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守艺人做好“应援” 市非遗保护协会助力非遗保护传承
歌画东阳客户端记者 吴旭华
2024-01-29 09:356151阅读

走进位于城区卢宅非遗街区的“百工馆”,木雕、竹编、锡器、行灯、蓝印花布等非遗产品琳琅满目,它们有个共同的品牌——吴宁守艺。2023年6月,经过整整一年的努力,东阳非遗区域公用品牌“吴宁守艺”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注册。

“目前,‘吴宁守艺’旗下的10个品类商标电子注册已经下发,我市的非遗传承人、中华老字号及相关企业和个人,按照管理办法经授权后,均可使用该商标。”25日,在市非遗保护协会一届三次理事会上,会长金尧生介绍,目前全市已有16家企业(工作室)授权使用“吴宁守艺”品牌,领取商标3万张;另有32名传承人和会员的80多件产品入驻“吴宁守艺”展示馆,向公众集体推广东阳非遗产品。

为非遗传承人做好“应援”,安心当好“守艺人”,市非遗保护协会不仅成功把多位传承人打造成“明星”,还助力传承人把多款非遗产品打造成“国潮”美物,拉长并紧固了传承链,成为传承人的“大后方”、市非遗保护中心的“好助手”。“现在媒体和公众要找潮人潮物,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我们非遗。”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吴海刚说,因为非遗保护协会坚持常年走访传承人群,及时传递传承人动态和心声,使得中心工作更加有的放矢。“我们的传承人不缺好手艺好作品,但不知道如何推销,协会掌握这个需求后,和中心联合举办了两期非遗数字化传播业务培训。首期44名学员,开课当晚在老师的指导下,就有32名学员的视频号通过平台审核。”

借助视频直播展示技艺和产品,多位手艺人收获了意外之喜。“之前我们只会拍些产品照片做成视频,发布后几乎没人评论。”砖拓技艺传承人吕新明感慨掌握直播这一利器后的两重境遇,“根据老师指导,我们开通了技艺展直播,把我拓印的过程拍摄剪辑后,配上俏皮精炼的评论,发布到平台上,吸引了多个机构前来洽谈研学。”东阳锡艺传承人卢晓侃在“小红书”上发布视频后,前来工作室拍摄的媒体络绎不绝。“打白糖”传承人冯颖芳借助直播,使得东阳白糖销量大幅度增长。

非遗不等于“土”,更不等于“俗”。为了推动非遗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融入当代生活,市非遗保护协会坚持带领传承人和会员“走出去”,前往龙泉、青田等“走亲”,在互动交流中探寻非遗产业化路径;同时依托市文广旅体局的资源,借助中央美院浙江传统工艺工作站搭建的“传统工艺振兴讲堂”、市博物馆举办的“文博讲堂”,与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国家文物局、浙江省博物馆等的专家面对面交流。协会还与东阳经济开发区联系,为会员争取到中国美院高研班的10个学习名额。“平时我听到最多的就是创新,但对于怎么创新缺乏方向感,通过学院学习,我认识到创新要先学古,要有传统技艺积累。”东阳竹编传承人卢孝强说,这次学习坚定了他夯实传承基础的心念。

要让非遗更深地融入生活,就要不断拓展“非遗+”的领域,让更多人知晓非遗、喜爱非遗、传承非遗。经与市慈善总会合作,以“非遗+慈善”为特色的困境儿童非遗学习体验项目应运而生,并在佐村、三单、歌山等镇乡和城区举行,多位困境儿童、留守儿童体验了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拥有了独特的非遗记忆。


编辑:严格格
二审:董之震
终审:陈一点

我说两句…
303