的原来面目修复完成。张士达先生还在第14卷的护页中间签名,使得此书成为世界上唯一明确记有张士达大名的孤本。
葛宅葛氏家塾书坊刻印的葛铭著作
而在时代的演进中,葛宅的书坊顽强支撑,除承接学生读本和家谱、文集的印刷出版,清代葛铭地学的代表作《寰瀛山水略》也由家塾付梓。《寰瀛山水略》为光绪五年(1879)葛氏家塾镌本,光绪五年筹划付梓,其时葛铭已逝,乡贤李品芳慨然为之作序,并揽责统阅全稿,各卷次分别由葛铭的学生张振珂、程文选、刘炳辉、钱埙、程炳暹、赵允丹、蔡云霄、周洪涛校对。该书乃葛铭用力最勤之书,以《水经》之体例,述华夏山水之脉络,乃我国地界先尊之作。在书的封面上,就赫然印着“葛氏家塾藏板”的字样。
合:再续书坊文脉,再现“捡字”盛景
葛氏家塾书坊的运作一直持续到清末,即使在那民生蜩螗的日子里,书坊生意依然不绝如缕。
“每到排版印刷的时候,入塾的孩子们就会过来帮忙捡字模,识字捡字,寓教于乐,实开当代研学游之先河。”葛煊炜回忆,20世纪70年代,葛宅村里的孩子还时常能从口袋里摸出几个木活字的字模来,这些字模就来自于清末的葛氏家塾书坊。
在葛宅活字印刷体验馆内,置放着一座巨大的转轮排字架,上面分区密列着木活字。“当年葛宅的孩子们就是在这样的转轮前,帮助排版的大人们捡字。他们从转轮上捡出所需的字模,交给匠师在印版上排好,经过仔细校对、勘误补漏,确认无误后才拿去印刷。”葛煊炜听村里老人回忆,当时的工作虽有孩子参与,场面热闹却不混乱。而葛宅的孩子们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在书坊中进出,习染了一辈子也洗不掉的书生意气。
2021年,经过深思熟虑,葛宅活字印刷体验馆建设事项提上日程。在村两委会的协调下,葛宅分别以产权置换、以修代租的方式,盘下了村中连片的34间传统民居,经过修缮、改造,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体验馆于去年国庆期间揭牌。
体验馆为前后两进、两翼各带一个小院落的三合院。序厅展示历年编印的葛氏文化书籍以及农特产品,后面依次为中国印刷文化展示馆、葛氏印刷文化展示馆、活字印刷体验馆,同时附设有雕版印刷体验馆。因为,虽然清代以来的葛氏书坊以活字印刷为主,但书里所需的图片如宗谱中的宗祠图、祖先像以及各类地图等,仍需雕版印刷。村中老者回忆,20世纪50年代,村里设有小学,校址在葛氏宗祠内,当时教师都是自行做饭,无力砍伐柴火,村里于是将书坊所剩的雕版作为柴薪而斧劈刀削,一大批珍贵的雕版毁于灶火,其中就包括《寰瀛山水略》。而在修缮老房子的过程中,村民们整理出来部分雕版残片,其中就有民间喜闻乐见的财神像。这也说明,在书坊衰落后一段时间内,葛宅村民依然借助书坊的“品牌效应”,转而雕刻印刷民间祈福所需的财神像、灶神像等以获利。
游客的木活字印刷体验成品
在葛宅村两委会的精心筹备下,体验馆内不仅有转轮排字架,还有柜式排字架。孩子们可以在这里根据捡字口诀,自行设计文稿,捡字排版拓印;也可以从馆方提供的雕版中,选取合心意者拓印吉祥纹样。以此为依托,葛宅将探索活字印刷的活化利用,更好地推介葛氏文化。
编辑:杨慧萍
二审:董之震
终审:陈一点
歌画东阳 共见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